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河南作為農業大省,農業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農業存在發展不充分不均衡的問題。為補齊經濟高質量發展短板,必須按照黨中央部署,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河南省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文化振興,要以堅持黨的領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等為抓手,積極促進鄉村文化振興,以文化的振興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鄉村振興;文化振興;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 G24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15-18-2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保持近10%的增長速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些成就的取得與我國人口基礎大、勞動力數量多、土地礦產資源豐富、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因素密切相關。然而,在速度型粗放增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發展問題,如資源與環境約束趨緊、產能過剩、庫存過多、部分領域杠桿率過高風險增加等。面對新的發展機遇與問題,必須積極促進我國經濟提質升級,使之由粗放型增長轉化為高質量增長。河南省是農業大省,農村人口基數大,農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是經濟平穩健康高質量發展的基石。同時也應看到鄉村是河南省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短板,在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如何以鄉村文化振興帶動鄉村振興進而補齊發展短板,對于促進河南省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 促進鄉村文化振興是補齊經濟高質量發展短板的關鍵
農業在我國經濟發展全局中處于基礎地位,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關鍵一環。中國共產黨向來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連續15年(2004—2018年)發出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在黨的堅強與科學領導下,我國實現了農業連年豐收、農民收入持續提高、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好局面。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長期城鄉二元結構的制約,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如農業發展質量效益競爭力不高、農民增收后勁不足、農村自我發展能力弱、城鄉差距較大等。這些問題成為制約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后短板,妥善解決好發展中出現的“三農”問題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河南省是農業大省,具有鄉村面積大、農村人口多、鄉村建制多、農業比重高以及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低的特點。發展不充分最突出的是農村發展不充分,發展不平衡最突出的是城鄉發展不平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正是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鑰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要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開展鄉村產業振興、鄉村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文化道德建設、鄉村治理完善等方面的具體工作[1]。其中,文化作為一種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以其先導性、戰略性能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激勵、智慧支持和道德滋養,沒有文化的振興就沒有鄉村的振興,必須把文化振興放在鄉村振興的關鍵位置,既要以產業經濟發展塑鄉村振興之“形”,更要以文化建設筑鄉村振興之“魂”,由此“形神兼備”的鄉村振興方能真正補齊經濟高質量發展短板。
2 河南省鄉村文化振興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河南省是農業大省,更是文化大省。作為農耕文化的發源地,河南省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鄉村文化振興中具備一定的基礎條件與資源優勢。但是,由于鄉村社會變遷、國際國內形勢變化等因素的影響,鄉村文化發展現狀不容樂觀,且面臨較為嚴峻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2.1 鄉村傳統社會結構解體導致鄉村文化解體衰落
著名社會學者費孝通曾提出中國自古以來的農耕文明孕育了“差序格局”的社會結構,鄉土社會是由“波紋宗親網”構成的呈現為“差序格局”的禮俗社會。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村空心化現象日益加重,鄉村文化賴以生存的熟人社會結構逐漸解體,造成鄉村文化衰落。同時,由于城鎮化的引導作用,鄉村文化面臨被同化、被邊緣的威脅。隨著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年輕一代更愿意接受城市文化,在頻繁的城鄉交流中城市文化被帶入鄉村,城市和鄉村的文化差距縮小,鄉村文化獨立發展的根基被動搖。而鄉村人民缺乏保護和獨立發展鄉村文化的意識與行動,在客觀上加劇了被同化、被邊緣的危險。
2.2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不充分不均衡
