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亭亭
摘 ?要 ?目的:探尋“00后”媒介形象的形成機制,為今后我國媒體構建代際媒介形象提供參考。方法:采用框架分析法,選取《中國青年報》標題中含有“00后”的新聞作為分析樣本。結論及結果:《中國青年報》主要采用六個框架主題;框架機制方面主要采用群像化、故事化表現手法;在框架方向方面,采取褒義/積極立場。
關鍵詞 ?中國青年報;“00后”;媒介形象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21-0083-03
1 ?研究理論背景
戈夫曼明確為框架做出了這樣一個定義“框架指的是人們用來認識和闡釋外在客觀世界的認知結構,人們對于現實生活經驗的歸納、結構與闡釋都依賴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們能夠定位、感知、理解和歸納眾多具體信息。”吉特林在戈夫曼提出的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概括:框架就是“關于存在著什么、發生了什么和有什么意義這些問題上進行選擇、強調和表現時所使用的準則”。
框架理論主要被運用于傳播學研究的三個領域:新聞生產、媒介內容和媒介效果,文章主要從第二個層面,運用框架理論分析方法,可以了解新聞從業人員對新聞素材的篩選、錄入和舍棄流程,明確某一新聞主題的形成過程以及這一主題框架對受眾解讀信息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報道主旨、展示社會現實、呈現群體形象,達到揭示媒體效果與意圖的目的。
2 ?研究價值
自“80后”開始,學界對“代際群體”的媒介呈現議題開始關注。“90后”初入媒體視野時,和“80后”一樣曾經歷負面報道。那么,“00后”的媒介形象呈現是否遵循同樣的路徑?文章在剖析此問題的同時,有另外兩方面的價值:
其一,新聞傳播研究領域的研究議題尤為關注個人、群體或特定機構的媒介形象。
其二,對“00后”媒介形象建構編碼機制的探討,是理解媒體對“00后”媒介形象這一議題進行強調、解釋與表述的關鍵。
3 ?研究方法與樣本采集
3.1 ?抽樣與樣本
使用《中國青年報》電子版高級搜索功能,搜索條件是“00后”為關鍵詞且包含在新聞標題中,來源為《中國青年報》,時間是自2009年10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新聞文本按時間排序,最終確定66篇有效樣本。
文章把消息、通訊、深度報道、圖片、評論、H5、視頻等新聞文本都放在分析之列,以一篇報道作為一個獨立的分析單位,判斷依據為報道有獨立的標題和明確的作者。
3.2 ?研究方法
文章采用框架清單分析方法,輔以內容分析法對所搜集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對所有樣本進行閱讀分析,構建出框架主題、框架機制和框架方向3個類目。
4 ?研究內容
4.1 ?新聞框架主題:以教育學習、價值觀和興趣愛好類為主
根據框架清單分析法,文章在對“00后”新聞報道框架主題歸納時,首先對每一篇新聞報道進行記錄和整理并設計主題類目,然后根據文章主題為每個類目制定出定義和指標;其次,在分析其媒介呈現時,既關注內心活動與行為表現,又分析此群體所處的微觀場景或宏觀環境。根據以上步驟,將“00后”的新聞框架主題劃分為家庭生活、教育學習、社會實踐、興趣愛好、價值觀和其他六類。
從框架主題分布來看(圖1),“教育學習”“興趣愛好”“價值觀”類新聞報道較多。“教育學習”類內容主要包括“00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00后”成年,如“10年跟拍‘00后,教育焦慮如影隨形”等內容。“價值觀”類主題內容主要包括“00后:集體意識強 志向多元化”“‘精致理性的00后背后就是中國”“解讀真實的00后:很主流 有主見”,以上3篇報道為2016年9月11日《中國青年報》同一版面刊登內容,從此處可知《中國青年報》對“00后”價值觀形成的重視。“興趣愛好”類主題內容主要呈現“00后”群體的多元興趣愛好,如“彈幕:90后00后永不落幕的狂歡”等。
以上三類框架主題的報道占據“00后”新聞報道總量的75%以上,其中“教育學習”類27.3%,“價值觀”類報道25.8%,“興趣愛好”類22.7%。三類報道主題比重接近,說明《中國青年報》強調人才培養不僅要傳授知識,也要關注青少年的興趣愛好、價值觀,心理健康,作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報,《中國青年報》有一定的輿論導向作用,從側面表現出國家對青少年成長的期望。
其余報道框架主題為“家庭生活”“社會實踐”及“其他”。“其他”類新聞報道內容包括廣告宣傳、調查研究,主要向青少年群體推廣影片或書籍等。“家庭生活”和“社會實踐”類報道占比相同,其內容關注“00后”心理健康、親子關系及該群體與社會的連接。
經過文章分析發現,《中國青年報》在對上述議題進行話語選擇和符號重組時,有意無意地建構起“學校—家庭—社會”的邏輯鏈條,給受眾一定的心理暗示,即青少年的成長成才需要三方共同努力。
4.2 ?新聞框架機制:以群像化報道為主
根據恩特曼、甘姆森及Tankard的理論,文章在分析樣本的框架機制過程中,按照如下步驟進行:首先通讀新聞文本,大致把握報道的脈絡結構;其次分析報道內容的表現手法或敘述方式;最后定義框架機制類目的具體判斷標準;再對照已有研究觀點,將“00后”新聞框架機制劃分為群像化、數據化、故事化、權威化、標簽化和無特定框架6種類型。其判斷標準如下:“群像化”是指報道的整體結構和主要表現手法為通過記敘法報道新聞,并有人物的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帶有一定主觀色彩;“數據化”指以統計數據作為強化論述的方式,新聞報道相對客觀;“故事化”是指報道從某一對象/群體出發,以其為中心展開報道,闡明主題;“權威化”體現為報道引用政府、機構的調查數據或專家、某一領域知名人士的原話,增強文章可信度;“標簽化”體現為報道內容著重強化既有“00后”刻板印象,形成群體區隔;與80、90后進行類比,增強“00后”群體社會認同感。文章將報道內容未出現上述5種框架機制特征,也無明顯其他框架機制特征的新聞歸入“無特定框架”機制。
