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 陽漫
摘 要:產教融合已成為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發展的有效手段,高校的用戶是學生、企業和社會,因此必須從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建立起“以用戶為中心”的思維觀念,深刻理解用戶,形成學校、企業、社會協同育人方式。文章從用戶思維的角度,對產教融合育人模式進行研究,通過對重慶工程學院市場營銷專業“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模式案例分析,探索更加符合應用型商科的產教融合模式,提高產教契合度,增強人才培養效果。
關鍵詞:用戶思維;應用型;產教融合;市場營銷
當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促進了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現代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深度融合,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新經濟發展和產業變革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為引導地方高校加快培養適應新經濟發展和新技術進步的應用型人才,2015年11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指出地方高校要產教融合,協同育人,使教育目標和質量標準更加對接社會需求,培養滿足產業轉型升級急需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在高校轉型發展過程中,能否實現產教融合發展,成為高校能否成功轉型的關鍵。
一、應用型商科產教融合的模式和問題
(一)產教融合模式
“應用型商科”是指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商科專業。目前,應用型商科在開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還基本停留在單向、單主體的校企合作層面,在實施過程中出現過以下模式:A.實習基地模式。校企雙方簽訂實習基地協議,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環境,實踐環節安排學生進入實習基地,企業為學生提供現場觀摩、培訓、師帶徒式實操以及獨立從事具體工作等多種方式。這種模式對校企雙方約束力小,每次合作時間不長,但因為對企業要求低,較容易找到合作企業。B.冠名班模式。這是校企雙方達成協議,冠名企業單獨成班,有單獨的培養方案及詳細的實施細節,雙方共派人員授課。冠名班學生的部分課程和內容學校認定學分,冠名企業為學生提供相關崗位、行業需要的知識。這種模式對冠名企業的選擇要求較高,要求校企雙方都能從培養學生的角度開設此班。此種模式合作期限較長,效果在學生畢業前后才能顯現。C.業務托管模式。即學校針對不同企業成立項目部或者業務部,企業提出要求、標準以及宏觀指導,學校教師和學生實現自我管理開展具體業務。這種模式對于學生和教師實踐能力的要求較高,并要求學校給予硬件和軟件的支持,而企業要盡可能降低學生和教師的運營風險。D.全方位合作模式。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學生的培養方案,共同培養、評價學生,直至最終幫助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這種合作模式對合作企業的要求高,企業負責人要具備一定的教育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校企共同投入資源較大,培養周期較長,培養人才質量更高。
(二)產教融合存在的問題
應用型商科的產教融合中出現了較多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在產教融合模式方面,主要是合作模式較單一的問題,造成合作層次較低,合作內容不夠深入、系統、實在,合作企業的積極性不高,持續性不長;第二,在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方面,由于合作層次較低、深度不足,企業未能參與到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產業脫節,實踐教學能力不足,學生較少接觸實際項目,無法滿足產業與企業的需求。第三,在產教融合運行機制方面,學校與企業缺少有效的互動與溝通,校企雙方在制度保障、經費投入、師資隊伍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問題,導致對人才培養的質量大打折扣。
二、重慶工程學院市場營銷專業產教融合的實施
(一)產教融合的教育理念
對于產教融合的教育理念,重慶工程學院市場營銷專業在產教融合的實踐過程中,堅持學校“五結合、五支撐”人才培養模式,即將專業建設與行業需求相結合,由專業建設委員會負責把關;將專業教學與企業案例相結合,形成案例庫支撐;將專業實訓與企業項目相結合,以真實商業項目支撐專業實訓;將專業實習與企業崗位相結合,由企業真實崗位支撐學生專業實習;將專業教師與企業員工相結合,形成雙導師制的教學團隊,同時培養“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支撐整個師資隊伍。通過“五結合、五支撐”的人才培養模式,樹立了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為導向的校企融合發展理念,實現了對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的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開啟了 “雙導師制”的教育培養模式,加強了學校與企業的聯系緊密度,注重了對本科人才的培養質量。
