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濤
近年來,伴隨產業結構調整出現的人力資源結構缺乏供給問題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一方面,不少企業面臨“招聘難”“用工荒”的問題,影響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而同時期大學畢業生求職者很多卻因為沒有專業技能,缺乏工作經驗而難以就業。就其本質而言,企業遭遇“用工荒”是沒有充分地、合理地開發人力資源的問題,大學生“就業難”是就業結構的調整慢于產業結構發展的原因。破解這一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源開發難題,需要政府和學校、企業共同努力,積極解決校企合作聯合培養人才“最后一公里”問題。
學校和企業是兩個不同的系統,前者理論教學能力強大,后者實踐操作能力強大,兩者聯合屬于優勢互補型合作。但在實際推進過程中,尚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部分學校與行業企業聯系松散,產學研基礎薄弱,校企合作的管理體制不健全、權責利劃分不明確,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積極性不高,政府對校企合作的督導不到位,尚未形成有效的運行機制。
職業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準公共產品,必須依靠政府的介入,才能使其得到更好的發展。校企合作聯合培養人才工作也要由政府主導推進,依托學校和企業,聯合教育、社會、文化、經濟、科協等部門,充分整合教育培訓資源,形成資源集中、協同利用和同步推進的教育聯盟,統籌推進校企合作的開展。堅持政府和教育部門統一領導,聯盟成員密切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共建、活動協同推進、工作分工推進,從而打造高效、協作和緊密的區域教育共同體。如省教育廳要把校企合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著力在明確方向、科學規劃、完善制度、強化督導上下功夫,負責校企合作的協調、管理和指導工作,制定專項規劃、實施方案,并具體推進各項工作的落實。
隨著知識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更為迫切,要求更加具體。以往的課堂灌輸式教育模式顯然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在此背景下,校企合作日益成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
1.轉變教育理念,加強實用技術培訓。由于受到傳統教育思想觀念、傳統教育模式和考試模式的影響,導致學生往往注重理論知識學習勝過實踐動手能力。由于學校課堂教學對新技術、新知識和新項目的接受和采用,原本就比市場發展相對滯后,使得應用型人才實踐能力的獲得不能完全依靠學校課堂上的講授和實驗室里的實習實訓,還需要到真實的項目工地去實操,從而學習掌握各種新知識新技術。因此,校企合作育人的重點在實踐環節,要結合地區實際,以實用和適用為基本原則,針對企業需要、用工情況,開展崗前培訓、技術工種培訓、企業管理培訓等,切實提升學生就業能力。如采取政策扶持、協商建設的方式,結合企業生產實際情況,在整合資源建設的基礎上,培育科技創新示范單位,作為教育、培訓的實習場所,建立生產實習實驗的示范基地,依托企業一線的專家技術人員開展實習實訓,從而提高實習實訓的培訓效果。
2.豐富教育形式,完善產教融合模式。依托學校和企業的人才隊伍和資源,積極推動校企雙方在資金、設施、項目、師資、課程等方面的共享,通過更加靈活、多元的教育形式,推動形成完善的校企育人教育體系。對定點實習的學生群體,采取集中學習的方式,在做好理論知識教育的基礎上,通過技能操作、觀摩學習、科技實踐等方式開展實踐教學。對于流動性強的實習學生,利用各種培訓和項目進行技能教育培訓,充分發揮分散學習的時效性、針對性功能。針對企業生產的需要和特點,可采取長短結合、集中和分散結合的形式,改善教學模式。如針對就業市場的技能化和專業化趨勢,要推動訂單式、定向式的教育培訓,通過與企業合作,依托企業建立訂單式教育培訓基地。尤其是要依托龍頭企業建立技術教育示范點,通過訂單、托管等方式,建立產學研教育實踐基地,推動校企合作的縱向一體化發展。也可推動相關企業進行實操培訓,讓學生通過生產實習實訓提高定崗實操能力和水平,提升入職培訓企業的競爭力。
3.加強師資建設,改善教學模式。要積極利用校企雙方的人才資源,對現有師資隊伍進行調整和充實,建立數量科學、素質過硬、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進而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質量。如通過專職、委派、招聘等辦法,建立專業的校企合作教育隊伍,積極探索更加多元有效的育人方式方法。要完善就業指導機制,提供就業信息、崗前培訓、職業教育等多種服務。如發揮企業一線實踐實習的資源優勢,在生產實習環節把對學生的學習指導與學生的就業指導結合起來,進而增強他們的就業能力。作為回報,參與人才培養的企業可以優先選用自己參與培養的優秀畢業生,從而為企業招聘適用人才開辟了一條重要的新途徑。要注重結合實際、操作演示、現場示范,結合新技術新技能應用過程中的重點、重大問題,組織討論、進行示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注重教育培訓成果的轉化運用,定期跟蹤、督導學員的實際操作和使用情況,了解知識轉化運用的效果,并對應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增強校企育人的實際效果。
4.建立激勵機制,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建立健全有效的運行機制,為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提供組織保證、思想保證、環境保證、激勵保證、制度保證,以此確保項目設置目標的順利實施和取得有價值的成果。當前,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規亟待進一步完善,要進一步理順校企合作的管理體制,通過有效的協調機制和制度,強化校企之間的合作能力,實現教育資源的齊抓共管和穩步推進。校內建議由主要分管領導推進,成果轉化處、科技處、招生與就業處、群團、各學院等部門成員共同建立起領導小組,定期研究、商議和推進校企合作工作的開展,形成服務校企合作工作開展的合力。對參加校企合作項目的學生進行一定的激勵,尤其是學業較好的,考試合格者,頒發結業證書,并作為企業就業及從事相關職業工作的重要依據,獲得社會的認可。
5.搭建信息平臺,拓寬學習渠道。要把校企合作育人的信息化建設放在重要位置,探索智能化、便捷化的校企合作教育平臺,提升校企合作育人的效率和效能。如推動建立河南校企合作公共學習平臺,結合不同企業需要,設立專門針對在校學生的學習課程、板塊,依托平臺定期組織學習,并通過后臺的監管,掌握學習情況、實際需要。也可以采取校企共建的方式,依托微信公眾號、視頻學習資源及視頻現場教學等方式進行教育教學,通過在校學習、科技培訓、網上教學等方式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也可采取建立流動課堂、網上教學等形式,實行學習積分制,督促學生對校企育人共建資源的學習。
6.加強投入力度,完善保障措施。當前校企雙方對人才培養的投入與企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并不匹配,要建立健全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為校企合作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要結合未來企業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制定校企合作的經費投入比例,并將經費的管理、配置權下放到基層教育管理機構,使基層能夠統籌安排校企合作的經費,提高經費使用率和教育質量。同時,通過訂單培訓、聯合辦學等形式,引導企業、社會等多主體力量投入,多渠道籌集教育資金,依托專業化、職業化的市場主體進行教育培訓。
總之,校企合作不僅是學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客觀需要,也是企業獲得適用人才的重要渠道。企業需要什么樣的工程技術人才,企業最有發言權,如何使企業的需求最快捷、最準確地影響到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必須加快推進校企深度融合,讓企業真正參與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激發校企雙方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建立健全校企聯合育人的體制機制,以校企資源共享為平臺,以工學交替為手段,以課程體系改革為核心,充分發揮學校高學歷人才優勢和企業實踐教學資源優勢,提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效果,真正把校企合作育人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企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