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智
(甘肅中醫藥大學藏醫學院,甘肅 合作 747000)
藏醫藥是藏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藏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也是祖國傳統醫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是藏族人民在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環境中不斷總結與各種疾病斗爭的智慧結晶,也是在漫長的實踐積累和總結中逐步形成的醫學精華,更是結合歷代藏醫學家自身的經驗,不斷總結、充實、完善和提高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民族醫學。它既不同于中醫藥學,又區別于古印度醫學,具有自身獨特而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診療風格。長期以來,藏醫藥學憑借豐富的內容和藥物品種,獨具特色的辨證理論體系和診療方法,以及藥品物種的純天然性和獨到的臨床療法,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為藏民族及周邊其他民族的身心健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了繼承和發展藏醫藥人才培養,利用《中醫藥法》出臺的良好機遇,筆者從以下3個方面就藏醫藥人才培養進行探討。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沒有民族醫藥教育的發展,就沒有民族醫藥的振興。目前,我國藏醫藥教育主要由高等醫藥院校承擔,其對我國藏醫藥傳承、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經過將近30年的發展,我國藏醫藥教育蓬勃發展。我國現今有藏醫藥高等院校4所,分別為西藏藏醫學院、青海大學藏醫學院、甘肅中醫藥大學藏醫學院、成都中醫藥大學民族醫藥學院。藏醫藥高等教育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以及創新和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使命,其中人才培養始終是高校最重要的使命,教學工作始終是學校的核心工作。我國于2017年7月開始實施的《中醫藥法》中關于中醫藥人才培養的規定是:“中醫藥教育應當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以中醫藥內容為主,體現中醫藥文化特色,注重中醫藥經典理論和中醫藥臨床實踐、現代教育方式和傳統教育方式相結合。”近年來,國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逐步完善中醫藥學校教育體系,支持專門實施中醫藥教育的高等學校、中等職業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的發展。國家有關政策還明確要求發展中醫藥師承教育,支持有豐富臨床經驗和技術專長的中醫醫師、中藥專業技術人員在執業、業務活動中帶徒授業,傳授中醫藥理論和技術方法,培養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我們應充分利用《中醫藥法》頒布實施的有利時機,發揮高等藏醫藥院校培養藏醫藥高級人才主渠道的作用。
人才是科技進步、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藏醫藥的發展關鍵也是人才。怎樣建立起以藏醫藥高等教育培養為主體,同時通過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等形成終身教育,并把師承教育貫穿全過程當,形成中國特色的藏醫藥人才培養機制,是需要積極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千百年來,藏醫傳承一直采用“師帶徒”的師承培養方法,新中國成立之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開始興辦藏醫藥院校,但同時堅持“師帶徒”的傳統教育方法,師承教育在藏醫藥人才培養中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藏醫的核心是強調個體差異、辨證論治,教師個人的畢生經驗和獨特診療技術,需要長期的言傳身教和臨床跟師學習。在師承體系中,國醫大師既是受益者,也是傳道人。據了解,為了擴大中醫藥的影響,我國已經啟動了三屆國醫大師的評選。為了將國醫大師的學術思想更好地傳承下來,也為了促進藏醫藥的發展,國家做了多方面的工作,例如建立國醫大師傳承工作室,支持國醫大師參與藏醫藥重點學科的建設、擔任學科帶頭人等,進一步促進了國醫大師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傳播,培養后續傳承人。而相關醫學院校培養則更加注重藏西醫結合,以利于藏醫人才更加專業化。近年來,隨著疾病模式的改變,藏醫藥在疾病預防及治療方面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但目前僅僅依靠純藏醫治療已經不能滿足患者需求,因此藏醫醫生不僅要掌握藏醫理論和技術,而且要了解和掌握西醫診療技術,這對病人來說很有必要。現在藏醫缺骨干人才,缺領軍人才,缺高級人才,特別是缺能用藏醫理論和技術解決臨床難題的專家型人才。《中醫藥法》明確強調:國家發展中西醫結合教育,培養高層次的中西醫結合人才。不過,高層次人才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培養出來的,真正的臨床大家需要經驗的積累、知識體系的完善,才能形成自己的診療特色,這可能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和經驗的積淀。鑒于此,有關部門應積極采取對策,加快培養藏西醫結合緊缺人才的節奏。在我國,發展藏西醫結合型人才是未來一個重要方向,他們既掌握藏醫理論,又能利用西醫進行治療,這對疾病的綜合防治將有很好的推動作用。加強藏醫藥人才培養首先要有政策支持,其次要重視藏西醫結合學科的發展和長遠規劃,要建立高層次人才后續培養機制。醫學知識的學習和發展是無止境的,不同階段要有不同培養模式的介入。藏醫學習前期需要院校培養,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有一定的臨床經驗之后,可以采取“師帶徒”模式,請國家名師再次培養,進一步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這樣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臨床大家。《中醫藥法》中明確指出:“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或者經多年實踐,醫術確有專長的人員,由至少兩名中醫醫師推薦,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中醫藥主管部門組織實踐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中醫醫師資格。”這體現了既扶持又規范的精神,為民間藏醫“松綁”,有利于藏醫藥傳承。另外,就是積極探索改革藏醫藥人才培養體系,以藏醫藥高等教育為主體,同時通過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等形成終身教育,并把師承教育貫穿其全過程中,形成中國特色的藏醫藥人才培養機制。
