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升華 曾省鵬
摘 要:藝術院校舞龍舞獅運動與體育院校或其他領域相比,存在資源不足、條件偏差以及重視不夠、體制機制不完善等主客觀因素,致使發展滯后。然而,藝術院校開展舞龍舞獅運動卻有著重要價值和意義,本文以此為主要內容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發展對策。
關鍵詞:民俗文化;藝術院校;龍獅運動;價值對策
一、藝術院校開展舞龍舞獅運動的必要性
自1998年舞龍舞獅運動率先被引入北京大學、湖南師范大學作為課程開設以后,全國各高校陸續把舞龍舞獅運動作為一門主要甚至必修課程進行教學,并與競技運動相結合,組建了相應的舞龍舞獅運動隊伍。近年來,開設舞龍舞獅課程的高校數量迅速增多。在教學方面,師資力量、環境條件、器械設施等日益改善和完備;在賽事方面,制度機制不斷完善,組織措施得力有效,比賽規則逐步規范,出現欣欣向榮的景象。江西高校經過20多年的努力,舞龍舞獅運動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和發展,取得了驕人成績。
然而,欣喜的同時,也有一些不足與缺憾。一是舞龍舞獅運動作為一項傳統民俗體育活動,在當今主要被開設于各高校體育院校,藝術院校開設較少,導致偏重于繼承和發展體育方面的內容與形式,而對傳統民俗文化藝術表現形式與價值內涵的傳承發展相對較少。二是舞龍舞獅運動即使在藝術院校開設和開展,教材編排、動作套路、表演形式、教學方法等方面,依然依據和模仿體育院校的一整套教學體系和實施辦法,融入在龍獅運動中的藝術元素、文化內涵有所忽略,立足自身不足,借用套取過多,沒有很好地做到揚長避短。舞龍舞獅運動作為中國傳統民俗運動,從產生、演變和發展已歷經了幾千年的時間,曾為各民族和各地域的人們喜聞樂見、廣泛參與。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人們思想文化發生了變化,這項古老的傳統活動依然歷久不衰、魅力十足、影響廣泛,主要因為龍獅運動在慶祝、娛樂、表演、競技等多種各領域,契合了當代人們的社會生活、價值取向等。因此,我們不僅要表演和觀賞,還要不斷深入挖掘藝術文化資源和大力弘揚精深思想文化價值。
藝術院校開設舞蹈、器樂、雜技、繪畫等各類專業,許多領域都是關于本地區或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和研究,與舞龍舞獅運動蘊含的藝術文化內容有相同或相通之處。就江西地區來說,舞龍舞獅反映江西地區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的不同風土人情、生活習俗、思想文化,具有深厚的藝術文化底蘊和思想價值內涵,如紀念民族英雄岳飛創造的豐城岳家獅,由龍燈、舞獅、拳術、棍術、器械、對練以及盾牌舞等組成的井岡山全堂獅。因此,藝術院校開展舞龍舞獅運動充分發揮自身特長,表現藝術特色,闡釋龍獅文化特征,優勢天然和條件獨特,有開展的必要性。
二、藝術院校開展舞龍舞獅運動的價值
基于以上分析,從江西傳統民俗文化、高校龍獅運動開展現狀和藝術院校實際為依據,從3個方面闡述藝術院校開展舞龍舞獅運動的價值。
(一)有利于藝術專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江西自2005年成立龍獅運動協會以來,江西各市區、武術協會、大專院校和企事業單位廣泛參加國內及世界性各類比賽,并取得了佳績,獲得了榮譽,大大促進了江西舞龍舞獅運動的發展,掀起了江西高校開展舞龍舞獅運動的高潮。但同時也看到,參加比賽的多為體育專業師生,主要展現體育專業在龍獅運動實踐中的風采。高校其他專業師生參與較少,熱情不高,而作為與舞獅運動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藝術院校師生,更沒有廣泛和熱情地投身到這場運動中,甚是遺憾。
江西地區歷史悠久,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有著燦爛和輝煌的藝術文化。長期以來,舞龍舞獅運動充分反映和折射了江西地區各時期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孕育和形成的文化藝術、生活習俗、精神價值。江西舞龍舞獅形式各異,種類紛呈,集傳統武術、舞蹈、器樂、美術、雜技等于一身。藝術院校是藝術專業教學和科研的主要場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的重要基地。因此,藝術院校開設舞龍舞獅課程與開展舞龍舞獅運動,可謂適得其所,相得益彰。
第一,江西藝術院校結合本地傳統民俗文化,對接自身專業教學實際和科學研究,充分把握理論學習與實踐指導相結合的辯證關系,借助舞龍舞獅運動這一載體,搭建平臺,廣開渠道,引導廣大師生參與舞獅運動,形成“殿堂藝術”與“平民藝術”有機融合,互鑒互用。
