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云
摘要:教育信念是教師開展教育工作的思想基礎,師范生走上教師崗位前,理應培養其教學技能,也應培養其堅定的教育信念。但近年來,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師生沖突事件頻繁發生,教師在社會中的地位逐漸變化,這些都導致當代師范生教育信念不足。分析師范生教育信念不足的原因,進而從學校層面和社會層面找出加強師范生教育信念的應對策略,這對教師隊伍建設和教育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師范生 教育信念 教育信念的形成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2—0135—02
師范生作為未來教育事業的后備軍在社會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百年大計看教育,教育大計看教師。教育信念是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堅定的教育信念,教育事業無從談起。但是,普通師范生的教育信念很少得到人們的關注與重視。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教師編制的改革,社會對教師的需求量與日劇增,關注師范生的教育信念,不僅有理論意義,更有實踐意義。
一、教育信念的概念
高玉祥在《個性心理學》中論述道:“信念是指激勵、支持人們行為的那些自己深信無疑的正確觀點和準則,是被意識到的個性傾向。信念是由認識、情感和意志構成的融合體。具有信念的人,對構成其信念的知識有廣泛的概括性,它成為洞察事物的出發點,判斷事物是非曲直的準則;對必須為之捍衛的信念表現出強烈的感情;也是行動的指南和行為的內在支柱,使人在任何環境中都能堅持自己的觀點。信念是在家庭影響,教育熏陶和個人實踐中逐漸地被灌輸到人的頭腦中而形成的。”
教育信念則是人們關于教育理想、教育觀念、教育主張和教育基本理論的堅定信念,建立在對教育事業有深刻認知的基礎上,使人在教育過程中即使遇到困難,仍堅定地把理想信念等付諸于行動之中。宋宏福曾經說過教育信念包括教育管理者的教育信念、公眾的教育信念以及教師的教育信念。師范生只有具備了堅定的教育信念,才能對教育事業盡心盡責,學校在學生實現角色轉換之前就應該對其做好教育信念的培養工作。
二、師范生教育信念的形成
1.學校理論課程的熏陶
廣義的教師教育課程,包括教育機構為培養和培訓幼兒園、小學和中學教師所開設的公共基礎、學科專業和教育類課程。在2011年《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中各個階段職前教師教育課程目標領域中教育信念與責任作為第一條,其次具體目標才依次涉及正確的教育觀和教師觀,再次才是教育知識與能力、教育實踐與體驗,因為其后的一切都要建立在教育信念這個基礎之上。
師范院校是培養教師的主要場所,學校開設教師專業發展、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相關課程,為學生步入工作崗位做好職前教育。學校課程理論的教育熏陶是師范生形成教育信念的途徑之一。
2.學校實踐課程的影響
師范類院校必定有教育見習以及教育實習這兩個重要的教育實踐環節,教師教育課程目標注重教育實踐與體驗。《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中要求教育實踐課程不少于一學期。2016年3月,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的意見》要求切實落實師范生教育實踐累計不少于一學期制度。陸續頒布的文件逐步提高對教育實踐的重視,教育實踐課程的落實,對師范生的教育信念勢必起到一定的作用。進行教育見習時看到教師在課堂上發揮自如、很好地把控課堂,學生積極配合,課下有學生圍繞互動的新鮮感、幸福感,這對堅定教育信念有積極作用。一旦進入教育實習階段,作為新手教師的學生勢必會遇到各種難以處理的狀況,這難免會對師范生的教育信念的形成起到消極作用,進而動搖他們的職業選擇。但是如果處理得當,又會增強自信心與成就感,不斷強化師范生的教育信念。
3.家庭、學校受教育經歷的影響
信念的形成是潛移默化的過程,是從對一個觀念的認同,到把新觀念和已有觀念整合內化長期存在,并且堅定執行的漫長過程。在信念形成的過程中,家庭環境以及家庭教育會產生一定影響作用。家庭成員中如果有人從事教師這一職業,或者家人對孩子以后從事教育抱有較大期望,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孩子的職業選擇。如果對孩子從小就進行從教的說服教育,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孩子的從教信念。
在學校的受教育經歷也有可能讓人們產生教育信念。教師不僅擔任教授學生知識的教育者角色,更重要的是在為人處事方面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會遇到讓自己欽佩、受益終生的老師,教師一個細微的關懷、耐心的講解,一次深刻的教育都可能影響學生以后的職業選擇與規劃。學生會因為自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深刻的教育經歷而對教師這一職業產生敬意,逐漸產生教育信念,優秀教師會在潛移默化中加強學生的教育信念。
