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五四精神”是推動中國近代歷史進程的重要意識形態力量,其重要性已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而對誕生于中國的“五四精神”的分析解讀,就既要把握其偶然性,也要把握其必然性,這樣才能將五四體系科學地構建起來。厘清“五四精神”誕生的“方式和方法”,才能夠更好的去深度把握“五四精神”。因此,“五四精神”及其源流探究旨在理清“五四精神”形成的理論與現實依據,通過對其力量源泉的分析、梳理并在此基礎上把握其理論與現實依據,使“五四精神”的精神源泉得到保證,進而使得“五四精神”能夠得到進一步的繼承、彰顯與弘揚。
關鍵詞:“五四精神”;愛國主義;馬克思主義
一、引言
2019年4月30日,習近平同志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了“五四精神”的科學內涵,認為五四運動凝結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1]。此后,國內學術界對“五四精神”這一概念進行了多角度、深層次的討論與研究,對“五四精神”的歷史地位、當代價值、內在邏輯等方面都作出了深入的探討與分析,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作為一種特定時代下中國人民所凝練出的社會意識,歷經100年依然鮮艷如初的“五四精神”必然有著使其茁壯成的根源所在。僅僅結構化的去了解“五四精神”是什么、怎么用并不意味著就能夠使其得到最好的繼承與發揚?!拔逅木瘛彼N含的寶貴財富不僅僅是它所展現出來的這些,我們應深入其中去“溯本求源”,將其蓬勃發展的精神源泉去發掘出來并加以使用。這不僅能使“五四精神”得到更合規律的發揚,而且其動力源泉同樣可以成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建設的偉大力量。所以,結合當時的歷史條件背景,立足于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出的中華民族精神,從理論與現實的角度去結構化分析,可以將“五四精神”產生并發展壯大的精神源泉歸納為如下三點。
二、源于對中華文化的自覺和民族精神的根本認同
“五四精神”誕生于中國絕不是偶然的。在長達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各民族間的相互交流、依存乃至交融,最終形成了多民族的“中華民族”。在中華傳統文化影響之下,中華民族形成了強大的文化向心力,而這就是“五四精神”能夠形成的底蘊之所在。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遭受西方外來侵略者漫長的剝削和壓迫,中華民族的制度遭到破壞,文化受到沖擊。許多國人對中國產生了焦慮和懷疑。與此同時,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開始覺醒了對文化的自覺和對現實的反抗,而這就蘊含了“五四精神”誕生的契機。“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塑造了先驅們的民族認同與愛國主義情懷。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在貧窮落后的祖國遭受欺凌之時,在生死恐怖之下依然義無反顧的走上了救國救民的道路,自覺地將“個人的出路與整個民族的前途緊密地聯系起來,將解決自己民族文化的出路問題視為解決個人出路問題的基本前提和首要內容”[2],將解決自身祖國的前途問題視為解決個人生存問題的前置條件和首要因素。用行動表明了其對于中華民族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也彰顯了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愛國情懷。以李大釗、陳獨秀等先進知識分子作為“五四精神”的創造主體,更是自受壓迫以來便自覺進行創辦報紙、宣傳思想、領導新文化運動等一系列尋找救國道路的探索,體現出近代中國青年深深的文化自覺和民族認同。這種自覺和認同,在五四運動爆發之時,更是達到了一種頂點,催生出了偉大的五四精神,并進一步使其迅速的成長起來,使之激勵著中國青年在救國救民的道路上敢為人先、勇于奉獻。
三、源于對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真理的堅定追求
中國人民在探索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真理的道路上從未停止。因為他們深知單純的民族情感和民族認同改變不了近代中國面臨的磨難,而是需要科學的理論去指引,才能使精神轉變為物質力量,才能使中國人民走上自立自強的道路。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給中國人民的思想牢籠打破了一道縫隙。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上的一聲炮響“不只是開創了俄國歷史的新紀元,而且開創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影響到世界各國的內部的變化,同樣地而且還特別深刻地影響到中國內部的變化”[3]。馬克思主義的到來,給面臨困境的無產階級帶來了最崇高的理想和最科學的理論。自此以后,中國的知識分子終于看到了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希望在何方。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偉大之處在就在于它是“人民的理論,第一次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這一科學嚴謹的理論體系的目的就是為了給人類尋求解放?!霸隈R克思之前,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理論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馬克思主義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場探求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學的理論為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指明了方向。”