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丹
經過數代黃梅戲藝人的努力,黃梅戲從農村進入城市,由地方走向全國,乃至世界,是全國五大劇種之一,被列入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新世紀以后,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物質生活水平提高,高科技產品和新媒介日新月異,各種文化娛樂形式層出不窮,使黃梅戲遇到了很大的挑戰,出現了新經典劇目匱乏、從業人才斷層、市場需求萎縮等現象。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在黃梅戲跨越世紀發展的過程中,新的社會環境和多元化的生態形式,帶給了黃梅戲新的發展機遇。
戲曲的原生態形式指的是傳統戲曲原有生態特質的存在形式。黃梅戲原生態形式最為顯著的特點是“鄉土性”和“地方性”,它以生動、活潑的民歌小調來表現鮮明的地方特色、濃厚的生活氣息,兼顧娛樂性和效益性。
1.1 從前戲臺到戲臺
黃梅戲,在采茶山歌、民歌小調的基礎上,結合民間歌舞和說唱文學的形式逐漸形成。雖然,安慶豐富的文化底蘊為黃梅戲發展奠定了基礎;不過,由于當時政治、經濟等原因,黃梅戲班社人員不固定,被稱為“草臺班子”。
1.2 從古代鄉間到新時代農村
二百多年前的皖江鄉間是黃梅戲藝術的發源地,新時代的農村擁有著黃梅戲藝術肥沃的土壤和巨大的市場。2008年3名安徽大學的學生用了近半年的時間,對安慶地區7個民間班社進行了較為細致的調查。關于請戲事由,調查結果有11個,如:龍燈戲、太平戲、廟會、修祠堂、老人做壽、高壽過世、喬遷之喜、逢年過節、婚禮慶典、孩子上大學、商業活動等。在前4種涉及傳統節日、民俗和儀式類的活動中,表演的多為世代傳承的原生態黃梅戲曲。
這7個民間班社的演出收入如下表:

演出一天的戲價安慶市石牌黃梅戲劇團 400場左右 500元懷寧縣金義黃梅戲劇社 300-400場 500元潛山縣銀珠山黃梅戲劇團 550場次 600元安慶市宜秀區羅嶺風英劇社 550場 500-600元潛山縣王河鎮社區黃梅戲劇社 280場 400-600元安慶市大觀區山口黃梅戲劇團 300場 500元班社名 每年演出的場次
按一個戲班年均演出400場、每場收入500元計算,則年收入20萬元,再加上好的時候一天近千元的“討彩”收入,對于農民來說還算不菲。1.[馬濤濤; 丁亞瓊; 熊雋. 民間黃梅戲班社的運營機制——以安慶地區民間黃梅戲班社為例 [J]. 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4).]
戲曲的次生態形式,指戲曲在原生態環境中略微變異或稍加改編的表現方式與存在形式。黃梅戲次生態的形式主要體現為現當代藝術創意理念與屬地原生戲劇文化相結合。
2.1 從“草臺”走向舞臺劇院
隨著人口的流動,黃梅戲由農村走向城市。到上世紀30年代黃梅戲在安慶有了固定劇場,城東有“新舞臺”,城西有“愛仁戲院”,表演服裝、演員數量、舞臺道具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提升,這意味著黃梅戲由地方性小型劇種轉變為城市舞臺大劇。建國后黃梅戲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1951年《戲曲改革指示》出臺,號召廣大曲藝工作者積極參與到戲曲改革、改組、劇變的工作中,從而推動中國傳統戲曲全方位的發展。為了迎合時代發展的步伐,黃梅戲工作者對許多傳統劇目進行了改編、改造和創新,帶動了黃梅戲從城市化到戲劇變革的次生發展。《打豬草》、《夫妻觀燈》、《女駙馬》等民間傳統黃梅曲目經過改良后,呈現出次生態的特性,名揚海內外。
2.2 從流浪糊口到自娛自樂
起初背井離鄉的民間藝人為了養家糊口,將黃梅戲根據屬地文化和語境適當改編;而如今的城鄉百姓為了更好的休閑娛樂,也會根據屬地特點和喜好進行改編。農村有樂于請戲、唱戲的風俗,城市里也有愛唱、愛聽黃梅戲的氛圍。城市公園里和廣場上的“黃梅角”,是黃梅戲與市民文化對接的重要舞臺。“黃梅角”的參與者大多是普通百姓,他們將戲曲表演看作是一種自娛自樂的休閑方式,表演較為隨意,以演唱為主,不追求過高的技藝。
