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而建構起來的理論和現實體系,然而,現實當中的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使得公平正義的理論體系受到多重挑戰;深入解釋公平正義的理論本質,廓清社會公平正義的幾個誤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公平正義;社會;誤區;對等
說到公平正義,當前社會對此的普遍理解是“一碗水端平”式的均衡式處理方式,孰不知公平正義問題本身卻是極其復雜的,這涉及到公平正義的理論本質及其現實延伸的各種問題,而且理論本質和現實情況往往是矛盾的,并行不悖的情況往往不多。如果不把公平正義的理論本質解釋透徹,并且把社會現實中的種種問題處理好,公平正義理論可能僅存于人們的理想之中,成為空想性質的理論。因此,重新探究公平正義的理論本質,廓清社會公平正義的種種誤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公平正義的理論本質及其現實延伸探討
公平正義的理論本質就是權利和義務的對等,而且這種對等是在社會普遍接受的標準中實現的,對等即公平,社會普遍接受的標準即正義,在此意義上,公平是相對于公民個人而言的,正義是相對于社會整體而言的,如果在“公平正義”前加上“社會”二字,即意味著公平的原則是適用于全社會的標準,是整體利益大于個人利益的公平正義。而在特殊情況下,正義的未必就是公平的,公平的也未必就是正義的,比如,為救他人而獻出個人生命的行為是正義的,是為社會廣泛接受的,但對于獻出生命者本身而言,卻并非公平,因為其為救他人而獻出個人寶貴生命,義務遠大于權利,對于被施救者而言,權利遠大于義務,兩者并不對等。在日本的很多影視劇當中,基本上都是宣傳這樣一種理念:個人和家庭的生命和財產都是微不足道的,為了公司和國家的利益,這些皆可拋棄。這是一種偽正義的宣傳,所謂公司和國家的利益的基礎恰是千千萬萬民眾的利益,所謂皮不不存,毛將焉附? 民眾的利益是由千千萬萬的小家的利益所集合而成的,小家不存,何談大家?
公平和正義本來就應當是合二為一,并行不悖的兩種公正的標準,個人的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社會的權利和義務也是對等的,如果個人可以為社會犧牲一切,而社會卻不能為個人的生存和發展提供最起碼的保障,那么這種社會就不僅是一個“不合法”的社會,而是一種虛偽和掠奪的社會。美國前總統肯尼迪有一句名言: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么,而要思考你能國家做什么。該句話表面上看起來冠冕堂皇,實際上其邏輯是卻是經不起推敲的,國家是社會的集中代表,國家可以為公民做的事情很多,例如其可以為公民提供起碼的生存和發展的保障條件等,而公民則要回報社會,盡心盡力地為國家奉獻自己的綿薄之力,兩者是一種和諧共生的關系,而不是一種權利和義務完全不對等的狀態:公民只有奉獻的義務,沒有受保護的權利。
至為重要的一點是:不能用均衡論的關系來看待國家、社會和個人的關系,這三者的關系至多是一種動態平衡的關系,即國家和社會利益要遠大于個人利益,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作為公民個人而言,應當是義務大于權利,個人要遵守國家和社會的法律和道德規范,通過勞動這一根本手段回報國家和社會,并在此前提下維護自己的正當權利,監督國家和社會的運行和發展。而居于公民之上的國家和社會,則要履行起保障公民生存和發展基本權利的核心義務,維持穩定的社會秩序,使其能夠平衡且和諧地發展下去。
二、圍繞實力原則延伸出來的各種潛規則是對社會公平正義的極大挑戰
公平正義原則及理論是在人類社會產生道德和法律之后才逐漸成熟起來的,代表了人類社會對理想社會的美好追求,但在社會現實生活中卻往往難以做到真正的公平,囿于社會現實條件和人類認識的種種局限性,人們在多數情況下所能夠達到的最好愿望就是相對公平,實力原則一直是公平正義原則的最大挑戰,相對于公平正義原則的軟弱無力,實力原則始終是主宰人類社會的硬法則,實力的劃分即意味著地位和財富,乃至是權力和生存權、發展權的劃分。因為實力的差異,人類社會便被劃分為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兩大壁壘,以至于自人類社會產生以來,實力原則一直是揮之不去的潛規則。實力原則延伸出了各種潛規則,例如霸權、強權、壟斷和貧富分化等,這些都是與現行社會的明規則背道而馳的潛規則,可見,潛規則是實力原則的核心要素。