第二,舞龍舞獅運動在江西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深厚的歷史底蘊、特定的精神價值內涵。江西藝術院校依托本地傳統歷史文化,迎合當代文化藝術價值取向,努力對接江西各地民間龍獅活動,加強溝通協作,不斷形成校企合作,強化產研結合,為藝術院校師生借助舞龍舞獅運動開展實踐教學、江西非遺的傳承保護、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發揮獨特作用。
(二)有利于藝術各專業融合教學,共同促進
通過一年多的調查訪問,結果表明,大部分藝術院校學生對舞龍舞獅這項運動充滿好奇和抱有欲試態度。他們認為龍獅運動的訓練方法、套路動作,器樂音效、藝術表現,與藝術專業內容有很多相似或相通之處。相反,筆者經過深入南昌市相關龍獅運動器具公司、各大中專院校龍獅教學觀摩以及多次編排演練,發現以下兩個突出現象。一是除龍獅骨架制造以外,其他如龍獅相貌和形態構建、色彩搭配、服飾選用等,在構思、設計和制作方面,都蘊含著深厚藝術內涵與文化符號特征。然而,許多設計者和制作者大多缺乏相應的藝術專業知識和理論背景。二是在龍獅運動演練過程中,部分隊伍表現藝術文化元素不鮮明,內容單調,形式單一。
藝術院校集舞蹈、音樂、美術、表演、雜技等多種專業為教學任務,培養專門從事藝術行業或領域人才的場所。絕大部分學生精通藝術專業,實踐豐富,為舞龍舞獅運動課程教學和運動開展奠定了基礎,也為藝術院校打破現存的專業壁壘、單一的表演形式、藝術價值理念的隔閡等搭建了公共平臺和創造了空間,并形成一盤棋思維與精神紐帶作用。因此,藝術院校開設舞龍舞獅課程及其運動的開展,通過龍獅運動的器具設計制作、課程編排訓練,發揮藝術師生各自專業特長和聰明才智,并付諸實踐,收獲成功和喜悅。
(三)有利于藝術院校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和精神文化素養
現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要求對在校大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行明確考核,并按照依據和量化指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標。我國正在加快推進和實現“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正努力增強全民健康意識,提高全民健康質量,構建全民健康保障體系。對此,我國高等院校不斷制定和完善體育課程教學大綱,強化體育課程設置,加快體育教師人才隊伍建設。隨著國家政府和各高校的重視,我國當代大學的體育課程內容不斷豐富,大學生體質逐步增強,健康指數也逐年提升。
但同時也注意到,我國藝術類院校,尤其是獨立的高職類院校,體育教學和體育運動發展比較滯后,主要表現在課程內容不夠豐富多彩,場館基礎建設依然落后,相關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難以實現和完成。筆者長期在藝術院校從事體育教學和實踐,對此深有體會。第一,當今藝術院校大多偏重藝術專業教學,體育課得不到足夠的重視,資金無法保障,運動器材和場地匱乏,教師資源相對少缺,嚴重制約了體育教學的開展和相關運動的發展。第二,藝術類大學生對鉛球、飛鏢、跳遠等缺乏興趣,甚至索然無味、無動于衷。面對集體對抗性的籃球、足球等大型項目,由于體質等原因,又難以消受,表現得有氣無力,致使藝術院校體育課處于半死不活狀態,學生體質得不到有效提升。
綜上,筆者大膽設想和推測,藝術院校引進舞龍舞獅運動課程,可以為藝術院校體育教學和運動發展達到以下3種效果。一是極大豐富體育課程內容。舞龍舞獅運動是一項綜合多種藝術元素的民俗運動,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娛樂性和競技性,內容豐富,元素多樣,形式活潑,相對一些單調、枯燥的體育項目,更能受到學生的青睞和歡迎。第二,能激發學生體育運動的熱情和積極性。舞龍舞獅運動的多種藝術元素與藝術類學生專業接近,容易產生激情和興趣,兩者價值理念相通,表現形式和方法相近,能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在運動中,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激發學生的藝術靈感,收獲藝術運動的樂趣。第三,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龍獅運動不僅融合了傳統和現代藝術元素,還是一種對抗激烈的體育運動。根據實際的觀摩和親身實踐,舞龍主要有游、穿、騰、躍、翻、滾、纏等動作,運動中必須規范到位,剛柔并濟,平穩協調。舞獅運動除翻滾外,還需進行舉、點、擺、搖、叼等具體動作。因此,對于運動者來說,必須保證上肢、下肢的力量和力度,具有很強的對抗性,需要較好的耐力,對大數藝術專業學生是一種挑戰,但也是積極有效的鍛煉,有助于他們增強體質,提高健康指數。