黃梅戲的次生態形式基本上是現代鄉土社會的產物。它源于生活,又不會比生活高很多,與基層生活密切相關,反映平民百姓的審美趣味。演員和觀眾之間的區別并不明顯,無論他們是否熟悉,都不會感到特別的疏離和陌生;他們在同一時間和空間中表演和觀看、交流和互動,也許還會伴有即興創作。
再生態形式是指脫離傳統戲曲母體,吸取當代科學文明的養分,迎合當代觀眾審美需求,表現當代文明特征的新型戲曲生態形式。再生態戲曲以現當代藝術理念和制作手段,加快傳統戲曲現代化的發展步伐。再生態黃梅戲,指盡量保留或者凸顯原生態的形式,以現代化的多媒體手段(聲光電)在舞臺上再現或改編再現原生態黃梅戲。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下,黃梅戲與現代化多媒體手段相結合,迎來了它的又一個高峰。《龍女》、《無事生非》、《遙指杏花村》、《紅樓夢》、《徽州女人》、《風塵女畫家》、《美人蕉》等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使黃梅戲“梅開二度”。例如《美人蕉》采用了獨特的閉鎖式結構的敘事方式,通過現代化的聲光電技術,增添了魔幻色彩,使戲劇的詩化和哲理化形成了完美統一。
黃梅戲是劇場藝術的一種,交流的現場性是其根本特質。在劇場中,演員和觀眾是其最基本的要素,演出和觀看是其最重要的呈現方式。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可以發現再生態黃梅戲和原生態黃梅戲雖然在形式上漸行漸遠,但是兩者最基本的要素和最重要的呈現方式是一致的。
戲曲的變異生態形式是指它既保留了一定的該戲曲藝術特征,又通過與其他藝術形式進行有機融合,或者用科技傳媒為表現載體,或者形成了新的藝術品種的存在形式。
黃梅戲從鄉間“采茶調”走進安慶市區,用了200年左右的時間;從“黃梅調”走進“省級”黃梅戲劇團,用了約150年;而從此時登上國際舞臺“梅開一度”,卻只用了10年的時間(1956年-1966年),究其原因,借助新媒介傳播的黃梅戲變異生態形式功不可沒。
4.1 黃梅戲與電影媒介結合
1920年梅蘭芳主演的戲曲電影《天女散花》問世,在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戲曲片成為中國電影飲譽海外的國粹。1956年黃梅戲電影《天仙配》上映,受歡迎程度可謂是盛況空前。有的觀眾一連觀看8次,有些地方一天連映6場還是站票難求。香港有兩家影院連續35天放映了280場,觀眾多達22萬人次,打破了所有在港放映的歐美影片的賣座紀錄。影片發行到世界多地,贏得了大量觀眾。數據顯示,在上世紀中期黃梅戲電影出現了大約70部,其中港臺地區拍攝的有50部左右,大陸地區所拍攝的近20部中包含現代片、故事片、藝術片、紀錄片等等類型,從拍攝數量和影響力層面體現了黃梅戲電影的驚人成就。黃梅戲與電影的結合,奠定了上世紀中期黃梅戲“梅開一度”的輝煌時刻。
4.2 黃梅戲與電視媒介結合
在上世紀中后期,戲曲開始與電視媒介相結合,較好的體現了戲曲的娛樂屬性,也豐富了國內早期電視節目的類型。黃梅戲電視劇雖然起步較晚,但是后來者居上。1972年《漁村凱歌》成為了登上熒幕的第一部黃梅戲電視劇,從此黃梅戲以電視劇的形式,伴隨著電視機在國內的普及而走進千家萬戶。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出產的戲曲電視劇超過1000部,其中黃梅戲電視劇占150部,摘得地方戲的桂冠。在1985年到2000年的歷屆“大眾電視金鷹獎”優秀戲曲片獎評選中,黃梅戲電視劇作品有14部。除此之外,黃梅戲現場表演還經常得到中央電視臺和地方電視臺的直播和錄播。黃梅戲與電視的結合,造就了黃梅戲的“梅開二度”。
4.3 黃梅戲與網絡媒體結合
上世紀九十年代互聯網開始逐漸普及,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數據,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戲曲以互聯網為載體傳播,形成了全新的戲曲生態模式。參與者在網絡的橋梁作用下,可以觀看戲曲和戲曲影視等內容,對人物、情節、唱腔和結局自主設計,實現交流互動。黃梅戲論壇、博客、微博和各種專題網站;大批與黃梅戲相關的官方網站、戲曲專題研究網站、黃梅戲專業院校網站、政府網站戲曲頻道、綜合類網站戲曲頻道等多種網絡平臺及各種信息十分生動地出現到受眾視線中。如安徽黃梅戲網涵蓋名家名段、黃梅論壇、伴奏曲譜、新版影視、圖片劇照、戲迷分享等等專題,這種“全能型”的平臺,搭載了眾多便捷功能,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以往在普及、傳播方面的諸多難題。