(二)市場營銷專業產教融合模式
目前,重慶工程學院市場營銷專業以“大品類、大品牌、大平臺”的標準,開展“訂單班”培養的產教融合模式,合作的企業包括蘇寧易購、永輝超市、中汽西南、涪陵榨菜、江小白、三福百貨、沃爾瑪、領域機構八家企業,校企雙方實施“雙主體”的育人教學模式,共培共管,提高學生的學習開發力度,促進產業項目與教學過程的融入,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1.創新管理機制
校企雙方應共建管理團隊,企業HR、業務部門、學院領導及教研室共商共議,做好“訂單班”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如教學計劃制訂與調整、課程開設與調整、教學資源共建與共享、教學結果評價與考核。每個“訂單班”校內管理由一名輔導員和一名專業教師組成,輔導員負責班級日常事務管理,專業教師負責與企業對接、落實具體教學實施過程。
2.改革教學過程
改變課程設置由教研室單方制訂的傳統做法,結合企業自身特點、崗位需求,優化、調整課程體系,實現課程通用性與訂制化。教學開展過程中,將企業標準、企業真實案例融入課堂。校企雙方共同開發教學案例資源庫,共同承擔人才培養教學過程,通過以下形式形成人才培養閉環。
(1)融入企業文化。企業派專家為學生開展企業文化、規章制度等方面的課程培訓,將正式入職后的崗前培訓提前植入到校內教學。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了解崗位工作業務流程,感受企業工作氛圍,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和由學生向職業人轉變的心態。
(2)講座。邀請企業高級業務專家,針對產業現狀、行業發展趨勢、工作業務流程、方法、經驗等進行交流,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學習一線專家的經驗和獲得指導。
(3)參與授課與畢業設計指導。聘請企業業務專家參與授課或指導畢業設計,將實際的商業項目作為課題導入上述課程,讓學生增加實踐經驗。
3.校企資源共享
通過訂單班的合作加深了校企雙方的交流,雙方將各自的優勢資源互享,形成雙贏的局面。教師利用寒暑假到企業掛職鍛煉,學習企業服務流程和標準,彌補了實踐教學的不足,提高了課程開發能力和教學水平,通過吸收企業標準,為校企共建校本教材奠定基礎,有利于培養“雙師雙能型”的師資隊伍。同時,教師也可以為企業員工開展專業知識培訓,提高員工的整體素質。
4.改進教學考核與評價
改變以往課程考核由校內單獨完成的情況,校企雙方共同對訂單班學生進行考核,雙方基于工作情境,共同制定考核指標體系及因子權重,提升學生綜合能力與素質。只有順利完成校企雙方擬定的人才培養計劃,經過綜合考核的學生才能辦理正式入職手續。
三、結語
訂單班模式是一種能體現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以就業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這種模式充分地詮釋了用戶思維,兼顧學生、企業、社會三方利益,能有效地將學校資源與社會資源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利用企業優勢資源,彌補學校教學在師資、設備、場地等方面的不足,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調動企業參與教學的積極性,真正做到訂制化培養企業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從而增強商科學生的就業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冉兆春. 應用型地方高校產學研合作的思考——以海口經濟學院為例[J]. 價值工程, 2018, 37(1):199-200.
[2] 朱一青, 朱占峰, 朱耿. 新時代應用型本科院校商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浙江萬里學院學報, 2019, 32(01):109-113.
[3] 陳曉亮, 陳國生, 劉偉輝. 地方高校經管類本科專業產教融合的發展模式及實踐途徑研究 ——以湖南工學院為例[J]. 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7, 32(4):33-36.
[4] 柳友榮, 項桂娥, 王劍程. 應用型本科院校產教融合模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中國高教研究, 2015(5):64-68.
[5] 盛正發. 新時代新建本科院校產教融合研究[J]. 當代教育論壇, 2018, No.285(03):31-37.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互聯網+”實踐思維的應用型商科產教融合探索與實踐》(編號:193292)和2018年重慶工程學院校內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互聯網+”實踐思維的應用型商科產教融合探索與實踐》(編號:JY20172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可(1979.03- ),男,重慶人,指導教師,重慶工程學院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工商管理;陽漫(1999.03- ),重慶工程學院管理學院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管理學院(2016)特色班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