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媛 朱國紅
摘 要:救助流浪乞討人員其本質是在“以人為本,服務對象自決”的基礎上服務于流浪乞討人員。近年來,我國流浪乞討人員救助方式逐漸從生硬的收容遣送轉變為引入社會工作機制,發揮社會工作“以人為本、助人自助”的功能,進一步完善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管理工作。
關鍵詞: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社會工作
近年來,我國政府出臺多項相關政策不斷完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機制。各級救助管理站除了保障流浪乞討人員的基本生活權益之外,還為其提供文化和法制教育、心理輔導、行為矯治、技能培訓、安置評估等服務工作。有條件的救助管理站專門設立社工工作室、情感宣泄室、心理治療室等,滿足不同層次受助人員的需要,有效改善了救助環境,進一步提升了救助管理規模和服務水平。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已逐漸走出生硬的收容遣送,但服務對象的需求不能滿足等問題依然存在。目前,社會工作介入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管理工作,以“社工+流浪救助”、“社工+志愿者”等模式,開展社工干預。積極發動廣泛的社會力量,化解街面流動救助工作壓力,滿足多元化救助服務需求,充分發揮社會工作的重要作用,實現高質量社會救助。
流浪乞討人員屬于弱勢群體,指因天災人禍、經濟收入、家庭環境、身體健康等原因造成個人無力維持基本生活,被迫以流浪或者乞討的方式獲取生存資料的人群。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管理已成為一個廣受關注的社會問題。
一、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中存在的困境
目前,我國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管理工作和救助政策在執行中正處于磨合期,在政策范圍內執行救助工作仍存在如下困難亟待解決:
(一)流浪乞討人員的共通性問題
流浪乞討人員作為一個群體具有很高的同質性。他們學歷普遍偏低;多來自于不完整的家庭,或者是缺失溫暖關愛的家庭;有明顯的偏差行為;部分流浪乞討人員還有越軌行為。
(二)長期滯留在救助管理站的人員安置困難
按照《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規定,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屬于臨時性救助,解決救助對象臨時的生活困難,并使其返回家庭,救助期限不超過10天。但在實際救助中,由于部分救助對象流浪原因的復雜性(例如,因智障、精神病等特殊原因而無法查清身份和家庭地址的人員;遭受家庭的虐待和遺棄,因害怕被送回家而不愿說出真實家庭地址的人員等),在救助期限內,救助管理站難以查清他們的身份和家庭地址。這部分流浪乞討人員只能滯留在救助站,或者長期滯留在救助管理站,等待身份的進一步甄別。
(三)救助工作仍停留于表面問題的解決
很多流浪乞討人員寧愿在街面流浪乞討或拾荒,也不愿意向救助管理站求助,甚至故意躲避救助管理人員。筆者調查發現,流浪乞討人員認為即使跟隨工作人員到當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也只能暫時性解決他們的生活問題,救助期限一到,就會被立即遣送回原籍。遣送回原籍之后,流浪乞討人員又陷入生存困境,出現“流浪乞討——遣送——繼續流浪乞討”的惡性循環。
(四)救助管理人員存在較大的職業風險
救助人員在實施救助流浪乞討人員的過程中,需要零距離接觸救助對象。絕大多數流浪乞討人員衣服骯臟,身上有氣味,甚至還患有傳染性疾病。如果救助對象患有精神疾病、心理疾病等,救助人員還面臨人身安全問題。
二、社會工作介入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的意義
(一)充分發揮社會工作專業優勢
社會工作者堅持專業理念(助人自助),運用專業手法(個案。小組),鏈接社會資源,促進社會力量參與流浪乞討人員救助服務,建立以多元流動救助為平臺。以“社工+流浪救助”、“社工+志愿者”等模式形成相互融合、相互協同、相互促進的流動救助工作局面。
(二)社工協助流動救助服務隊開展街面巡查與救助工作
創新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制,拓寬流動救助服務途徑和方式。對重點受助人員進行情緒疏導、返鄉教育、法律援助等服務,幫助受助人員疏解心結、重塑信心,回歸社會和家庭。完善流動救助過程中信息收集、心理輔導、政策咨詢等功能,以及源頭幫扶、就業輔導等服務,精準回應流浪乞討人員的實際需求,探索街面流動救助服務工作新局面。
三、社會工作在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中的介入策略
社會工作介入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管理工作指社會工作介入機構內救助和外展社會工作救助兩方面。
(一)社會工作介入機構內救助
社會工作堅持“助人自助”的專業理念和人本主義取向的社會工作模式,能平等、尊重、接納、理解流浪乞討人員。專業理念使社會工作者不把受助者(流浪乞討人員)看成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在幫助受助者(流浪乞討人員)的助人過程中,結合內外資源幫助其發揮潛能,乃至增能,從而盡快適應社會,實現自我超越。通過專業方法(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為流浪乞討人員提供救助服務。挖掘其潛能,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確立生活目標,使其恢復社會功能,并最終重新融入社會。
