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智濤
領銜人主張
隨著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的全面使用,“名著導讀”成為與“教讀課文”“自讀課文”相并列的課型之一。每冊教材中推薦的必讀與選讀名著有6本,初中三年,合計多達36本。如此硬性的閱讀任務,不得不引起廣大語文教師對名著閱讀的關注。
但是經過廣泛調研,我們發現,以應試教育為核心的功利性閱讀教學依然盛行,鄉村初中學生在名著閱讀方面普遍存在著偽閱讀、淺閱讀、窄閱讀等現象,從“做題郎”到“讀書郎”的轉變非常困難。鄉村初中語文教師雖然也明白名著閱讀的意義和價值,但到了具體教學時,還是會有意無意地抵觸、淡化甚至疏忽名著閱讀課,將其作為可有可無的“軟任務”。而在學生名著閱讀的指導督查方面,因為缺少有效的“抓手”,達成率也因人而異,參差不齊。
為了使名著閱讀從“現實的茍且”走向“詩和遠方”,促進“真閱讀”在校園落地生根,初中語文教師必須提升名著導讀能力,探尋名著解碼的金鑰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傳授科學的閱讀方法,這樣才能引領學生徜徉書籍的海洋,在閱讀的天地里放飛夢想。
那么,該如何整體提升初中語文教師的名著導讀能力呢?下面,筆者就以自己主持的“樊智濤初中語文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為例,談談通過研修活動提升初中語文教師名著導讀能力的策略和路徑。
閱讀歸根結底是個人的修煉,是讀者與文本之間的對話。語文教師無法取代學生自身的閱讀體驗,更別奢望通過有限的課時去精講精練。名著導讀,關鍵在“導”。導什么,如何導,是語文教師要深思的問題。所謂“導讀能力”,即“以導促讀”的能力,指作用于學生名著閱讀全過程的語文教師的引導點撥能力。其“引導點撥”的范疇涵蓋閱讀計劃的制訂、閱讀興趣的激發、閱讀習慣的養成、閱讀方法的滲透、閱讀成果的展示以及閱讀效能的評價等方面。
遺憾的是,自身閱讀的薄弱,導致初中語文教師在導讀上“有心無力”。很多時候,教師都沒有真正讀懂名著甚至沒有去讀,又如何引導學生呢?因此,名著導讀課的首要任務是喚醒語文教師重視名著閱讀,從自身做起,開展研究性名著閱讀。培育站的成立,就是為了幫助教師找到那些撬動整本書閱讀的“微點”“趣點”“金點”,并研究走進文本的閱讀方法,從而引領學生走進名著閱讀的深水區。
根據初中語文教師名著導讀的虛浮現狀,我們的研修重點在于探究并建構科學合理的名著導讀方法策略體系,開發課程資源,設計導讀案例,研發測評手段與試題,提升學員名著導讀的能力素養。
培育站設置的研修課程,包括教師立德樹人思想品德提升課程、教師理論素養提升課程、教師學科素養專業提升課程、初中語文名著導讀實踐研討課程、教師科研能力提升課程等。總體實施框架如下圖所示:

培育站從“四個維度”出發,設計了相關研修課程。
1.理論課程。
理論課程主要研修與課堂教學相關的理論知識,包括對十九大以來國家最新教育政策的解讀,對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的教育理念的研析,對深入推進名著閱讀的方針政策和研修規劃的理解等。
2.專業課程。
專業課程是提高鄉村教師教學能力的關鍵。培訓站聘請資深專家,開發切實可行的名著導讀課程資源與優秀的名著導讀課例,引領學員提升名著導讀的能力。
3.實踐課程。
利用跟崗學校的教學平臺,培訓站組織名師課堂示范、課堂教學比賽現場觀摩、課例觀摩等教研活動,帶領成員學習一線名師教學實踐的經驗,并以問題為主線開展專題課例研討活動,對學員進行相關培訓。“實踐課程”注重加強教學案例設計、試題命制、板書設計、即興演講等“技能培訓”,通過站內的課堂教學評比、微課評比、微視頻評比等活動,使教師親身體驗和內化培育站內的所有課程,慢慢積淀培訓效果。
4.研究課程。