藝術院校學生沉浸在舞龍舞獅運動中,將對蘊含的傳統民俗文化內涵加深理解,從而進一步提升精神文化素養。舞龍舞獅是中華民族一項傳統民俗活動,幾千來人們通過它表達消災祈福、歡慶節日、娛樂生活、陶冶情操。表演過程中,融合肢體動作,色彩搭配,器樂演奏,服飾美感等,呈現強烈的視聽效果,渲染濃郁的歡樂氣氛,表達思想文化內涵。因此,舞龍舞獅運動不僅是體育競技活動的展示,更是呈現和闡述藝術文化價值的盛宴。比如江西豐城岳家獅,岳飛被害后,岳家軍流落到當地,繼承和發揚了岳家拳,到明代時,豐城人鄧子龍將本地“字門拳”和岳家“硬門拳”揉為一體,創立“岳家獅”。自此以后,豐城岳家獅傳習四周,聲明遠播,在各時期,不僅因為它的獨特表演形式,更在于傳承和弘揚岳飛的民族精神氣質,使人們意志和斗志得到鼓舞。
三、藝術院校舞龍舞獅運動發展對策
就藝術院校舞龍舞獅的發展現狀而言,由于環境條件的制約、人才資源的短缺、重視程度不高、觀念理念的保守、市場導向不強等各種原因,開設的高校不多,發展也滯后。然而,藝術院校開展舞龍舞獅運動有著廣闊的前景和不可估量的價值,這是肯定的,不應質疑的,關鍵在于策略得當,多措并舉,凝聚合力。
(一)挖掘藝術教育資源,編寫設置合適的舞龍舞獅運動課程
隨著現代舞龍舞獅運動的發展和推廣,被各行各業、不同層次的人接受和喜愛。藝術院校在藝術教育和實踐中,資源豐富、人才濟濟、藝術氛圍濃厚,開展舞龍舞獅運動利多弊少。就江西藝術院校來說,依托本地龍舟、燈會等民俗,弋陽腔、采茶戲等曲藝,贛南蘇區、井岡山等紅色文化資源,發揮藝術院校師生審美觀念、鑒賞能力和創作手法特長,著重把雜技、舞蹈、器樂、美術等元素充分融入到教材編寫、教學內容中。同時,在競技比賽中,把舞龍舞獅運動的器樂節奏、藝術美感和視聽效果通過藝術形式充分表達和大力宣揚。
(二)加強藝術院校間的合作,與鄉村舞龍舞獅活動對接
目前,高校體育院校在舞龍舞獅運動發展中扛起大旗,獨當重任,取得了斐然成績,一個最主要原因是體育院校間的通力合作,互鑒互用。藝術院校借鑒和學習其他舞龍舞獅運動經驗的同時,應努力加強藝術院校自身的合作,結成對子,形成合力。打造共同交流平臺,創立合作體系,共同建設具有藝術院校特點、特色和特效的舞龍舞獅運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精神文化豐富,江西地區廣大鄉村舞龍舞獅活動陡然興起并煥發出新的活力。鄉村龍獅運動的發展,使沉寂在民間的龍獅藝人重新閃光射芒,龍獅文化也重現昔日的生機。因此,江西藝術院校要與本地民間龍獅運動加強交流,增強合作,積極引進和聘用民間老藝人、老工匠。挖掘和借鑒各地龍獅活動形式、文化習俗和藝術素材,走出一條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發展的新路子。
(三)轉變觀念,加大宣傳力度
現代舞龍舞獅運動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課程體系、規章制度、裁判體制等已相當成熟,宣傳力度、融資和市場運作能力等也日益提高,無形中為藝術院校發展舞龍舞獅運動增添了壓力,加大了難度,不可否認是一種挑戰。但基于前述,也是機遇,前景是廣闊和無限的。破解藝術院校舞龍舞獅運動的發展瓶頸,關鍵在于政府、社會共同努力,尤其高校要轉變傳統辦學思維和觀念,在新時代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背景下,積極探索和實踐以運動為載體、文藝為核心的獨具特色的舞龍舞獅運動。利用藝術院校的書畫展覽、舞臺表演、設計大賽等大型活動,向全社會廣泛宣傳,使人們從藝術和文化角度去鑒賞和領略不一樣的龍獅運動。
參考文獻:
[1]余悅,吳麗躍.江西民俗文化敘輪[M].北京:光明日報社出版社,1995.
[2]謝小龍,肖謀文.舞龍舞獅教與練[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2.
[3]雷軍蓉.龍獅運動訓練.[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
[4]葛國政.我國高校舞龍舞獅運動的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省級課題研究內容,課題號:JXJG-17-67-2。
作者簡介:周升華(1979—),男,漢族,江西余干人,歷史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歷史教學;曾省鵬(1983—),
男,漢族,江西于都人,體育學學士,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