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程穎

摘要:企業網銀已漸漸取代傳統支付工具銀行,通過電子化對單位進行結算,讓客戶足不出戶就可收到電子票據和電子回單,雖然提高了極大的效率,但網銀支付是把雙刃劍,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風險,所以我們要主動探索,增強防范意識,以降低風險發揮優勢,無限接近高保障零風險。
關鍵詞:核算中心;網銀支付;內部控制
一、網銀支付特征
(一)服務性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財務核算中心不斷學習并推廣新興結算業務,作為學校共有的一個重要的服務單位,核算中心除了提高管理水平,優化資金使用,還應樹立服務為主的宗旨,全心全意為廣大教師做好后勤服務保障工作。網銀支付業務讓單位不再局限于時間空間的束縛,原先必須由經辦人去銀行才能辦理的業務(轉賬匯款,批量代發,銀企對賬等),在使用網銀資金支付體系后,以銀聯平臺為媒介,直接通過電子支付完成,減輕教師的工作量,讓前來辦理業務的聯絡員更加便捷。
(二)高效性
網銀支付模式的構建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傳統的支付結算流程是以手工操作為主,會計開具現金、轉賬支票,由專人拿到銀行柜臺辦理,不但時間長,還花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效率低下,同時承擔了一定風險。隨著網銀支付的興起,支付業務從人工化變成電子化,實現了資金管理者和銀行的零距離接觸,不再需要經辦人去柜臺辦理支付業務,變相的保護了資金和相關經辦人的安全,讓支付進展在網上一目了然,大大提高支付效率,同時縮短了資金在途中環節,改善了傳統支付的弊端。
(三)安全性
安全性是網銀支付結算模式的基本原則。做賬方式由原先的內部手工記賬轉變成電子化支付,財務數據信息被置身于互聯網系統中,數據信息非常容易受到電腦病毒的攻擊,發生被篡改截取的風險;網銀支付的密碼也同樣容易被木馬病毒侵入盜取,財務安全性面臨巨大挑戰。因此,開展網銀支付結算模式必須借助先進可靠的網絡技術和功能強大的財務軟件,時刻對安全性投入巨大財力和物力的維護,在技術上保障電子化支付體系的安全性。
二、網銀支付的內部控制
(一)制度流程建設
1.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
根據《會計法》、《網上銀行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等國家統一會計制度和上級部門財政政策法規辦理業務具體流程,以保障單位網銀支付結算的安全運行。而網銀支付體系的建立,必須依靠銀行和國家的相關政策,做到有法可依,并且在出現問題時還能依據法律條文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單位還應積極主動制定一些新的規章制度,對網銀支付結算風險加以控防控,進而保障國家資金完整財產安全。
2.崗位不兼容
按照當前信息化管理要求,銀行網銀密匙需三人保管,錄入員,審核員,主管三人負責保管對應U盾口令牌證書,賬戶和密碼等內容,做到各司其職,相互牽制,崗位不兼容。
3.明確網銀支付流程
網銀支付結算依托財務信息化平臺,要求每位財務人員負責流程指定環節,每個崗位有明確的職責和分工,將財務基礎工作以標準化、流程化的作業模板進行流程再造,使得財務支付實現程式化支付。具體流程如下:
(1)單據報銷[匯款報銷]前臺會計錄入——后臺會計審核——后臺會計上傳電子憑證——會計網銀1錄入——會計網銀2審核——網銀匯款——打印回單——憑證裝訂
(2)單據報銷[銀行代發戶發放]前臺會計錄入——后臺會計審核——后臺會計上傳電子憑證——會計網銀1錄入——會計網銀2審核——出納傳遞發放清單給銀行——網銀還款——打印回單——憑證裝訂
(3)單據報銷[公務卡]前臺會計記
