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菊萍,王 英
(甘肅中醫藥大學定西校區,甘肅 定西 743000)
基金項目:2018年甘肅省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職業創新能力提升為核心的藥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立項研究課題(2018-21)
“實習—就業一體化”是將實習和就業有機融合一體化的職業教育模式。組織學生到相關企業頂崗實習,讓學生在真實的企業生產實踐中上崗操作,將所學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直接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從而獲得真實的職業體驗、鍛煉,提高工作能力,迅速適應職場和社會需求,達到從業要求,順利實現從學生向員工的身份轉變。不僅能破解企業對一線技能型人才招聘難的困局,滿足畢業生順利就業的美好愿望,同時實現了學校高素養、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育人目標,促成了企業、學生、學校三方合作共贏的局面[1]。“實習—就業一體化”是目前高職高專院校探索產學研深度融合,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職院校生存和發展的內在需要。這一點從政府到高校都已形成共識[2]。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和實踐“實習—就業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是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提升藥學類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然選擇,也是解決目前藥學類專業人才培養中諸多弊端的有效途徑[3],對于藥學類專業學生培養不可或缺[4]。
近年來,我校藥學類專業建設發展迅速,先后設立了藥學、中藥學、藥品生產技術、藥品經營與管理、藥品質量與安全、中草藥栽培技術等專業,藥學專業群基本形成。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面也做了大量探索,借鑒德國的BBS模式、加拿大和美國的CBE模式、英國的CBET模式,澳大利亞的TAFE模式以及國內“工學交替”培養模式、“2+1”培養模式、“實訓—科研—就業”一體化培養模式、“訂單式”培養模式,探索嘗試了“實習—就業一體化”培養模式,并初見成效。
結合市場對藥學人才的要求,企業參與共同修訂藥學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提出全新的藥學培養人才方向,構建與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相適應的課程體系,以通用知識、技能和基本素質作為就業的基本依托,依據崗位需求設計靈活的專業方向課程,以適應多元化的就業崗位。這種“平臺+專門化”的課程體系,有利于拓寬畢業生就業面,提高就業競爭力,有利于根據社會需求適時進行專業結構調整。學校先后對中藥化學、中藥制劑技術等25門課的課程標準、考試大綱、實踐教學大綱進行制定和修訂,使其更加貼近社會對藥學專業人才的要求。
頂崗實習以其工作崗位的真實性、工作環境的復雜性、工作與體驗的綜合性,成為高職實踐教學體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5]。對學生而言,通過在藥品生產、藥品經營、質量檢測、藥學服務等不同崗位上的頂崗實習,提高了職業技能和適應能力,增強了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對企業而言,為企業提供了人才儲備,避免企業出現人才短缺的困境;對學校而言,提升了人才培養的質量,提高了學校的就業率[6],明顯擴大了辦學的社會影響[7]。“頂崗實習—就業一體化”的推進,讓學校的就業指導有了真實情境,增強了就業指導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開展頂崗實習模式,學生帶薪實習,獲得合理報酬,實習結束時根據企業需求和學生意愿簽訂就業協議。
訂單培養是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簽訂用人合同,并在師資、技術、辦學條件等方面開展合作,雙方共同負責招生、培養和就業全過程,分別在學校和企業進行教學和生產實踐,學生畢業后直接到企業就業的一種產學研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2]。我校與惠仁堂藥業有限公司等單位簽訂了以“惠仁堂”冠名的訂單培養協議,設立“惠仁堂”班,校內建立“惠仁堂”模擬藥房,為學生提供“惠仁堂”獎助學金及各種校園文化活動的贊助。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企業文化培訓計劃及員工職業發展規劃。企業將實習生作為企業管理層的儲備人才,按照“實習生→明星員工→預備核心→核心員工→預備主管→主管→經理→總監”的員工職業發展規劃,通過系列培訓和鍛煉,讓其成長為公司中層及高層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簽約學生在“惠仁堂”連鎖藥店完成頂崗實習并就業。
建立質量監控、評價、反饋機制是項崗實習管理的重要環節。學校對畢業生頂崗實習狀況進行了跟蹤調查,分別通過召開實習生和企業指導教師座談會、個別訪談、發放問卷調查等形式反饋實習效果。
發放開放式問卷136份,覆蓋面為94.4%,回收有效問卷132份,回收率為97.1%。調查范圍涵蓋了除8名自主實習以外的全體實習生。調查內容分為技術層面能力素養的提升、非技術層面能力素養的提升、對學校和企業的訴求等3個模塊。
2.1.1 技術層面能力素養的提升 共設計專業知識水平、專業技能水平、實踐動手能力、技能應用能力、技術推廣能力、創新創業能力、職業發展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崗位適應能力、實習成果和效果自我評價10項指標,學生反映各項能力和素養均有提高,其中占前3位的是專業技能水平、實踐動手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的提升。對實習效果的認可度達到80%。
