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



摘 要:該文從授課前增強美育意識、提高審美素養、明確美育目標,授課中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緊扣主題協同育人,以及授課后進行美育小結和知識應用等3個方面,探討了高校《風景園林藝術》課程滲透美育的路徑,旨在為新時代高校開展美育實踐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風景園林藝術;美育;教改
中圖分類號 G642.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22-0135-02
《風景園林藝術》課程是風景園林專業的專業方向課程,也是風景園林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該課程是風景園林專業學生接觸較早的一門專業課,不僅要傳授學生專業基礎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未來的多種專業課學習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和擅長點,并深入學習與拓展,為今后的就業做鋪墊。如今高校畢業生人數較多,大學生就業壓力大,社會調研結果顯示,無論大型或小型企事業單位,對“一專多能”的應用型人才都求賢若渴。“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是對新時代大學生的新要求。然而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往往忽略了“美育”[1]。美育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欣賞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稱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2]。美育是一種關乎如何促使人們身心和諧發展的教育形態[3]。
風景園林專業是一個設計、創造和建設美麗環境的專業,只有學生心中有美,才能創造出美。因此,加強風景園林專業學生的美育培養,提高其綜合能力極為重要。大學生美育不應只局限于思想政治或藝術類相關課程,而應與專業課充分融合,讓專業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4]。《風景園林藝術》作為風景園林專業的入門課程,肩負著讓學生“正確客觀認識專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的使命。為此,筆者根據《風景園林藝術》課程特點,從美育角度出發,探索風景園林專業學子“繼承美育傳統,發揚新時代美育精神”的新途徑。
1 風景園林專業開展美育的重要性
1.1 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 由于高新技術發展,新時代對大學生的要求是敢于創新、會做事做人、能獨立思辨的綜合性人才[5]。美育通過有形的藝術作品來感化和愉悅學生身心。美育對學生來說,不僅能提高審美能力、健全審美觀,還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有助于開發其智力和創造力、想象力[6]。美育不僅具有道德教化功能,也是通過具體形象認識世界的途徑;不僅促進了身心和諧發展、健全人格,也豐富和愉悅人的精神。因此,可以說美育“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
1.2 是風景園林行業發展的客觀需要 風景園林行業的宗旨是為人民創造美的生活環境,建設美麗中國。如果連美和丑都分辨不清,如何創造美、建造美、維護美?因此,從設計到施工再到養護管理,都需要從業人員有較高的審美素養,能夠鑒別美和創造美,才能讓人民感受美。加強審美教育,對風景園林專業學生至關重要。
1.3 是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根本保障 美育的目的在于教人求真、務實、覓美、從善。青年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知識的傳播者和應用者。只有加強美育,才能促使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從而促使青年大學生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進而實現全民美育,推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 風景園林專業開展美育實踐的方法
2.1 增強教師的美育意識,提高審美素養 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和課堂的管理者,只有教師足夠重視美育,才能統籌全局,從備課、授課全方面滲透美育,使美育有所成效。因此,首先應增強教師美育意識,其次要提高教師的審美素養,包括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道德、美學素養。只有形成正確的美育教育觀念,才能推動美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2.2 明確目標,突出主題,彰顯特色 《風景園林藝術》課程內容主要包括風景園林藝術、美、園林美等相關基本概念,風景園林要素、園林布局、園林構圖、園林造景和園林意境是什么和如何賞析等。因此,將課程內容分為8大章節,每個章節根據內容設立相應美育主題(見表1),從而讓教師圍繞主題授課,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2.3 緊扣主題,精心策劃,協同育人 授課的重點仍是傳授專業知識,為實現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做到協同育人,可借助雨課堂或學習通等授課平臺,借鑒培訓技巧,精心策劃每次課程的導入和授課過程。首先,加大平時考核比例,與學生立課程公約,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其次,采用實際案例,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從而導入課堂,如某一場地內有一墳墓影響建設,如何利用造園要素進行美化處理?又如,某高校要營造一個室外開放學習空間,如何利用造園要素進行處理?或利用心理測試、互動小游戲導入課堂。再次,利用學習通平臺,開展主題討論,選人或搶答,雨課堂開展彈幕討論和發紅包等增加授課過程中的互動。最后,借助思維對對碰、世界咖啡館、接龍等互動游戲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2.4 巧點主題,大膽創新,能力遷移 首先,在授課過程中滲透美育教育。例如,在第1講的風景園林藝術概述中,為使學生認識本專業,利用漫畫補充講解風景園林專業的范圍和將來就業方向,告訴學生雖然從事本行業比較辛苦,但是能為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環境做貢獻,希望學生能樹立“做綠水青山建設者”的遠大職業理想。又如,第2講的美與園林美,通過講解中西方美學歷程,引入案例,讓學生認識美的內涵,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其次,授課后進行美育小結。結合園林要素本身的特點,進行美育教育。例如學習假山置石要素,希望同學們能學習石的堅韌,遇到困難迎難而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也希望同學們能學習山石的樸實無華,面對信息爆炸和各種誘惑的當代社會,能夠不浮躁與虛華,能腳踏實地的做好自己的事。又如,植物有較多的文化寓意,通過講解植物寓意,讓學生學習植物不屈不撓精神的同時,學會用“園藝療法”陶冶情操,也有意識將我國傳統文化應用于景觀設計之中,提升設計作品內涵。最后,注重專業知識與美育的運用。如利用慕課進行第8講園林藝術賞析課程的翻轉,提前分享學習資料,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整理,然后結合學校或周邊的景觀,引導學生進行辯證的美學鑒賞。又如,引導學生圍繞弘揚美育文化精神主題,為學校設計園林建筑小品等;讓學生能力遷移,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綜合能力。
3 結語
通過設立美育主題,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專業知識和美育授課,將美育充分滲透于《風景園林藝術》課程之中。讓學生在扎實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夠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并從身邊的景觀中體驗審美趣味和挖掘美的內涵,將來設計景觀作品不僅形式美且有較高的意境文化美,為繼承美育傳統,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發揚新時代美育精神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王剛.關于高校美育建設的思考[J].美術教育研究,2018,181(18):116,118.
[2]安波,賈浩洋.試論新時代加強高校美育工作的必然邏輯及實現路徑[J].藝術視角,2018,24:196-197.
[3]栗睿.淺論美育對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重要意義[J].藝術視角,2018,22:145-146.
[4]陸祉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模式的構建[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201(04):80-82.
[5]徐曉鳳.談談新時代對大學生的要求──學習江總書記在北大的講話[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52-55.
[6]何炳章.歷史性的貢獻——學習《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5(1):119-122.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