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昌盛
摘 要:本文以舞蹈創作中對文學作品的改編為研究對象,首先對舞蹈創作與文學作品改編的關系進行了分析,隨后討論了舞蹈創作中對文學作品改編的形式,最后提出一些舞蹈創作中對文學作品改編應注意的問題,以供參考。
關鍵詞:舞蹈創作;文學作品;改編
一、前言
舞蹈與文學作品作為不同形式的藝術,本身有著很多共通性。同時,文學作品可以為舞蹈創作提供可靠的創作樣本。舞蹈作品樣式中,有一類是以文學作品作為創作依據的,它取文學作品中的主干、人物關系、故事情節等核心內容,以舞蹈的藝術形式在舞臺上呈現,這類作品即為文學類舞蹈作品。因此有必要對舞蹈創作中文學作品的改編進行探討分析,從而提高人們對舞蹈作品創作的認識。
二、舞蹈創作與文學作品改編
舞蹈與文學作品的本質都是“藝術”,兩者都是為了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在藝術表達上有著共通之處,如人物關系的勾連、戲劇矛盾的設置、故事情節的鋪排、融情于景的表達、人物性格的刻畫等。而另一方面,文學作品善于敘事而拙于抒情,反之抒情正是舞蹈擅長的部分,相對于抽象化的符號文字描述,舞蹈通過更加直觀的肢體語言進行情感抒發。而舞蹈創作追求的終極目標是“舞”與“劇”的結合,即不僅有舞蹈,還包含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戲劇沖突等元素的戲劇成分。針對舞蹈“戲劇內容”的展現,可以以文學作品作為舞蹈創作的參考依據。在文學類舞蹈作品中,通常以文學作品中的角色、人物關系、故事情節等內容,根據舞蹈表演時的舞臺空間需求,結合舞蹈肢體語言表達規范,將文學作品內容以舞蹈的方式呈現出來。舞蹈創作引用文學作品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舞蹈創作形式之一,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原文內容進行適當改編,能夠有效提升舞蹈作品的藝術價值與展現效果。
三、舞蹈創作中對文學作品改編的形式
當下舞蹈創作中針對文學作品的改編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改編還原”形式。在這種形式下,舞蹈創作是完全以文學作品的表達為核心,雖然可能在表達結構與文學作品結構有著很多的差異性,但不會改變文學作品的“靈魂”,即作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它的本質就是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關系、情感、思想表達用“舞蹈語言”重新翻譯了一遍,運用舞蹈語言代替文字語言,通過舞蹈的形式再現原著中的人物和情節與思想情感。這種舞蹈創作的重點在于改編,可以說是一種以舞蹈藝術形式展現的另類文學作品,這類舞劇創作的典型代表作有王舸導演的舞劇《紅高粱》、張元春編導的舞劇《白鹿原》等。
另一種是“舊瓶裝新酒”創作形式,這種舞蹈創作借助的是文學文本的“殼”,主要敘述展現的是舞蹈創作者個人觀點及感受。當舞劇選擇文學作品進行編舞時,不再是為了用舞蹈表達這一作品的思想情感,而是通過這個文學作品所提供的一些固定不變的框架,如人物角色、年代背景等,來訴說自己的故事或個人的感受,在實際進行編舞創作過程中,作者甚至能夠在不影響原著的大方向之下,“擅自”改變一些情節,或加入新的元素,從而更好服務于個人的情感表達,而不僅僅是對原作品的情感表達再現。這種舞劇創作的典型代表作有肖蘇華創作的現代舞劇《夢紅樓》、王玫創作的舞劇《雷和雨》等。
四、舞蹈創作中對文學作品改編應注意的問題
(一)尊重文學原著
通常而言,“改編還原”形式的文學類舞蹈作品,選擇合適的文學作品非常重要,一般來說所選擇的文學作品應有著較高的知名度,觀眾能夠熟知作品中的人物情節,如此一來,在欣賞改編后的舞蹈作品時,觀眾才能夠更加容易理解舞蹈的背景、角色和人物關系,從而更好地融入舞蹈設置的情境,感受舞蹈展現的獨特的美。例如王舸導演的《紅高粱》,它取材于莫言同名小說《紅高粱》。編導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在原著中提煉具備舞蹈創作樣式的元素,精煉原著中的人物關系及故事情節,在保持原著“風味”的前提下進行舞蹈創作。在舞蹈的創作過程中,王舸導演將原文中的顛轎、祭酒、出殯等相關章節運用舞蹈的形式充分表達出來,每一個章節都具備鮮明的主題,并且運用肢體語言形象刻畫出顛轎的野性,祭酒的儀式感等。觀眾在進行舞劇欣賞時,能夠在對文學作品原著了解的基礎上,跟著編導的藝術構思,感受用肢體語言表達出的更加熾烈的情感,從而產生強烈的共鳴,這就是這部舞劇創作改編取得巨大成功的地方。這類創作中,若舞蹈編導在進行文學作品改編時擅自更改人物形象,大幅度脫離原著,那么必定會導致觀眾難以理解,甚至在舞蹈欣賞中產生歧義,將會使舞蹈創作改編效果大打折扣,難以引起觀眾產生藝術共鳴。因此改編不是亂編,需要充分尊重原著的創作思想,不應去更改作品背景和人物關系。