(1)個案工作。社會工作者接案之后根據流浪乞討人員的情況為其設計合適的救助方案。一是個人建檔。根據街頭需長期跟進的流浪乞討人員情況,建立重點流浪乞討人員個人信息檔案,并根據服務進度及時補充完善,做到一人一檔。二是個案幫扶。根據個人檔案資料情況,深入現場尋找發現服務對象,先行對其進行情緒疏導、感情撫慰、心理輔導等服務,摸清其真實情況及需求,視情況進行針對性關愛幫扶,提高其生存能力,繼而轉為返鄉教育,逐漸改變認知,樹立信心,最終放棄乞討,返回家鄉。三是轉介援助。根據流浪乞討人員需求,按照相關政策法規,有針對性將其向司法、就業等部門轉介。四是跟蹤回訪。對勸導幫扶的流浪乞討人員進行跟蹤回訪。對于那些無家可回或無法回家的為其提供良好的教育,學習一技之能,為將來的獨立生活創造條件。
(2)小組工作。社會工作者運用小組工作專業方法,通過情景感染、角色模擬等使流浪乞討人員在活動進程中學習情緒的自我管理,提升控制自我不良行為的信心,增強法律保護意識,掌握利用法律武器保障合法權益的方法,并在良好的氛圍中獲得歸屬感。
(3)社區工作。社會工作者引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管理工作,鼓勵、支持社會各階層、愛心人士參與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積極組建穩定常效的流浪乞討人員志愿服務隊伍,通過發放宣傳頁,留存愛心熱線、建立微信群、QQ群等溝通源,獲得朋輩支持與協助,提高救助質量,促進社會參與救助的良性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在流浪乞討人員回歸原籍,返家安置后,社會工作者要及時進行跟蹤回訪。了解其回歸后的生活現狀,鞏固其融入社會的效果。
(二)外展社會工作救助
實施外展社會工作救助的過程中,需要個案、小組、社區工作等專業方法的綜合運用。
(1)與流浪乞討人員溝通和交流中,通過專注傾聽流浪乞討人員對自己狀況的描述使之感受到被關注,同時站在流浪乞討人員的立場來思考他們面對的問題,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其次,引導流浪乞討人員重新整理模糊不清的經驗和感受,形成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其有能力解決將來遇到的問題;再次,為流浪乞討人員提供必要的信息或建議,促使其真正實現獨立自主。
(2)社會工作者為流浪乞討人員構建良好的社會支持網絡,整合志愿力量開展志愿服務。例如,依托高校建立志愿者隊伍,組建社區志愿者服務力量,設立救助分站、咨詢點等,共同參與救助流浪乞討人員。
(3)廣泛宣傳社會救助政策,營造良好氛圍。通過傳統媒介(發放宣傳頁、冊子等)、新媒體(微信公眾號、QQ群等)進行社會救助政策宣傳和咨詢,使媒體和公眾客觀理性認識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引導社會多方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形成良好的氛圍。
(4)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對社會工作的認知較缺乏,救助服務方式也比較單一。因此,救助管理的工作人員需要學習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和專業助人方法,增加救助管理站的服務內容。同時,為促進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的正常運行,提高服務質量,還需引入社工督導和評估制度。在專業督導的指導下,促進工作人員轉變服務理念,擴展工作范圍,提高救助管理規范程度,提升救助對象和社會公眾對救助工作的滿意度。
除此之外,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工作,涉及到民生、醫療、公安等多個方面,需要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合作,共同解決救助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綜上所述,社會工作介入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用專業的理念和方法為救助對象提供增能服務。社會工作的介入,有效填補臨時救助管理工作的空白,人性化處理救助管理工作的臨界問題。社會工作有助于救助對象挖掘自身潛能,恢復社會功能,重新融入社會,減少救助對象反復流浪的幾率,構建和諧社會。因此,社會工作在救助流浪乞討人員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鮑翠萍.社會工作在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中的介入[J].社會福利(理論版),2014(07).
[2] 魏麗麗.社會工作介入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的基本策略探析[J].現代交際,2018-07-30.
[3] 趙琪.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的社會工作介入策略探究[J].法制與社會,2017-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