以上就是師范生教育信念產生的主要途徑,雖然教育信念產生途徑較多,但是仍有較多消極因素影響師范生教育信念的產生,進而影響他們最終的職業選擇。據不完全統計,在6所部屬師范大學2016年畢業的4.7466萬名畢業生中,選擇從教的畢業生約為1.6萬人,約占畢業生總人數的35%,其中超過70%的選擇從教的畢業生屬于免費師范生,所以免費師范生是教師崗位的主要貢獻者。從這些畢業生的主要流向來看,師范畢業生從事社區工作、部隊、自由職業等其他行業的人數也在逐步增加。所以對師范生教育信念進行探究,對其進行正確的就業引導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三、師范生從教信念不足的原因分析
1.師范生就業形勢嚴峻
部分地區教師需求量不斷增加,但是競爭教師崗位的人數逐年增多。教師資格證改革以后,師范生不再是畢業后申請就可以獲得資格證,而是要和非師范類一起參加統一考試,這提高了教師職業準入的門檻。在對教師學歷水平要求不斷提高的同時,在考教師編制時,即使是師范類專業也會不斷細化,提高專業對口要求。在正式踏入教師崗位這一過程中需要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以及獲取資格證的難度、學歷要求、專業對口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難免會降低一些師范生的從教信念,影響他們的職業選擇。
2.師生沖突事件屢次發生
近年來師生沖突事件屢次發生。在2017年年底,教育界發生的兩起教師被殺事件令人發指。湖南省沅江市第三中學的老師、遼寧省某中學的老師均被本校學生用刀具殺害。普通人聽后都會不由得身冒冷汗,更何況是即將有可能踏上三尺講臺、面對各色學生的“準老師”呢?師生沖突已經上升到生命安全,這確實也是值得人反思的問題。河南駐馬店班主任因承受不了家長言語壓力辭職事件、家長暴打班主任事件,更是教師所面對糾紛的升級。教師除了面對性格各異的學生,教學壓力、家長與老師之間的矛盾也是降低師范生教育信念的影響因素。
3.中小學教師職業社會地位不高
雖然我國教師的工資待遇與以前相比有所提高,但是對許多師范畢業生來講,中小學教師的工資以及社會地位對他們吸引力不夠大,有些人寧愿選擇從事公務員或者其他國企等一些社會聲譽較高或者工資吸引力較大的工作行業,而不愿意做一名平凡、含辛茹苦可能會與學生、家長發生眾多糾紛的教師。教師不僅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事業,如果連最起碼的教育信念、奉獻精神都沒有的話,即使步入教師崗位,也不會勤勤懇懇地付出。
四、培養師范生教育信念的策略
1.嚴格規范學生行為準則、制定相關法律保障教師權益
師生之間發生沖突,必定也和學校管理失當有關。要落實學生行為準則規范,嚴禁學生攜帶刀具或者其他危險物品進入學校,切實保障教師、學生人身安全。家長與教師發生矛盾要查清事實真相,制定相關法律,讓教師能夠拿起法律武器保護切身利益,明確細化教師的教育職責和權力,使教師能正常行使自己的教育權。
2.拓寬渠道,增強師范生教育觀念
學校是加強教育信念的主要陣地,首先,要通過教育課程來增強師范生教育信念,還可以讓優秀教育家開展學術交流講座,以及通過宣傳先進模范教師的事跡來逐漸培養師范生的教育信念,引導他們成為優秀教師。其次讓師范生在見習期間多多觀摩優秀教師課堂,讓他們觀察學習優秀教師的教學方式、處理教育問題的方法、途徑,不斷積累教育經驗。最后不僅要落實師范生的實習環節,還要在學生實習過后,教師通過專門組織實習學生和有經驗的老師進行實習交流與總結,讓學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實習經歷與學到的技巧,進而不斷增強教學信心。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不斷增強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堅定學生的從教意愿與信念,也為師范生順利步入教師崗位奠定一定實踐基礎。
3.建立融洽師生關系,樹立良好教師榜樣
學生都有向師性,老師的言行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師范學校的教師更應該為學生做好榜樣,與同學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對教師產生好感,進而才能培養并不斷堅定師范生的教育信念。
教育信念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樹立起來,有賴于自身的志向、教育熏陶和外界大環境的影響,但是教育信念作為教師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師范生步入教師崗位之前就應該及時培養,當然堅定的教育信念還有賴于真正從事教師工作以后在工作中不斷磨練才能進一步加深。對師范生教育信念的培養是其步入教師崗位的起點教育,是讓師范生順利從事教師工作的基礎性任務,所以師范生教育信念的培養應該得到足夠重視并且不斷落實。
參考文獻:
[1]高玉祥.個性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2]傅寶英.從教師“教育愛”談師范生教師職業情感培養[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4(1).
[3]石中英.教育信仰與教育生活[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2).
[4]劉莉,楊艷芳.教師教育信念研究綜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2).
責任編輯:張正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