賬——后臺會計審核——網銀直接還款
——打印回單——憑證裝訂
(4)工資發放——出納造冊——工資科1提交——工資科2復核——會計網銀審核——傳遞工資代發清單給銀行——網銀發放——打印發放成功單據——會計記賬
(二)人才選拔與建設
首先,建立嚴格的人才選拔機制,遵循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原則用人,選聘價值取向和責任意識符合崗位要求的人員。其次,領導源頭重視,組織員工學習討論財經紀律及相應法律法規,特別是網銀支付結算風險教育學習,切實結合實際案例,將網銀支付結算風險點揭露出來,讓員工得以真正理解相關規范制度。然后,形成常態化培訓機制,組織網銀知識專項培訓,熟悉了解網銀的服務協議、章程、注意事項及使用手冊等,掌握不同網銀下操作技能,打造過硬專業技能,將業務學習潛移默化到實踐工作,實現學習的普遍化。最后,實施定期輪崗,劃分崗位范圍,確定輪崗周期,讓相關崗位人員定期輪轉,全面提升員工素質。
(三)網銀安全維護
銀校網絡共享后,中心首先要與承辦銀行簽訂協議以明確雙方的責任、義務以及交易范圍。其次,網銀相關操作人員應在專用計算機上登錄處理網上銀行業務,并定期對網銀支付環境進行安全維護:及時更新網銀升級補丁,定期下載最新瀏覽器安全程序,及時更新殺毒軟件和病毒防火墻。網銀操作人員的用戶名、登錄密碼和網銀U盾必須本人保管,不定期更改登錄密碼,并邀請銀行專業人士定期對網絡進行檢測。
(四)信息化下內部監督
短信通業務的開通讓資金管理者可以足不出戶的了解資金的變動情況,每當資金產生變動,資金管理者能第一時間了解到業務情況,實現信息下的內部監督,這樣對不相容職務分離的內控原則又有新的認知內涵。
三、對網銀支付在核算中心的思考和總結(見圖1)
現階段核算中心網銀支付結算方式下的信息化還處于初級階段,教師辦理業務報銷的時候需提供一份名稱賬號給財務聯絡員,前臺會計在做賬務處理時要重新填寫一遍至財務軟件,銀行柜臺操作人員見到數據包時,還要點對點選擇行號行名才能將款項匯款成功。這樣不但重復勞動力,拉長支付時間線,還會由于后手的不小心發生二次錯誤。
從性質上看,網銀支付是交易指令發送人為實現一定財產移轉而從事的較為特殊的交易方式,具有票據交易的無因性。因此,支付流程中涉及的法律關聯體有:資金劃撥人(發送人)——發送人代理銀行(零余額賬戶銀行)——收款人(受益人)——收款人代理銀行。而目前財務平臺報銷系統制單的是前臺會計,后臺會計憑證審核,網銀出納進行批量支付,核算中心充當資金劃撥人角色,受限只能對憑證表面合法性、合理性進行審核,那么出現單位會計信息失真、財產物質流失等其他違法財經紀律問題時,勢必同作為會計法律主體的學校產生博弈,發生扯皮,違背支付安全性初心。
便捷高效是網銀支付優于傳統支付的主要特征,而安全性是財務管理最基本要求,網銀支付結算內部控制最需考慮的是便捷與安全的協調性。現行運行模式下,公務卡支出通過財政系統內“支付痕跡”來實現對資金流向的追蹤,財務部門根據公務卡交易信息來監督管理支出,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財務報銷中存在的虛開發票、湊票報銷等行為,將安全便捷融合一體。新型資金支付模式也應構建資金發端人(學校)票據審核人(核算中心)資金落實者(銀行)三位一體框架,將資金使用權完全還回學校,利用“銀校直聯”“ERP”等外力軟件,實現報銷網格化填制,經費代碼、項目代碼、報銷人銀行卡信息系統自動匹對,自動生成憑證,支付信息批量導出,網銀支付批量完成。全網信息平臺支付系統的構建滿足學校財務管理工作對數據收集的準確性、及時性及大量性要求的同時,還確保資金安全性。
從理念到規制,支付手段創新促使財務管理思路轉變,反之,先進的財務管理流程也為支付手段創新提供動力。總之,財務核算中心要適應信息化潮流,勇于變革,積極創新,通過建立信息化平臺將學校內部資源進行整合和分享,向財務全面信息化、全面網絡化轉型,開創無現金結算的全新局面,打開網銀支付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