黃梅戲的原生態、次生態、再生態及變異生態形式并非是完全獨立、逐步呈現,他們存在一定的時序關聯,也有一定的并行性、兼容性和交疊性。例如在當前安徽農村,我們很容易就能找到黃梅戲的四種生態形式。又如在后戲臺時期,黃梅戲一方面呈現出變異生態特點,另一方面又在創造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再生態黃梅戲作品。
全球日趨一體化、多元化,人們的審美心理也變得更為時尚、豐富和多彩,這給黃梅戲的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們日漸強烈的精神文化需求,為黃梅戲的再生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因此,在黃梅戲推廣形式方面的探索勢在必行。
5.1 黃梅戲與新科技結合
近年來,AR(增強現實)技術和VR(虛擬現實)技術異軍突起,兩者的結合將會改變人們的娛樂、生活體驗。VR/AR能夠打破現有的劇場觀賞視角,讓觀眾足不出戶就能“沉浸”于舞臺之上,身臨其境地欣賞演員的表演。觀眾不但可以完成打賞互動,也可以零距離欣賞舞臺背景和道具,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更換室內布局、調整燈光和聲音,完成最佳的觀劇體驗。演出公司根據觀眾的上線時間、操控數據進行收費,可以及時從量化上找到觀眾的心理需求。利用VR/AR技術將黃梅戲教育游戲化,可以向青少年普及黃梅戲藝術。
5.2 黃梅戲與旅游經濟結合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旅游文化業得到較快發展。地方文化與旅游經濟的廣泛結合,使實景演出應運而生。所謂實景演出,是指以真實的山水場景作為演出舞臺,將當地文化和民風民俗融入到舞臺表演中,這種集藝術文化、商業運作于一體的文化形式,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模式,也是中國旅游業向人文旅游、文化旅游轉型的特殊產物。近年來相關作品較多,如《印象·劉三姐》(桂林陽朔)、《文成公主》(西藏拉薩)、《龍船調》(湖北恩施)、《道解·都江堰》(四川都江堰)等等。
實景黃梅戲演出相比于傳統的劇場演出,能夠讓觀眾在一定程度上摒棄傳統戲曲的虛擬和程式,身臨其境、游山戲水、把酒言歡、多感互動。不僅能滿足觀眾快樂旅游的目的,也能使屬地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展現文化自信。遺憾的是,現有的黃梅戲實景演出尚未形成規模和品牌。
5.3 打造精品黃梅戲真人秀節目
當前我國真人秀節目頻頻上線,內容涉及狂舞勁歌、武術搏擊、就業相親、旅游烹飪等等,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造成觀感疲勞;同時,這類節目多是引自國外,故所受依賴和牽制較大。
黃梅戲真人秀節目可以票友擂臺選秀、明星跨界競演秀、導師制組隊培養秀、城際間擂臺秀等形式,不僅能當綱傳播傳統戲曲文化的重任,也能豐富“真人秀”節目市場類型,為當下雷同的真人秀市場注入一股有內涵、有正能量之清流,展現文化自信。
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黃梅戲將會繼續保持在原生態、次生態、再生態及變異生態多元并存、兼容發展的格局內。如何進一步推廣黃梅戲,使其在贏得受眾、占領市場的同時,又能合理保護傳統文化精華、反映新時代特征、展現文化自信,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路漫漫其修遠兮”,黃梅戲生態的優化需要政府、院團及戲曲工作者、廣大消費者及全社會多方面因素、多主體參與的合力,是一項非常龐大的系統工程,是一個漫長的逐步積累積淀、逐步成熟完善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