圖2 ?“00后”新聞報道框架機制數量分布
從分析結果看(圖2),采用群像化為框架機制的報道數量最多,有15篇。這類報道采用記敘法來呈現“00后”對同一事物的共同選擇,凸顯其群體共性。故事化、標簽化、權威化框架機制的報道數量接近,故事化類報道側重人物的情感表達,深入報道對象的內心世界發現問題并剖析其后的深層原因,比如《“00后”父子心聲:公益視頻引熱議》;權威化報道框架機制主要是通過專家或機構媒體的調查數據展現“00后”成長中的新特點、新現象,比如2016年11月9日,《中國青年報》在同一版面的4篇文章,使用權威化框架機制來說明“00后”群體的理性價值觀主題;標簽化框架機制的新聞報道主要包括兩種,以《00后:集體意識強 志向多元化》一文為標簽化和去標簽化的分界點;數據化框架機制的報道采用直觀數據進行論述。無特定框架機制新聞報道主要是宣傳推廣及軟文,向“00后”群體介紹某一影片或書籍等。
經過上述分析可知,媒體在“00后”報道框架機制的選擇上并無顯著差異,且同一文本可能出現使用兩種以上框架機制的情況。基于此,框架機制使用類別的區分依據則是上述框架機制在一篇新聞報道中內容占比的多少,從而確保文章數據的準確性與客觀性。
4.3 ?新聞框架方向:以褒義/積極的報道為主
框架方向是指新聞報道中所表達的態度和取向。其中褒義/表揚的報道表現出對“00后”群體是有利的,包括“00后”學習、興趣愛好方面的肯定,以及對其成長中的問題抱持樂觀態度;中立/中性的報道內容無法明確分別出有利或者不利,或者無明顯框架方向的報道;貶義/批判的報道表達出對“00后”群體不利、失望或消極態度。
從圖3可以看出,采用褒義/表揚框架方向的新聞最多,達52篇,占總報道量的51%,出現頻率較高的關鍵詞是“夢想”“擔當”“努力”、“榮譽”“強國一代”等;采用中立框架方向的報道以陳述事實為主,對“00后”的評價主要使用中性詞;采用貶義/批判框架方向的新聞數量最少,其報道內容主要關注“00后”的“心理問題”“手機網絡沉迷”等,高頻詞匯主要有“逃”“偷”“游戲”等。
5 ?結論與探討
文章經過研究發現,在新聞框架主題方面,媒體在加工原始新聞材料時,使用強化、減弱或排除等手段,以隱性的方式構建出“生活—教育—價值觀”的邏輯鏈,并由此為核心報道主題形成一定報道規模。通過“生活—教育”邏輯鏈強調在“00后”成長過程中滲透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給予青年人知識。“父母的教養方式,對未成年人的人格特征、心理健康以及行為等有重要影響,孩子面對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往往習得于父母。”通過“教育—價值觀”的邏輯鏈表達教育與青年人價值觀形成的密切聯系。教育成為生活與價值觀相聯系的橋梁與關鍵。同時,我國媒體對“00后”群體生長環境的報道范圍不應局限于大城市,要延伸至貧困地區及山區的“00后”生活環境,從而描繪出該群體的大致成長圖景。
在新聞框架機制方面,《中國青年報》采用多種框架機制。此前,曾有研究指出媒體在代際媒介形象報道議題上存在嚴重的污名化現象。經過文章研究發現采用“標簽化”框架機制的新聞雖占據一定的比重,但是就具體報道內容來看,“去標簽化”趨勢鮮明,整體上呈現出“00后”的正面特征。《中國青年報》采用多元化報道視角、多種報道形式展現“00后”媒介形象,具有一定新意和對其他媒體的示范作用。在新聞報道社會價值方面,《中國青年報》通過賦予“00后”社會活動以特定意義,將社會事實轉化為有意義的符號世界,在客觀展現“00后”群體生活的同時,與社會發展相勾連。
新聞框架方向方面,《中國青年報》通過各有側重和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報道表達關于“00后”群體的價值立場,但是總體上來看媒介形象呈現以平衡性為主要特征。在反映現實的基礎上,形成對其群體的整體判斷力,有了更為多元和包容的觀點。事實上,《中國青年報》在“00后”媒介形象塑造方面的報道由點到面,點面結合,較客觀地呈現了“00后”的群體風貌。
參考文獻
[1]孫彩芹.框架理論發展35年文獻綜述——兼述內地框架理論發展11年的問題和建議[J].國際新聞界,2010,32(9):18-24,62.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103.
[3]劉佩.“走出去”十年:中國企業海外危機西方媒體話語分析——以甘姆森“詮釋包裹”框架理論為分析路徑[J].新聞界,2015(11):2-8,25.
[4]劉強.框架理論:概念、源流與方法探析——兼論我國框架理論研究的闕失[J].中國出版,2015(8):19-24.
[5]黃慧.框架理論視角下重慶人形象的媒介建構策略[J].新聞窗,2016(4):41-42.
[6]程晨.“90后”網絡媒介形象建構實證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6.
[7]吳曉燕,熊仲儒.《參考消息》新聞翻譯中的框架重構機制[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6(4):120-124.
[8]吳朝彥,黃磊.框架理論視角下大學生創業者媒介形象研究——以“新浪網”新聞報道為例[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8,32(10):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