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了農村中學英語學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從學生自身、教師、教材、家庭、社會等五方面進行闡述;并從教師的引導、教育方法等方面著手探討轉化方法并采取適合農村英語教學的相應措施。
【關鍵詞】初中英語;學困生;合作學習
【作者簡介】郭鵬輝,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馬街中學。
【基金項目】隴南市2017年度課題成果,課題批準號:LN(2017)92。
素質教育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然而,在現階段,大部分武都農村初中英語教學條件得到改善,但和城市相比,無論是硬件設施還是學習環境都比較差。農村初中英語教學質量不高,學困生數量偏高的現實,嚴重影響著武都農村初中英語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如何轉化英語學困生是武都農村初中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造成武都農村初中英語學困生的成因
社會因素: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發展,社會上的各種不正之風,讀書無用論、金錢萬能論,各種電子游戲廳的開放,許多學生在他們的家長的影響下,面對外面的花花世界、也心猿意馬。他們在學校里,只是應付而已,平時上課,得過且過、不求上進,滿腦子的金錢欲望。這種同學的學習成績一般也較差。
家庭因素:武都農村家長由于自身文化素質不高,在教育子女問題上存在思想認識上的偏差甚至錯誤。一般來說“學困生”的家長有的過分溺愛自己的子女,捧他(她)們為掌上明珠,把他(她)們當作“小皇帝”“小公主”,嬌生慣養,包庇縱容,放任不管;有的家長粗暴無知,對子女報抱有“恨鐵不成鋼”的心態,動不動就施加打罵,家庭缺乏溫暖,甚至縱容子女貪圖享受安樂,給子女灌輸一些“學習無用”的思想等。這就使本來好學的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學校因素:學校教育上的偏差和過失。首先,是應試教育的產物,教育為了升學,因此就要進行不斷的分類、淘汰,致使一些學生喪失了信心;其次,是由于每個學生接受知識的情況不同,有的教師言行不一,方法簡單,工作敷衍塞責,對學生態度冷淡無情,不能達到教學目標要求,時間久之便淪為差生;自身原因: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部分學生的學習目的不明確,沒有充分認識到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學習中怕吃苦、好貪玩,把學習看著是一種負擔,學習不努力.產生了不想學的念頭,久而久之,形成學困生的狀態。有些學生的學習仍停留在死記硬背、機械模仿上,對所學知識不能融會貫通,缺乏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沒有形成自己的良好的學習方法。教材難度增大、小學英語基礎差:小學、初中教材之間的銜接跨度大,初中英語課程有相當的深度。七年級新生在學習上要以跳躍的方式才能完成由小學到中學的過渡,并且由于小學英語教學資源不足,特別是農村,嚴重缺乏專業英語教師,學生入門階段的基礎沒有打扎實,不會拼讀國際音標,發音不準,導致學生喪失信心,興趣減退,最終發展為放棄,成為英語學科的學困生。
二、武都農村初中學困生的預防與轉化策略
1.樹立信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入學之初,對學生進行理想、前途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增強責任感,端正學習態度,消除心理障礙,使學生樹立學好英語的信心。學習上,教師要從“嚴”字上下功夫,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培養勤學好問、大膽開口的習慣;培養學生養成課前預習、課上善于動筆、科后及時復習,勤于歸納等良好習慣。
2.活躍課堂氣氛,激起差生的興趣。強烈的學習動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大膽的實踐精神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效果。學生一旦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隨之就會產生濃厚的求知欲,就會自覺的學習。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是防止分化的重要途徑。
3.注重情感投入,建立和諧師生關系。學困生往往因成績不好自卑,與老師同學關系不太親近。其實,他們內心也非常渴望得到老師同學的理解、尊重和信任。法國教育家盧梭說過:“表揚學生微小的進步,要比嘲笑其顯著的惡疾高明得多”。因此,老師首要的任務是尊重學困生的人格,經常與學生談心,摸清楚他們學習困難的原因,與學生交朋友,讓他們能感受到老師的愛心。賞識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及時表揚和鼓勵,及時肯定和表揚學生,滿足他們的內心需求,可以產生起要求進步的動力。
4.正視個體差異,分層教學、因材施教。要使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就要正視個體差異,分層教學、因材施教。英語教學中,為了防止英語教學中出現的兩極分化.教師要想方設法讓各個層次的學生均能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目標,體驗成功的喜悅,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5.提升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水平,從源頭上預防與轉化學困生。在教學過程中,對自己的教育水平、行為、心理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優化課堂教學,從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學習習慣和方法、等方面入手,加強學困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提高其學習適應性。
6.加強家校合作,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家校溝通不暢,會給學困生的預防與轉化帶來困難。引導家長轉變觀念,以改善家庭教育環境,學校責無旁貸。積極與家長接觸與溝通,使部分家長逐步認識到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對子女的重要影響,一些原本對孩子已完全喪失了信心的學困生家長恢復了信心,主動與教師溝通、配合,為教師了解、轉化學困生情況提供了有益的幫助。
總之,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作。在武都農村初中只靠教師來轉化學困生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參與和支持,要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領導下,發動社會各界協同配合,努力改善社會大氣候和學校、家庭小氣候,為轉化學困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
參考文獻:
[1]馮德憲.我國農村中學英語教學的局限及對策[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