河南省向來重視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積極按照《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十三五”時期文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與法律法規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階段性進步。但是,文化服務設施還存在一定程度的短缺,不能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同時,由于人才匱乏,相關文化工作人員專業素質不高,導致鄉村文化作品匱乏且發展后勁不足,難以激起村民認同共鳴及情感共融。加上維護成本高,許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處于半關閉狀態,失去了其本該發揮的作用。這些因素共同作用造成鄉村文化發展陷入一定的困境,傳統的送書、送電影等送文化下鄉活動治標不治本,不能完全解決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不充分不均衡的問題。
2.3 意識形態工作存在薄弱環節
意識形態工作關系到國家長治久安,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把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牢牢把握在手中,是中國共產黨的事業不斷發展前進,奪取一個又一個勝利的重要思想政治保證。但是,由于長期以來農村意識形態工作的缺位,造成村民思想觀念與價值觀空白與混亂。思想的空白不能被主流的正能量文化填補,就會被負能量所占據,農村傳統美德文化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錯誤思想的影響,必須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視。
3 河南省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路徑
在黨的十九大將鄉村振興提高到重要戰略地位的背景下,河南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面臨重大機遇,必須乘勢而上開辟農村工作新局面,具體應把握好以下3個方面。
3.1 堅持黨管農村事務,筑牢意識形態防線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黨的堅強領導放在首位,切實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一方面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開展整頓基層軟弱渙散黨組織工作,改革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另一方面要加強農村黨員黨性教育,引導他們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宗旨。同時,要堅持黨對鄉村振興人才的管理,鼓勵黨員干部下基層下農村鍛煉,充實農村工作隊伍,打造一支黨領導的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高素質人才隊伍。意識形態關乎道路、關乎旗幟、關乎方向,意識形態工作在鄉村文化振興中處于極為重要的地位,必須筑牢鄉村意識形態防線,確保鄉村振興始終沿著正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發展[2]。首先,要深耕厚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積極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保其科學內涵入腦入心,進一步增強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自信,引導他們自覺抵御封建文化糟粕與西方錯誤思想沖擊。其次,廣大黨員干部要學好用好馬克思主義理論,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鄉村文化振興具體工作,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引導農民群眾學習信仰馬克思主義。最后,要深入開展農村科普與宣傳工作。用科學知識填補農村文化短缺的空白,搶占文化陣地,引導農民群眾自覺抵制各種迷信活動。
3.2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塑造鄉村文明之風
培育良好鄉風就要深入挖掘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做好文化遺產的整理保護工作。河南省具有較為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如何保護好、運用好這些文化遺產資源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關鍵。要充分做好這些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做好旅游開發,打造鄉村文化旅游品牌,提高鄉村文化軟實力。另一方面要重視傳統鄉規民約的繼承與轉化。傳統鄉規民約倡導的孝父母、敬師長、睦宗族、隆孝養及和鄉鄰等價值觀念在當下培育良好鄉風與完善鄉村治理中仍具有重大借鑒意義。要充分發掘傳統鄉規民約中的積極方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重建具有正確價值觀念支撐的鄉村道德體系[3]。另外,還要做好地方戲的保護與再創作。要在整理保護的基礎上,結合新的時代特點,從日常生活中取材進行再創作,在創作過程中對當地道德模范典型先進事跡進行改編收錄,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化宣傳方式,引導廣大農村群眾見賢思齊、崇德向善,培養文明鄉風。
3.3 增強鄉村文化供給,建設專業人才隊伍
增強鄉村文化供給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關鍵。一方面要繼續建設完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集中建設一批鄉村文化站、文化禮堂等文化設施,同時注重盤活已有文化設施存量,提高其服務效能,真正讓農村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另一方面要探索城鎮公共文化服務向農村延伸機制,堅持公共文化資源向基層傾斜、向偏遠地區傾斜,實施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與內容標準化建設。增強鄉村文化供給離不開高素質的專業化人才隊伍,克服人才瓶頸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前提。要加大對人才下鄉的扶持力度,建立有效激勵機制,面向社會統一招聘緊缺人才,做好相應培訓工作。要發展壯大鄉村文化工作志愿者隊伍,支持民間文藝團體到鄉村采風,引導鼓勵他們創作更多“三農”題材的文藝作品。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J].中國民族,2017(11):1.
[2]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8-02-05(01).
[3]鞏前文.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科學內涵與基本路徑[J].北京教育(德育),2018(4):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