所謂潛規則,就是在現有的明規則之后一套行之有效且被社會所接受的非公開規則,潛規則跟明規則往往是相對立的,所謂“潛在”的規則自然是不能夠說出來的,不說出來即意味著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和“惡行”在里面,既然不能成為“明面”上的規則,那就必然在很多方面是跟明規則相對立的,要不然怎么就不能堂而皇之地說出來并光明正大地做呢? 實際上,無論危害再小的潛規則,都是含有一定的“惡行”在里面的,比如為達到某種目的的送禮行為,就是危害較小的潛規則,往大的方面發展就是各種賄賂,這便是大的“惡行”了。潛規則的存在,是社會實力原則的集中體現,社會強者會利用手中權力和所控制的資源,對弱小者進行壓迫和剝削,因此,弱勢者必然要采取各種討好的方式對強者進行安撫,使其能夠助力其發展。
潛規則歸根結底還是對強者有利的實力原則,與達爾文的“優勝劣汰”原則相一致,也稱叢林法則,帶來的效應就是馬太效應,潛規則則是這一效應的必然產物。潛原則是強者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和配置社會資源,對弱者進行剝奪的手段和方式的體現,因此,凡是有人大規模聚居的地方,就必然會有潛規則的存在,潛規則的存在是對現存社會一切明規則的公然挑戰,是對人類公平正義原則的公然違背和褻瀆。
三、以偽正義來壓制公平是當前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大誤區
所謂偽正義,即看起來似乎正義,但實際上并非正義,也就是說這種正義表面上看起來似乎被多數人或部分人所贊同,但其實質上還是違背權利和義務基本對等的根本原則,偽正義是專門針對部分人群片面強調單方面履行義務或單方面享受權利的不正常社會思想。真正的正義,必須是為社會絕大多數人所能接受且符合正當標準的行為準則,即能為廣大公民所接受的行為準則,必須是正當合理的,即符合權利與義務基本對等的原則。
這種偽正義的邏輯是這樣的:因為一個看起來還說得過去的正義理由,你就應當要出讓一切屬于你的公平權利,在需要尊重和照顧的人的權利面前,你的權利是可以忽略的,你只要履行義務就行了。這種邏輯的實質就是要打破權利和義務對等的關系,建構起一種義務遠大于權利或權利遠大于義務的嚴重不對等關系,從而為某些人攫取不正當權利提供理論基礎。西方國家實施了很久的“廢除死刑”規則就是法律上的一種偽正義原則:對于犯罪分子而言,無論犯了多大的罪,都死不了;受害者無論受的傷害再大,也無法讓犯罪分子受到最嚴厲的懲罰。當然,在未來是可以廢除死刑的,因為犯罪現象已經大大減少,犯罪程度也大大降低,死刑作為震懾犯罪的必要手段也應當要退出歷史舞臺,但是目前還遠遠不是。美國時隔16年恢復死刑就是為了震懾重大惡性犯罪,這是正義的回歸,而不是歷史的倒退。
除了法律層面上存在著偽正義,在道德層面上也存在著令人作嘔的偽正義,例如:長輩可以對晚輩說:我是為了你好,你必須一切聽我的;公報私仇、挾公器而泄私憤的現象層出不窮;上級打著“發揚共產主義大公無私風格”幌子對下級進行壓榨和控制等等。
因此,對于社會絕大多數人而言,在必須要求少數人作出犧牲才能夠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前提下,這種權利和義務的暫時不對等才是正義的,因為即使是這種標準雖然暫時損害了少數公民的公平權利,也是必要且必須的,因為唯如此才能得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然而,如果僅是部分人從自我利益的角度出發,片面要求他人為所謂的社會公共利益或正義標準作出犧牲且造成對公民個人權利的直接侵害,這種“正義”就是偽正義。這種例子不勝枚舉,比如網絡熱詞——田園女權就要求:只要求與男性同等的權利,不履行女性一切義務,這代表了打著男女平等的幌子來攫取不正當權利的偽正義思想。再比如在今年7月底曝出的一則電視新聞:《妻子出軌并懷孕 丈夫在調解員勸說下竟欣然接受》。這則新聞的價值觀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在處理婚外戀這種社會問題時,不是去譴責和追究相關施害方的責任,卻要求受害方被動地承擔起本不屬于自己的那份義務,以一種“和稀泥”的方式抹殺了一個嚴重的婚姻家庭問題背后的公平正義原則,造成了很不好的社會影響,確實是可恨、可悲、可嘆。這充分說明:在我們的社會當中,偽正義的東西總是以各種“合情合理”的面目出現來鉆公平正義的漏洞。
總之,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就是要讓權利與義務對等或平衡,使二者關系呈現出和諧共生,并行不悖的關系,而不是相反,即使是為了社會公共利益而暫時使公民個人利益受到損害,也僅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公平與正義的關系,恰是個人正當權利與社會正當權利的關系,這對關系只有在權利與義務的動態平衡之中才能夠實現真正的和諧,唯如此我們的國家與社會才能長久而和諧地發展下去。
作者簡介:周碧波(1978.06- ),男,湖南永州人,長沙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政治文明建設、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