[4]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引領下,“五四精神”的內涵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升華,使得許多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對于國家和民族的熱情得到了理論的承載,也開始探索到了正確的道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始終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利益,而“五四精神”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核心更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的靈魂核心。她區別于其他政黨的最顯著的特征便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5]。馬克思主義的到來給“五四精神”的力量發生提供了理論載體。“五四精神”的內涵在其指導下的中國共產黨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大眾更是“五四精神”得到發揚的現實載體。五四運動的爆發得以“把廣大人民群眾從愚昧落后的精神狀態中解放出來,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也為各種新思想的傳入開辟了道路”[6],所以馬克思主義才能沖破思想的牢籠,來到中國人民面前。正是有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才會有誕生于中華民族的中國共產黨,“五四精神”才得以繼承和弘揚。可以說,因為馬克思主義到中國的傳播,所以在其中國化道路的不斷探索中,中國人民“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在抵抗侵略和壓迫中得以承載;“追求救國強國真理的進步性”在尋求救亡圖存的道路上得以弘揚:“各族各界群眾積極參與的廣泛性”在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道路上得以彰顯。
四、源于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的堅定信心
在漫長的尋求救國道路的過程中,有人失敗放棄,也有人恐懼投降,但是更多的中國人依然走在尋求復興的道路上。雖然歷經了許多磨難,但陳舊的中國依然誕生了一些如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先進的愛國知識分子。這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從未放棄過對祖國自救之路的探索,而是始終堅信偉大的中華民族必將迎來新生。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和其科學的理念使得這些先驅們找到了自己的路,在這以后的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艱苦卓絕的奮斗中,“五四精神”能始終激勵著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大眾不畏犧牲,甘于奉獻。這是因為這些偉大的中國人民始終堅信中國必將走上自立自強的道路,國家必然會實現獨立富強,共產主義社會必將實現。巨大的犧牲昭示著近代歷史對待中國的殘酷,但也宣示著共產黨人從未動搖的信心:占了全人類近四分之一的東方古國已經做好了準備,并深知“欲達此目的,便須決一死戰,便須準備著一切犧牲,堅持到底,不達目的,絕不停止。犧牲雖大,時間雖長,但是永久和平和永久光明的新世界,已經鮮明地擺在我們的面前”[7]。對中華民族未來的信心使得“五四精神”和其他革命精神產生了巨大的能量。這些革命精神能夠得到凝練和升華,并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舍生忘死、百折不撓,其源源不絕的精神源流就在于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堅信“這種希望不是空的,全世界社會經濟的形成已經接近了這一點,只須加上多數人的努力,幾十年功夫一定可以達到目的”。
新時代下,習近平強調:“五四精神體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近代以來追求進步的先進價值觀。愛國、進步、民主、科學,都是我們今天依然應該堅守和踐行的核心價值?!敝袊厣鐣髁x國家建設已經進入了即將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關鍵之年。把握“五四精神”凝聚和弘揚的動力源泉有利于推動新時代社會主義強國建設。作為當代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廣大青年應該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內涵的“五四精神”,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做一名“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并“以執著的信念、優良的品德、豐富的知識、過硬的本領,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擔負起歷史重任,讓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奪目的時代光芒”[8]。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5-01.
[2]王文兵.文化自覺與社會秩序變革[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習近平.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李永春,張新洲.毛澤東論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
[7]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王佳樂(1995—),女,漢族,湖南湘潭人,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