研究課程是對學員的課題申請和論文撰寫進行指導的課程。在專家、名師的指導下,學員根據培訓主題自主設計相關課題,分批次參與主題沙龍活動,交流推廣研究成果,并將研究成果轉化成論文,在省市教育界進行推廣。
針對以上每個課程,培育站都設置了不同的考核方式,通過對話、交流、研討、量化考核(論文發表、課題申報、優質課競賽、講座……)等形式了解培訓情況。根據學員反饋的意見,培育站及時調整培訓方案,以促進培訓目標的實現。將“評價反饋”滲透于培訓的全過程,注重中期考核,有利于提高培育站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理論學習與實踐反思相結合。
培育站注重學員理論素養的提升,針對思想政治理論與學科理論共同進步的目標,培養具有教育情懷的優秀教師。培育站會有計劃地安排市內外專家對學員進行教育教學理論專題輔導,以提高學員的理論素養。同時,培育站還注重實踐反思。在集中培訓時,培育站會根據江蘇省教師基本功大賽的要求,針對學員特點,開展教學技能訓練,提升學員的語文教學基本功。
2.集中培育和網絡研修相結合。
為了便于集中培訓,培育站共設立了3處研修活動基地:主持人所在學校,導師所在鄉鎮初中,以及學員所在的一所鄉村學校。同時,培育站還安排了一系列的實踐研修活動,如走訪名校,帶領學員參加名師工作室交流活動,設計每次研修的主話題等。在實踐的碰撞交流中,學員們打開了視野,增強了自我發展的內驅力,提高了名著導讀能力。培育站還建立了工作QQ群、微信群,充分利用鹽城教育科研網、全國初中語文名師發展工作室發展聯盟等網絡平臺,及時報道研修活動。同時,培育站還與學員約定每月上網研修時間,做到線下集訓與線上研修同時進行,面授與網培同步共振。這樣一來,導師、學員便可以實時互動,有利于學員專業素養的提升。
3.專題輔導與合作探討相結合。
培育站打破了專家講、學員聽的傳統培訓形式,注重培育的實踐性和實效性。每次研修活動均采用名師引領與學員實踐展示相結合的方式,讓名師與學員同臺獻藝。跟崗專家和培訓導師現場點評,針對學員在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困難和不足,提出建設性的改進和調整意見,并進行后期跟蹤指導。
4.教學研修與業務競賽相結合。
培育站有意營造比學趕超的學習氛圍,讓學員之間展開教學競賽。培育站開展以“名著導讀課”為主題的課堂教學評比活動,由導師組指定課題,每位學員限時備課,然后在基地學校進行教學展評。活動結束后,培育站還會選拔優秀學員參加省、市級教學競賽,推薦他們上省、市級示范課,推動學員在實踐中成長。
5.論文發表與課題研究相結合。
培育站從高校邀請科研能力強的專家,從選題、申報書的撰寫、實施方案的制訂、中期成果匯報、結題報告的撰寫等各個方面,對學員進行課題研究專項輔導,確保學員人人主持或參與至少一項省、市級課題。同時。培育站邀請高校資深專家和一線科研名師,對學員進行論文寫作專題培訓。學員每人提交一篇論文,專家現場進行剖析和指導。
經過一年的培育站學習,學員在教學行為、研究能力等方面發生了質的飛躍。在此基礎上,培育站還確立了顯性培育目標,預期培養學員取得如下成果:
1.研修期間,每位學員要在省級刊物上發表1篇相關主題的論文,或者有相關主題的論文在省、市級論文評比中獲獎。
2.每位學員要執教一節相關主題的公開課或縣(區)級以上的觀摩課、研討課,并在省、市級比賽中獲得二等獎以上。
3.每位學員都開設一次縣(區)級以上的教學講座,就名著閱讀介紹自己的心得體會。
4.每位學員均能主持或參與鹽城市教育規劃課題的研究,并積極申報江蘇省教育規劃課題或江蘇省教研室課題,全面提升理論研究水平。
5.學員力爭成長為江蘇省特級教師或正高級教師、江蘇省教學名師、鹽城市初中語文學科帶頭人、鹽城市初中語文教學能手,并在一定區域內發揮示范輻射作用。
為了達到以上目標,培育站將繼續在凈化研修學習氛圍、精化研修學習方案、采取多元研修方式、細化研修過程考核等方面進行努力,探索學員可持續發展路徑,幫助鄉村語文教師構建起系統、完整、有效的教學策略,從而促進名著閱讀教學的深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