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貫穿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主線。如何有效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養,文章針對高職生特點提出專題教學,在國家層面引導大學生認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目標,在社會層面引導大學生樹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取向,在公民個人層面提高大學生踐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價值要求的能力。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共同的價值規范和行為準則,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承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任務。與之對應的高等學校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其目的就是為國家培養合格可靠的接班人和建設者,體現出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要求,更是一項重要的思想教育舉措。
大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高職生的思想觀念趨于成型,但還不成熟,他們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很強,但鑒別力明顯欠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高職大學生思想教育,是時代需要,是學校需要,是現實需要。思政課教師要認真領會其精神,針對課程存在的問題,必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指導課程建設,將教材體系轉化教學體系,提出課程專題化教學,突出教學重點要點,擬定從三個層面(三個模塊)八個專題,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于教書育人全過程,使其真正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幫助高職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四德”,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對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教學內容提煉整合的思路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內容多理論性強,作為一門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大學生成才的課程,《基礎》課教材的包容量很大,普及面廣(面向全國所有大學新生),對大學生具有普適的作用,也正是由于它的普適性、大眾化,抽去了太多具體和現實的東西,因而與高職生有一定的距離。目前高職院校使用的教材和參考資料都是以本科院校為中心,所以教師必須對教材體系進行優化整合,改變教材內容只注重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形成符合高職生的教學體系,將教學內容與高職教學特點、目標結合在一起。結合高職學生的認知水平、思想實際以及他們所關心的焦點問題、熱點問題、難點問題,運用最新的信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全新的角度為學生解疑答惑。教師的教學既有理論高度又能結合學生的實際,使學生信服和接受,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科學崇高的理想,并努力為之奮斗。
二、教學內容提煉整合的原則
(一)大小的結合:把書本中的大道理與高職生學習、生活(為人處世)、工作中的小問題結合起來找到教學的切入點,小問題中融進大道理。
(二)高與低的結合:國家規劃教材以國家命運和民族前途的承擔者要求我們大學生,所以無論是思想品德還是理論認識都站在一定的高度,而高職學生對社會環境的認識更多關注的是自己,對理論的把握也是相對膚淺,教師如何使自己的講解呈現由低到高的梯度。
(三)遠近的結合:教材展示給學生的是國家的藍圖和個人的美好前景,而學生接觸到的是泥沙混雜的現實和高職畢業生不明朗的前途,教師把人生道路的共性和社會發展規律講透徹并給學生指一條可以始于足下的路,就能把學生的認識統一到教材中來。
三、專題教學設置的要求
專題教學,始終堅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打破傳統的按照教材章節體系依序授課的方式,根據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立足于教材和學科要點,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時政熱點、社會現實問題和學科前沿,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提煉、概括和充實,形成既有先后連接又相對獨立的系列專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這些專題確定教學方案,引導學生集中而深入地對這些專題進行學習的一種課堂教學方法,專題教學具有針對性、現實性、探究性、靈活性的特征。
首先,專題設置要有獨立性。必須打破教材原有章節體系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但不能違背教學大綱和教學基本要求,確保專題相互的獨立。
其次,專題設置要體現現實性。專題的設置必須充分考慮到高職生的知識結構、興趣愛好等,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將社會熱點問題、焦點問題引入課堂,理論性與現實性相統一,增強教與學的積極性。
再次,專題設置要有針對性。針對性要求厘清課程的課程重點和難點以及社會上的熱點問題,講授的重點必須以最終解決學生的思想實際問題、提高教學的實效性為宗旨。
最后,專題設置的完整性,《基礎》課實施過程中發現不足,不斷完善。以學生的興趣度、參與度、接受度為標準,衡量授課效果,不斷研究,加以改進、完善。
四、《基礎》課教學內容模塊化專題的具體實施
《基礎》課的教學程內容涉及廣泛,實施專題式教學符合“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要求,通過打亂原有課本章、節、目的順序,避免浮光掠影,平鋪直敘,克服教師講授時出現的包羅萬象,通過重構教材內容和改革教學方法,把課程內容的理論性、系統性、現實性相結合,提高教學質量。
專題教學體現“以生為本”的理念,圍繞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精心準備,充分滿足高職生的個性發展,體現高職生所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因材施教,力求把問題講得明白透徹,重點突出,具有針對性。根據《基礎課》新教材的知識體系,參照多年的教學教驗,經過課題組集體調研,充分論證,結合高職的辦學要求,結合學生的特點,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倡導”,教學大綱教學目的要求,對“基礎”課內容進行整合提煉、優化充實。從加強高職針對性和實效性入手,以加強學生理想信念、道德素質、法律法規等學習為重點,確定以下三大模塊八大個專題教學內容。如國家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專題為新生活新使命、理想與現實、人生與價值道德與人格,涵蓋緒論、第一、二章三個章節;社會層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法律與社會、法治與生活涵蓋第六章;個人層面(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愛國主義與民族精神、“四德”培養涵蓋第三、四、五章節。
以上專題所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帥,通過對《基礎》課整本教材的模塊化專題劃分后,每位老師根據自身優勢,在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和教學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結合《基礎》課各模塊、各專題的不同特點和教學要求,精心選擇適合自己的模塊和專題,給自己合適的定位。實施個性化和創造性的模塊化專題教學,充分展示老師自己的教學才能和教學藝術,體現良好的教學長項優勢,提高教學效果。
結合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辦學定位以及高職生的特點和成長規律,加強高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根據《基礎》課基本要求,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優化整合重構課程教學內容,構建模塊化專題教學系列,積極將全國統一的教材理論體系轉化為有層次的高職課堂教學內容體系,發揮任課教師的教學優勢,提升高職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品質、法律素質和職業能力。
五、教師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淵博的學科知識和與時俱進的精神
《基礎》課程主要由思想道德和法律兩大部分內容構成,模塊專題教學形成后,各個專題內容風格各異,“專題”教學從理論上要求根據專題的內容,教師的專業特點、教學風范、知識結構安排不同的教師。例如“理想人生培養”專題,安排剛畢業的年輕老師授課,和同學們不存在年齡代溝,年青老師的朝氣和熱情也有利于該專題的發揮,易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而“道德品質培養”專題則適合那些人生閱歷深、名高望重、德才兼備、知識淵博和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來上課,學生因為敬重老教師的人品學識,才能被其所吸引從而信服人生哲理,化為自身的行動準則。“法律專題”教師則多是法律專業畢業的老師,體現其的專業性,講解專題時會更具體更嚴謹。
參考文獻
[1] 羅文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06):4.
[2] 單紅波.杜寶玲等.關于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中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探究[J].黑河學刊,2012(07).
[3] 陳燕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項目化實踐教學模式研究——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例[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02).
基金項目:文章系浙江省高職院校黨的建設研究會2019年度研究課題“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創新與研究---基于全人發展理念培養時代新人”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9A12,課題項目負責人:謝春梅。
作者簡介:謝春梅(1970- ),女,浙江杭州人,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