段麗芳,李 鑫,張曉芹,張 紅
(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46)
課程思政是指“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即尋求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之間的關聯性,并在課程教學中,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中,通過學科滲透的方式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1]。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此背景下,課程思政既是順應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有效方式。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標,教育的立足點在于“育人”。雖然當前思政課程是學生的必修課,但僅靠思政課程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各學科專業知識教學中,將育人目標貫穿于課程教育的全過程,恰到好處地將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不僅能豐富學科教育的內涵,也讓學科內容變得更加有深度,讓學科教學最終回歸到“育人”的本真目的[2]。
病理生理學作為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在整個醫學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雖然經教研室各位教師的共同努力,病理生理學的教學理念、教學手段等已經有所改變,但是,距目前高校對大學生的培養要求仍有不足。經過不斷摸索和改革,教學中雖然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加注重“教書”,將更多時間用于鉆研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提高教學質量上,只關注本學科所涉及專業知識的傳授,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專業課程教學本身的育人功能,即思政教育,致使部分大學生對其人生目標、定位及職業應有的榮譽感模糊,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缺乏學習自主性及積極性。
針對上述問題,結合目前其他高校尤其是上海中醫藥大學課程思政的典范,我教研室也擬開展病理生理學課程思政。在強化病理生理學在醫學課程體系中的橋梁功能的同時,教師真正發揮教書育人的作用,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
病理生理學重點研究疾病的發病機制,課程本身理論性及邏輯性極強,內容相對枯燥,故大部分學生學習難度大,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難以取得理想效果;加之,教師課堂教學中注重“教書”,忽略育人,使得學生對課程本質及其在醫學課程體系中的意義不甚了解。醫學生的培養不同于其他專業人才培養,醫學生將來面對的是鮮活的生命,除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外,更需要醫者仁心以及對生命的敬畏,而這些,往往在繁忙的專業課學習中被忽略。一名合格的醫生應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強大的使命感及對生命的敬畏之情。當今由于醫患矛盾突出,部分醫學生還未邁入救死扶傷的第一線,就喪失了醫生的職業榮譽感,對醫生這個特殊職業持觀望態度,缺乏成為一名優秀醫生的決心及愿望。因此,在病理生理學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意義重大。
制定新的教學大綱,既往教學大綱中關于動物實驗部分,明確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而新的教學大綱以動物實驗中疾病模型復制為融入點,在關注學生基本實驗技能操作的基礎上,更關注學生對生命的敬畏、感恩及責任感的培養,以實驗動物及動物倫理學為基點,讓學生明確認識疾病最基本的方法:動物實驗。使學生明白,自己面對的不僅僅是動物,更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為了探究疾病的本質,這些動物將會為醫學獻身,借此培養學生對生命的敬畏感,為將來成為一名嚴謹、負責的醫療工作者奠定基礎。
根據教學大綱所體現的課程思政特點,進行病理生理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如動物實驗部分教學設計以現場動物操作要點、安樂死注意事項、相關視頻資料為基礎,教師引導、學生參與,重在引導學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教學設計重在引導學生成為有責任、有擔當的醫者,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拓寬學生視野,激發學生進取心,培育學生專注、勤奮的學術精神。
根據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及教學設計,結合多媒體技術,制作新的教學課件,旨在開展課程思政的基礎上,更加直觀、生動地展現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結合病理生理學實際,將思政教育納入課程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以病理生理學教學重點,動物實驗部分疾病模型復制為切入點,從動物實驗的技能要求、倫理要求以及實驗動物的抓取、固定、操作甚至處死等每一個細節出發,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內涵,在學生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的同時,產生對生命的敬畏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另外,通過修訂課程教學大綱、教學設計,改革教學方式方法,豐富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完善課程配套實踐教學環節。最后,改革課程考核方式方法,結合課程思政的特點,考核內容包含對學生責任心、學生對實驗動物的態度及對生命敬畏感的建立等;考核形式多樣,可以是心得體會、圖片收集、善待動物小行動等方式,保證病理生理學課程思政的順利進行。
通過病理生理學課程思政,學生懂得敬畏生命。既往實驗教學中,學生操作過程中大聲喧嘩,對動物操作粗魯,實驗中因操作不規范導致的動物組織創傷,危及生命的出血時,部分學生冷漠觀望,既不會積極地搶救動物,也不會動作輕柔地照顧動物,尤其是處死環節,部分學生沒有領會安樂死的要領,給動物造成極大的痛苦卻沒有表現出一點內疚或憐憫。開展病理生理學課程思政后,學生自學了動物倫理學知識,實驗課前均能做到預習,掌握操作要領,從動物抓取、麻醉、備皮到后面的操作,學生都極為規范,并且因操作不慎對動物造成損傷也能及時處理;此外,每次實驗結束后,學生對動物實施安樂死時也能感受到他們的不舍,并且能用自己的方式對實驗動物的犧牲進行默哀,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舉動,但卻體現出學生對實驗動物對醫學的獻身所表達的感激,以及學生對生命的敬畏。通過開展課程思政,學生獲得了運用所學知識救助患病動物后的愉悅感及成就感,增強了職業信心。
在專業知識的傳授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反應,用教師的人格魅力與淵博學識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行為體驗與情感體驗中產生共鳴,讓知識的傳授更有溫度。突破以往思想政治理論課單一育人的困境,構建一種全方位育人的課程體系,讓病理生理學這門醫學基礎課程不僅僅是醫者的基礎,更是一門有溫度的課程,引導學生成為有責任、有擔當的新青年,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教學效果。
傳統的專業課程教學往往只注重本學科所涉及專業知識的傳授,教學方法單一,忽視課程本身的育人功能。課程思政則要求教師不僅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儲備,而且要牢記課程育人的根本任務,在課程教學中運用合適的方法將專業知識與思政內容聯系起來,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將育人目標貫穿于課程教育的全過程,將學科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機結合,不僅豐富學科教育的內容,而且也讓學科內容變得更加有深度,讓學科教學最終回歸到“育人”的本真目的[3]。同時,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創新教學方法,在學生與教師的互動中實現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承擔著最莊嚴、最神圣的使命,既要做學問之師,又要做品行之師,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4]。病理生理學課程思政打破原有學科的思維束縛,將育人理念融入病理生理學教學中,讓學科教學實現育人目的。但是,課程思政也同時給專業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責任更大,良好師德是其必備條件。教師要深入挖掘專業知識中的思政內涵,實現思政內容與病理生理學知識有機融合,在講授知識的同時實現價值引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實現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