2.1.2 非技術層面能力素養的提升 共設計職業道德、職業意識、企業文化認知、團隊協作能力、獨立工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綜合決策能力、人際交往溝通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就業競爭力10項指標,學生反映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占前3位的是企業文化認知、社會適應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的提升。
2.1.3 對學校和企業的訴求 學生對頂崗實習普遍持肯定態度,對學校的實習安排和企業對實習生的管理基本滿意。多數學生認為頂崗實習給自己帶來了較大變化,不僅僅是專業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對企業行為和企業文化的認同,是對自身的反思[8]。頂崗實習給學生帶來的最大變化是務實和成熟。學生希望學校加強與實習生的聯系、加強與企業的溝通,及時反饋信息,維護實習生的利益,增加三方互信,同時希望學校加強實習過程中的理論指導。學生希望企業加強對實習生的人文關懷,提高實習待遇,實現同工同酬,提高吸引力和穩定性。
發放問卷45份,回收有效問卷44份,回收率為97.8%,覆蓋了14個實習單位。共設計工作態度、工作表現、生活紀律、團隊精神、知識水平、專業技能、崗位能力、對企業的貢獻8項指標,企業對實習生各方面的表現基本認可,其中占前3位的是工作表現、團隊精神和專業技能的提升。
除兩家公立醫院和一家藥檢機構外,其他11家企業均有簽約留用的實習生,65名實習生成為企業的正式員工,簽約率達到45.1%。高質量、高效率的就業突顯了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學校提供的頂崗實習平臺,使學生不僅拓展了知識領域、提升了專業技能,更讓他們趕上了“校企合作”這輛就業直通車,明確了未來職業生涯的方向,實現畢業即就業的夢想。
由于學校高等藥學職業教育起步較晚,產學研結合尚處在初級階段,“實習—就業一體化”的實施還存在諸多問題與弊端,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目前建立的校企合作辦學機制,多數僅停留在完成學生的實習教學任務上,企業對學校辦學的參與度不高,學校教師參與企業技術研發的不多,力度不大,缺少更深層次的合作。對長遠和整體利益的把握,受到校企合作目的、直接利益和自身地位的限制,企業的熱情不夠高。“實習—就業一體化”的推行存在諸多障礙。
對學生頂崗實習的指導,企業指導教師主要由企業技術骨干擔任,但學歷、職稱偏低,對學生的指導以經驗指導和實際操作指導為主,理論指導勉為其難。而學校選派的指導教師,缺乏企業實際操作經驗,同時由于時間和精力有限,指導工作不能到位,與企業實際要求存在差距。就業指導隊伍力量薄弱,對藥學類人才市場需求缺乏調查,對學生求職的個性化缺乏了解,指導方法缺乏實效性和針對性,就業指導課流于形式。
學校對頂崗實習教學質量的評估缺乏研究,質量評價和監控體系還未真正建立。評價指標(如職業道德、團隊精神、崗位技能等)沒有涵蓋頂崗實習的安排、實習過程及實習成果、效果等,評價標準空泛、不具體,評價指標沒有明確的內涵和具體的觀測點,趨同性嚴重,缺少專業特色,實習總結和實習報告成為唯一的評價依據,無法科學、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實習質量。
“實習—就業一體化”是高職教育的核心環節,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潛心研究,精心謀劃。
4.1.1 建立校企合作企業群 學校通過廣泛的專業調研設置了與當地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專業,反過來,應該從專業設置出發,從省內外遴選聲譽高、效益好、實力強的優勢醫藥企業,尋求適合藥學類專業實習的崗位群,以崗位群為主線建立起能提供足夠實習崗位數量的校企合作企業群,讓學生在同一崗位可從多家企業中選擇感興趣的實習單位,進一步直達就業。
4.1.2 強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對接“實習—就業一體化”是校企合作的低級層次,向“實習—科研—就業一體化”升級是其必然選擇。“實習—科研—就業一體化”是指學校與企業共同合作,通過優質課程與有效實習的整合,以項目開發或技術服務等科技活動為媒介,旨在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和發展性學力,以學生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模式[9]。這一模式能夠密切學校與企業的雙向互動,促進學校與企業深度結合、課程與實訓有效整合、實訓與科研有機滲透、實習與就業緊密掛鉤,提升教育資源效益的發揮,形成良好的運作機制。
師資隊伍建設與提升是藥學類專業建設的重要環節。強化教師的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能力、專業操作能力、技術服務咨詢能力、實訓工具開發能力、專業建設開發能力、項目課程教材開發能力六個方面的能力培養,是加速提升師資隊伍建設培養的關鍵內容。校企人才互聘、研修考察、雙師型教師培養、教師企業實踐、創新教學方法培訓、綜合素質培訓、國家職業核心能力培訓,是師資隊伍建設與提升的有效途徑。
按照“界定→測定→分析→改進與控制”模式,對“實習—就業”進行質量評價和監控。界定:厘清實習教學涉及部門人員、實施環節、各人員職責、各環節目標;測定:通過座談、問卷、客觀數據(數據平臺)結果,分析現有水平和存在的問題;分析:利用統計學工具對整個系統進行分析,統計就業率、就業對口率、簽約率,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找到影響“實習—就業”質量的關鍵因素;改進與控制:針對關鍵因素確立最佳改進方案,進行干預、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