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洲

伴隨著A股市場新股發行的不斷提速,進入10月底、11月初,新股上市出現險情:先是渝農商行于10月29日上市當天即開板,次日股價出現跌停。與渝農商行同一天上市的麒盛科技,雖然上市當天以漲停板報收,但隨后兩個交易日連續出現跌停。10月29日,上市當天買進渝農商行和麒盛科技這兩只新股的投資者均被套牢。
此后是11月6日,科創板新股久日新材、昊海生科雙雙破發。科創板新股上市交易規則與A股主板有所不同,上市初的5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限制。科創板開設之初,新股上市首日漲幅超過100%是普遍現象,但隨著新股上市險情的出現,部分科創板新股的漲幅也越來越小,如10月31日上市的杰普特,當天僅上漲33.05%,次日下跌了16.08%;11月1日上市的寶蘭德,首日漲幅僅為26.36%。到了11月5日上市的久日新材漲幅只有區區6.42%,且第二天毫無懸念地破發;同一天破發的還有10月30日上市的昊海生科。
新股破發,這對于A股市場來說是非常少見的事情。因為A股市場投機炒作的氛圍較重,而炒新又是A股市場的一大習俗,大凡新股上市通常都會受到市場的熱炒,一只新股上市,少則炒出三、五個漲停板,多的則炒出30來個漲停板,打新中簽者因此賺得盆滿缽滿,而炒新者同樣也可以因此獲利豐厚。也正因如此,新股在上市首日或上市之初破發,這種情況在A股市場并不多見。
也正因為新股破發現象在A股市場極為少見,所以新股破發現象的出現往往都會受到市場多方面的關注。比如,在新股破發的情況下,投資者往往都會希望管理層放緩IPO節奏,甚至是叫停IPO發行,新股破發也被視為是行情低迷的重要表現。實際上,在A股的歷史上,確實存在新股破發后而放緩IPO節奏的做法。同時,也正是基于新股破發是股市行情低迷的表現這樣的認識,因此也會有某些市場人士從新股破發中看到市場的投資機會,認為這是股市見底的信號。盡管這種看法歷史上曾經多次驗證是正確的,但隨著股市的發展,這種看法也未免有失偏頗。實際上,新股破發是一個正常現象,對于新股破發,市場各方不妨以平常心對待。
其實,放眼全球股市,新股破發是一個普遍現象。以香港股市為例,2018年是香港股市新股發行最多的一年,全年共有209家公司上市,募資達到2878.8億港元,募資金額在全球股市排名第一。但面對如此火爆的新股發行,2018年香港股市新股破發比率卻高達70%以上。令國內投資者非常關注的小米、美團,也都在破發的新股之列,尤其是小米,上市當天開盤即告破發。因此,新股破發在成熟的資本市場確實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反倒是國內市場對新股的炒作有失理性。新股上市,市場瘋狂炒作一通,表面上是新股上市給市場帶來了賺錢效果,但實際上帶給市場的卻是一地雞毛。因為新股炒作過后通常都會踏上漫漫熊途,股價從此跌跌不休,高位買進股票的投資者因此損失慘重。而在股價綿綿不斷的下跌中,股價破發的個股并不少見。去年曾有一個統計數據顯示,自2016年新股取消預繳款制度以來,到2018年9月13日,A股市場發行新股744家,其中破發的股票達到65家,破發比例達到8.74%。
不僅如此,由于新股上市后可以“穩穩地賺錢”,這也導致了投資者在打新與炒新上的毫無理性。每一只新股發行,投資者甚至不需要知道公司是干什么的,只要有新股發行就及時申購;每一只新股上市,投資者同樣對公司的基本面并無了解,仍然會以漲停板的價格追新。投資者這種毫無理性的打新、炒新,導致了新股發行的虛假繁榮,并導致了“三高”發行的出現,同時也給股票二級市場制造了較大的投資風險。而要讓投資者恢復理性,讓新股發行走向理性,新股破發以及新股破發常態化是最好的選擇。
也正因如此,對于A股市場久違的新股破發的出現,這其實是一件好事,市場不必大驚小怪。其實,就新股破發的原因來說是多方面的。股市行情低迷之時,容易出現新股破發;而新股發行價太高,新股發行節奏太快,同樣也會出現新股破發。當然如果新股的基本面太差,有的新股本身就是帶著問題上市,那么這樣的公司同樣也容易出現新股破發。可以斷言,隨著注冊制的實行,隨著新股發行市場化因素的增加,新股破發在A股市場必將成為一種常態。因此,投資者對于新股破發需要有一顆平常心。
當然,投資者更需要多一份理性,理性對待新股發行與上市。不論是新股發行與上市,投資者都必須對相關公司的基本面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有選擇地參與打新,有選擇地買進值得投資的新股,而不再盲目打新、盲目炒新,這不僅有利于投資者走向成熟,而且A股市場的新股發行也會因此變得理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