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帶一路”偉大戰略構想的提出,為古老的絲綢之路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各國間加強沿線文化遺產保護的交流與合作是其應有之義。本文旨在通過采用文獻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等,在對“一帶一路”與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研究探索的基礎上,詳細客觀地認識相關政策帶來的具體影響,同時用當代大學生充滿活力的思維,為當地政府的相關建設獻言獻計。
【關鍵詞】“一帶一路”;文化遺產保護;旅游開發
一、“一帶一路”戰略與文化遺產
古絲綢深入大漠,遠至邊關,“一帶一路”戰略其沿線的世界文化遺產,高達400多項。對此,筆者總結出“一帶一路”與文化遺產有如下關系:
(一)和平合作
西漢的張騫、意大利的馬可波羅都曾在這條道路上留下了印記。開辟這條道路,依靠的不是鐵戟真槍的強硬,而是駱駝背上的柔情。正是這份交流學習的心,絲綢之路上的文化遺產們才得以踵事增華。
(二)開放包容
古絲綢路上匯聚著佛教、伊斯蘭教以及基督教,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在這條路上相遇。歷史告訴我們:文明在開放中發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
(三)互學互鑒
古絲綢之路不僅僅是一條商途,更是文化交流的途徑。中國的四大發明、桑蠶制絲遠播西域,而西方的魔術、樂舞也在中國廣為流傳。
(四)互利共贏
古絲綢之路見證了沿線國家的發展與繁榮。大唐的盛世在這巍然屹立、西亞各國也得以繁榮富強。
二、相關研究課題的進展程度、主要觀點及完善
目前,相關學者主要研究方向及主要觀點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帶一路”沿線的文化保護應該積極發掘“地緣文化”的影響力,建立起一條國際化的,與“一帶一路”國家政治、經濟、國際化發展線相呼應的文化發展線。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法律法規差異增大文化遺產保護難度問題的解決方面,應做好知識產權保護,運用國際《公約》解決爭端,做好國內外法律銜接,為“一帶一路”倡儀下我國少數民族文化提供法律保護。
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主體的文化保護與文化資源的開發及規劃方面,尚沒有一套成熟的、整體性的、長期性的理論體系作為學術支撐。
三、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現狀及地方旅游開發實例
在旅游業蒸蒸日上的今天,文化遺產早已成為旅游開發的重大資源。
旅游業的開發,客觀上為文化遺產營造了更好的生存環境:生態保護區的建立和完善,創新型保護手段的拓展,資金保障的建立以及群眾文化自信的弘揚和傳承等;另一方面,不合理不合適的旅游開發也給文化遺產帶來了一定破壞:特色內容雷同以及隨之而來的質量下降等問題,無疑是加速了文化遺產精神和實體的消亡。
如今的敦煌,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帶動下,再次成為人們的聚焦點,國際風箏節、冰雪節、敦煌國際理想節……莫高窟的旅游發展也迎來了新的機遇。莫高窟有著數百個洞窯,是世界最珍貴的佛教寶庫之一,也是絲綢之路沿途藝術發展的重要體現。但目睹了過度旅游開發對洞窯棧道壽命期限和生態的威脅,應使我們意識到以犧牲文化遺產保護來開發旅游業絕不是長久之計。
四、“一帶一路”戰略下,文化遺產保護的利弊
(一)利點
“一帶一路”政策的提出,使我國意識到保護與開發文化遺產的重要性,特別是與絲綢之路有關的歷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把文化資源開發、利用轉化為文化資本,為實現產業化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和有利條件。
在與沿邊國家的的發展方面,尋找在“一帶一路”語境下共同合作的新機會成為一致訴求。“一帶一路”的機遇下,許多中亞、西亞及東南亞等的學者已經投入到研究敦煌學的進程中,并建立了國際敦煌項目,建立“絲綢之路”國際網站,是的敦煌及絲綢之路其他考古遺址出土的文物、藝術品信息與圖像可以在互聯網上共享。
(二)弊端
“一帶一路”沿線的世界遺產多以建筑類和遺址類遺產居多,對處于露天的狀態,受人類活動、自然風化腐蝕、環境變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同時沿線國家多處于社會動亂、戰爭頻繁的地區,文化遺產的保護會受到戰爭及恐怖主義的破壞。并且,“一帶一路”政策的提出,也極大地促進了沿邊國家城鎮化發展的進程,從而會引發環境破化、過度旅游等一系列問題,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帶來了威脅。
五、建言獻策
“一帶一路”在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沿線文化遺產也遭受著前所未有的考驗。我們既不能放棄這條經濟的生命鏈,更不能忽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以下為筆者結合現有數據與認知的幾點建議:
1.“一帶一路”沿線的世界遺產保護與利用面臨著賦存環境退化、戰爭與恐怖主義破壞、非法盜掘、過度旅游、快速城鎮化等嚴重問題,這需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以加強聯合應對能力的建設,通力合作,共同保護沿線文化遺產。
2.政府或當地應成立專門的機構,研究分析“一帶一路”沿線文化遺產對全球變化和人類活動響應的演化機制,制定科學、合乎實際的保護管理措施;使得“一帶一路”在帶來充分經濟效益的同時,盡可能小的損傷沿線文化遺產,實現“共贏”。
3.加強世界遺產和考古遺址的利益相關者、地球觀測組織與機構和“一帶一路”建設政策制定者之間的對話;構建“一帶一路”沿線世界遺產保護工作的信息源和思想庫,以提高現有和新興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推動世界遺產的科學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4.政府及相關機構應制定人才吸引計劃,招募和培養具有科學知識的高層人才,對沿線文化遺產進行科學化管理。
旅游業與遺產保護應處于平行共生關系,在旅游開發與文化遺產保護這條任重道遠的道路上,我們不僅在國內要提高全社會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同時要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不斷拓寬文化遺產的保護途徑,而且,在國際上,我們也要借助“一帶一路”等政策以及國外相關先進經驗,推動我們作為文明古國的優秀遺產走出國門,增強國際競爭力,不斷促進遺產旅游的可持續性發展,最終實現旅游開發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雙贏。
【參考文獻】
[1]張翠霞.“一帶一路”倡議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思考[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9,11(02):133-139.
[2]吳秋林.“一帶一路”中民族文化保護的前瞻性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39(06):1-10.
[3]王云霞,張蕊.“一帶一路”倡議下文化遺產國際區域合作的法律思考[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8(03):90-98.
[4]張亞楠,梁碧容,盧有泉.“一帶一路”倡議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探析——以東興京族哈節為例[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0(02):56-60.
[5]袁航.“一帶一路”視野下的宗教文化遺產保護[J].中國宗教,2017(05):66-67.
[6]王心源,劉潔,駱磊,李麗.“一帶一路”沿線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觀察與認知[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31(05):550-558.
作者簡介:亓常鈺(1998—),女,漢族,山東濟南人,安徽財經大學文學院日語專業2017級本科生。
基金項目:本文屬安徽財經大學大學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一帶一路”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影響》(編號:XSKY18148)階段性研究成果,指導老師:盛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