藏醫藥具有2300多年的傳承,是世界四大傳統醫藥學之一。藏醫學在誕生之后的很長時間內,主要由民間的師承教育方式加以傳播、延續和發展。它以跟師臨證、口授心傳、理論與實際密切結合的方式,強調“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注重臨床能力的培養。師徒自愿結合,師徒相諧,教學相長。隨著藏傳佛教在藏區的傳播與興起,藏醫藥師承教育在藏地的寺院中占據了一席之地。藏傳佛教寺院中專門設置曼巴扎倉(醫學院)進行藏醫藥教育,涌現出了一大批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良好的醫德醫風、扎實的專業知識、較強的實踐能力和適應環境的醫僧。如今,我們可以充分發揮民間藏醫藥師承教育和寺院曼巴扎倉的藏醫藥經院教育的積極作用,將其與現代藏醫藥高等教育融合發展,優勢互補、揚長避短。在國務院頒發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明確提出:“建立中醫藥師承教育培養體系,將師承教育全面融入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鼓勵醫療機構發展師承教育,實現師承教育常態化和制度化。”《中醫藥法》明確規定了中醫藥教育的基本原則:“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以中醫藥內容為主,體現中醫藥文化特色,注重中醫藥經典理論和中醫藥臨床實踐、現代教育方式和傳統教育方式相結合。”藏醫藥教育體系的構建,需要貫徹落實這一原則,以適應發展藏醫藥教育,培養藏醫藥人才的需要。就貫徹“現代教育方式和傳統教育方式相結合”的原則而言,應當積極發展藏醫藥院校教育和師承教育。在藏醫藥教育體系中,師承教育是具有藏醫藥特色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作為千百年來藏醫藥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以藏醫藥理論認識、實踐經驗、思辨特點、認知方式、醫德修養為主要內容,以跟師學習為主線,是藏醫藥得以延續和發展的主要形式。為此,《中醫藥法》明確規定,國家發展中醫藥師承教育,鼓勵有豐富臨床經驗和技術專長的中醫醫師、中藥專業技術人員在執業、業務活動中帶徒授業,傳授中醫藥理論和技術方法,培養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藏醫藥師承教育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記載,傳統的師承教育一般以家傳師授為主。教者言傳身教,傳道、授業、解惑;學者侍診于師,耳濡目染。由于它強調教學的實踐性,重視臨床能力的培養,注重因材施教,符合藏醫藥學形成和發展規律,在藏醫獨特的思維方法及藏醫臨床技能的傳授等方面有顯著的優越性,因此沿襲至今。藏醫以師承的方式培養了大量人才,其歷史功績已得到肯定。國家以法律的形式承認師承方式,允許師承方式繼續保留,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執業醫師法》《中醫藥條例》等都對中醫藥師承教育予以肯定。
為貫徹國家關于中醫藥師承教育的政策措施,具體應做好如下工作:一是推進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院校教育、師承教育各自優勢,積極開展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鼓勵有條件的中醫藥院校將師承教育全面覆蓋中醫藥類專業學生,夯實中醫藥基礎理論,提高中醫藥文化素養。加強中醫藥經典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的結合,鼓勵國醫大師、名老中醫藥專家“進課堂”傳授學術思想和實踐經驗。遵循高等教育共性要求和中醫教育個性特征,鼓勵中醫藥院校開展中醫藥師承人才自主招生。二是發揮師承教育在畢業后教育中的作用。深化醫教協同,將師承教育作為畢業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畢業后教育制度。將跟師學習作為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主要內容,明確培訓學員的師承教育目標與要求,強化中醫思維,提高中醫臨床診療水平。鼓勵在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門診規培中強化師承教育,探索開展以師承教育為主要方式的中醫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三是推進師承教育與繼續教育協同發展。積極開展多層次的以師承教育為主要模式、以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為主要內容的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并優先納入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予以支持。繼續開展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名老中醫藥專家和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建設、中醫藥傳承博士后等中醫藥師承教育人才培養專項,打造一批中醫藥繼續教育品牌項目。四是支持有豐富臨床經驗和技術專長的中醫醫師、中藥專業技術人員在執業、業務活動中進行帶徒授業。在此類師承教育中,應把跟師臨診作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對跟師臨診的時間、內容和形式做出明確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