(二)找準自我表達
在舞蹈創作中進行文學作品改編,并不意味著要完全以文學作品“馬首是瞻”,舞蹈編導應該融入自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與創意。雖然文學類舞蹈作品的依據是文學作品本身,但舞蹈也是獨立的藝術形式,它具有本身的審美規律和結構方式。因此,在以文學作品為舞蹈創作依據的創作中,也可以以編導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作為創作核心。例如根據名著《雷雨》改編而成的現代舞劇《雷和雨》,作品中,大觀園里的人物“一”字站成橫排,在音響和燈光制造出雷雨來臨前夕的沉悶氣氛中,主人公繁漪端著一個藥碗從他們身后走出,在極限的煎熬狀態下,她狠狠地將藥碗摔到了地上,打破那要死般的沉悶,以此拉開了整部作品的序幕。這正是創作者王玫根據自己對原著的理解,著重圍繞繁漪這個人物的角度,來充分刻畫以繁漪為代表的受封建文化影響下女性的悲涼與憤怒。整個作品以小見大,使得原著思想內涵情感得到深度的提煉和升華。然而在這部作品的結構方式上,編導也并沒有運用原著平行敘述結構方式,而是以時空交錯的方式來構造人物關系和故事情節,簡潔有效地表現出了“大觀園里小世界”的藝術表達。這類舞蹈作品的創作,文學作品成為了創作的外在依據,而內核則是創作者本身通過對文學原著的理解,來表達自己的創作意圖和創作理想,從而讓舞蹈作品“借殼出竅”,實現創新,產生其獨立的藝術價值。
(三)注重彰顯舞蹈作品的教育性
舞蹈創作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娛樂需求,同時本身還應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通過合理選擇文學作品,然后運用到舞蹈編排中,傳遞出正確的思想觀、價值觀,更能提升舞蹈創作的水平。例如,在舞蹈劇《鳴鳳之死》之死中,原著《家》有很多情節可供改編,但編導選擇了更富有教育意義的丫鬟鳴鳳命運變化作為舞劇的主題,通過鳴鳳來對封建制度對人性的摧殘進行抨擊,從而更能夠引起觀眾深刻的反思,讓觀眾意識到當前的幸福安穩生活來之不易,達到了發人深省、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使舞蹈藝術作品內涵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深化,這是藝術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文學作品成功改編成舞蹈作品的關鍵。
(四)敢于顛覆創新
在根據文學作品進行舞蹈創作過程中,還有一部分文學作品所表達的思想過于僵化傳統,已經無法適應當下時代審美需求,因此可以采用顛覆性創新方式,借助原本的框架內容,通過舞蹈創作向人們展示一個全新的故事。例如國外著名芭蕾舞蹈《天鵝湖》是根據莫采烏斯的童話《天鵝池》改編而來,內容主要講述的是一位勇士如何打敗惡魔,救出被施了魔法變成天鵝的公主的故事。馬修·伯恩在原作的基礎之上進行了顛覆式的創新,成功創造出了新版芭蕾舞劇《天鵝湖》,由于這一舞劇舞者都是男性,因此也被稱為男版《天鵝湖》。在該版《天鵝湖》中,人們耳熟能詳的劇情幾乎被完全顛覆,講述的是一位自幼出生在皇宮的王子,一直被控制欲極強的女王母親所掌控,難以忍受的王子去湖邊自殺,卻在湖中遇見了一群天鵝,并從頭鵝中獲得了一直渴望的“愛的感受”,最終頭鵝為保護王子,被其他天鵝攻擊致死,王子也因此心碎死去。這一舞劇徹底摒棄了被人們歌頌無數遍的“善良終將戰勝邪惡”的命題,另辟蹊徑,將原本的文學中所講述的故事進行裁剪拼貼,再融入自己的創意,從一個逐趨僵化的老舊文學作品中,結合當下時代主題,進行了更加鮮活的獨特審美表達——“夢幻與現實、性欲與情愛、純情與卑劣”,由此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五、總結
綜上所述,舞蹈與文學作品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選用文學作品進行舞蹈創作和改編時,首先要考慮是運用“改編還原”的形式進行創作,還是運用“借殼出竅”的形式來表達自我。“改編還原”要更加關注“尊重原著”,盡可能保持原著的“風味”,用舞蹈尋找與原著之間的共鳴。而“借殼出竅”則要專注于“找準自我表達”,致力于創造出舞蹈作品獨立的藝術價值。但是不論選擇怎樣的創作方式,編導對原著的熟讀及了解,無疑是根據文學作品進行舞蹈作品創作改編的絕對前提。
參考文獻:
[1]武藝.論文學作品的舞蹈改編[J].藝術教育,2016(7):238-239.
[2]吳丹.論舞蹈創作中對文學作品的改編[J].藝術教育,2015(7):202-203.
[3]馬健昕.中國當代舞劇創作的文學經典改編的研究[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6,5(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