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哲 李強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經濟的不斷進步,大數據的推廣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信息膨脹、數據爆炸的今天,大學生作為最為活躍的群體,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強,獲得信息表達渠道大大拓寬,大數據時代使得大學生的個性和心理狀態也發生了一定的轉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大學生的認知接受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主流的教育方式,它對于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增強他們的愛國主義和責任感有重大的意義。面對迅猛發展的大數據浪潮,需要全新的教育模式的改變,如何適應與創新大數據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需要深入思考和充分實踐的重要戰略課題,只有認真分析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新變化、新挑戰,并且不斷創新方法和手段,能有效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工作;創新
一、大數據時代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意義
隨著信息通訊技術的日新月異和大眾傳媒業的迅猛發展,個人電腦、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以微博和微信抖音等為代表的新媒體異軍突起,迅速得到大學生的接受和認可,新媒體發展態勢加速推進大數據技術使用漸趨成熟,大數據市場的體量進一步放大,海量的數據處理、快速的數據傳播及多樣的數據體系,大數據時代悄然而至,大數據已深刻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給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也帶來了巨大變革。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加里·金說:"這是一場革命,龐大的數據資源使得各個領域開始了量化進程,無論學術界、商界還是政府,所有領域都將開始這種進程。”在教育領域, 大數據也為高校思政工作創新提出了新要求,人們的重心向網絡、數據靠近,手機互聯網逐漸成為人們感知數據的重要工具,也將產生大量的數據。將大數據時代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相結合,將大數據的思維、技術和方法等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和研究的全過程,推動大數據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機結合,最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信息化、科學化和快捷化。從微觀角度講,高校思政工作者通過學生考勤系統、微博微信等對學生的思想狀況、行為習慣、價值觀念等內容形成大量數據,從大量的數據分析及時準確把握數據的變化原因及可能影響因素,將大數據作為獲取信息的渠道,大大提高了思政工作教育內容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二、大數據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新”問題
(一)思想教育工作對象更加全面和復雜化
在大數據環境下,思想教育工作的對象不在是特定的某些學生,而變成了全體學生,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和處理,教育者能夠全面深入的了解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教育工作對象更加全面,但與此同時,思政工作對象也變得更加復雜化,復旦大學教授嚴鋒認為“新媒體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認知和記憶結構。”大腦的工作方式不是線性的“單任務”狀態,而是分布式的“多任務”狀態。在大數據時代,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也逐漸多元化,豐富活躍的信息不斷刺激人們的各種感官,多元化表達方式對感官的多重刺激,使抽象的還原為直觀,直觀的體現出抽象,人們不再習慣于被動接受信息,而是經常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傳播者和討論者,由此可能帶來的就是信息傳播速度像滾雪球一樣大。如大學生依賴網絡、移動設備、數字電視、無線廣播等多媒體工具和平臺,有意或無意地接受知識信息,正能量與負能量信息的交匯會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水平和層次的分化的情況,也會帶來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多元化和復雜化。
(二)大數據快速發展使高校現有的思政教育模式受到挑戰
在步入大數據時代,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使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變得界限模糊,把實體的現實與創造的現實連接起來,從根本上改變了人的認知方式。而這種直接認知方式無形中剝奪了青年學生的獨立性知覺,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虛擬時空”的存在,使青年學生不自覺地受這一存在形式的強制性影響,失去理性和自我。大數據時代,學生所學的知識不再是老師說的或者書本上的內容,邊界不再那么清晰,大量碎片化的數據能夠拓寬思政教育工作內容,但與此同時碎片化的數據對應的是淺表化的閱讀和信息的復制粘貼,很難被人所真正理解和接受,淺表化的閱讀更多的是短時性的記憶,記憶只有成為長時記憶,才能真正被人所掌握。
三、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方法
(一)思維方式上創新,發揮大數據優勢互補效應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生存條件的改變必然會引起與之相適應的思維方式的變化。傳統思維方式由于缺乏有效的把握大學生思想動態工具,將學生復雜的思想和行為歸納為某種簡單的模式,導致信息傳播往往變成單向和封閉的,在大數據背景下,這種思維方式受到了挑戰,大數據在教育領域的變革首先應該是教育思維和理念的變革。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做人的工作,首先應該創新思維方式,發揮大數據優勢互補效應。因此,一要整合各部門數據,統一到大數據平臺,重點在數據深度和內在聯系上挖掘;二要對數據敏感,能夠從海量的信息中找出能反映思想動態的價值取向的數據,在研究大數據相關性時,避免過于注重數據層面的準確性,偏離宏觀把握學生動態變化的思想,應注重從不同數據之間相關性來探究學生隱藏在數據背后的信息,如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
(二)創新思政教育載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力
《大數據時代》的作者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明確提出,“在我看來,大數據是一種價值觀、方法論,我們面臨的不是隨機樣本,而是全體數據; 不是精確性,而是混雜性;不是因果關系,而是相關關系。這是一場思維的大變革,更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你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去做大數據,并得到不一樣的結果與好處。在信息技術深入發展的大環境下,自媒體時代到來,智能手機、移動電腦、各種社交網絡進入高校,高校要積極跟進大數據時代,創新性思政教育載體,搭建大數據思政教育平臺,用學生喜愛的方式開展內容豐富多樣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在無形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這樣主流思想更好的融入學生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念之中,產生群體認同感。突破了傳統教育思政載體的局限性,樹立全新的大數據意識,注重大數據之間的內在聯系,挖掘各個數據點之間的相關性,利用數據之間的相關性來指導工作,從數據分析中掌握大學生情感與思想動態的變化,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開展相應的指導,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將大數據時代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