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珍
“精準扶貧”理念是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提出,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近年來,景泰縣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金融業在支持精準扶貧方面也進行了有效探索。本文通過實地調查研究,對景泰縣金融精準扶貧工作進行了系統總結,分析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就如何進一步做好金融精準扶貧相關工作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一、概況
景泰縣位于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東端,地處甘、寧、蒙三省(區)交界地帶,是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重點縣。全縣共60個貧困村、4.53萬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干旱山區、鹽堿危害區和邊遠風沙區“三大片區”。面對貧困人口多、貧困面積大、貧困程度深的現狀,全縣金融機構立足實際,緊緊圍繞甘肅“1+17”精準扶貧方案和景泰縣脫貧攻堅“1+18精準扶貧實施意見”、“2016-2020年景泰縣產業精準扶貧規劃”等文件精神,健全工作機制,加大政策實施力度,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進一步夯實金融基礎設施,提升金融服務水平,金融扶貧和普惠金融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多年來,累計解決了4萬多人的脫貧問題,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減至1014戶,貧困群眾減至2960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59%。
二、景泰縣金融精準扶貧實踐
(一)健全機制
2015年,縣上成立了金融扶貧工作領導小組,由分管金融的副縣長為組長,人民銀行、金融辦、扶貧辦及各金融機構主要負責人為成員,形成“齊抓共管、多方聯動”的工作格局,為金融精準扶貧的開展提供了組織保障。領導小組通過舉辦金融扶貧座談會、信貸融資推進會、金融聯席會等形式,促進政府、銀行、企業以及農戶深度對接,有效發揮財政政策、信貸政策、產業政策融合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切實構建了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的綜合服務長效機制。縣政府出臺了《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考評獎勵辦法》、《深入推進項目建設融資支持實施方案》、《景泰縣產業扶貧專項貸款工程實施方案》,縣扶貧辦、財政局、金融辦、農牧局、各金融機構等單位聯合制定了《景泰縣“1+18”精準扶貧實施意見》、《2016-2020年景泰縣產業精準扶貧規劃》、《景泰縣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工程實施方案》、《關于加快推進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精準扶貧專項貸款相關問題的補充通知》等政策,為縣域產業發展及金融精準支持縣域產業發展提供了指導性意見。同時“精準”壓實扶貧責任。縣政府出臺了《2018年精準脫貧攻堅工作考核細則》等考核驗收辦法,通過細化措施,壓實責任,真正使扶貧工作處處有人管、事事有人抓。
(二)政策引導
積極運用支農再貸款、扶貧再貸款貨幣政策工具,有效降低農村金融融資成本。建立了條農集團公司為主的農墾果業經濟林種植基地、草窩灘鎮萬畝枸杞經濟林種植產業帶和紅水鎮小額信用貸款項目等三個“支農(扶貧)再貸款示范區”,引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運用扶貧再貸款資金精準有效對接脫貧攻堅,開展“讓利于農”行動,為示范區農戶脫貧致富提供有力金融支持。金融精準扶貧工作啟動以來共投放支農再貸款4.1億元、扶貧再貸款2.95億元,支持了紅棗、枸杞、玉米制種、馬鈴薯種植及羊的養殖、豬的養殖等產業發展。扶貧再貸款資金支持對象更精準,縣農村信用社運用扶貧再貸款資金向42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貸款2778.26萬元,向24戶企業發放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企業貸款12260萬元,支持了品高食品公司、甘肅菁茂公司、九陽養殖合作社、海洋種植合作社等24家小微企業、農民合作社的發展,帶動貧困農戶495戶發家致富。運用扶貧再貸款發放貸款利率執行人民銀行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比同期、同檔次貸款利率降低了3.5-5.2個百分點,給農戶減少利息支出697萬元,給小微企業減少利息支出638萬元。
(三)模式帶動
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龍頭示范作用,不斷培育壯大具有地區特色,符合地區自然稟賦及經濟發展實際的支柱產業、重點產業,進而帶動相關上下游產業發展和貧困人口就業、增收、致富。引導金融機構立足貧困村資源稟賦,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將產業扶貧做細做實。創新實施了“央行扶貧再貸款+產業帶動貸款”、“貧困戶+致富能人”、“貧困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貧困戶+龍頭企業”等貸款模式,通過品高集團、菁茂農業、宏翔農資、和順公司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參與精準扶貧工作,使貧困群眾與合作社或龍頭企業結成了利益共同體,通過產業發展帶動農戶脫貧致富。通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全縣60個貧困村產業基礎進一步夯實,6000多戶貧困戶發展起特色種養殖項目。
(四)產品創新
引導金融機構創新支持縣域產業發展的信貸產品和信貸服務模式。針對農村群眾和農業產業化企業抵押不足制約信貸規模的問題,農行、甘肅銀行、農信社等金融機構開展林權抵押貸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工作,截至2019年6月末累計發放“兩權”抵押融資貸款2.1億元,為破解農村群眾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起到了示范作用。農信社推廣“金果寶”“金薯寶”“金種寶”“旺畜寶”“匯商通”信貸產品,扶持枸杞、紅棗、林果、制種、特色種養等產業發展,累計發放“金果寶”“金薯寶”“旺畜寶”等特色種養業貸款2.3億元。縣建行創新推出電商扶貧新模式。通過建行善融商務平臺,以“互聯網+”模式,匯集線下種養殖農戶,發展精準扶貧善融商城會員,為電商提供免資費、送輔導、贈設備的服務支持。建行2017年6月推出網上銀行小微企業快貸產品,已為全縣120多個小微企業客戶提供近3000萬授信。甘肅銀行創新建立了“小微企業互助貸款”,為縣域小微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提供擔保貸款,扶持小微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做大做強,近年來發放貸款1.3億元,有效解決了小微企業和專業合作社融資難的問題。甘肅銀行推出“整村推進農戶貸款”產品,通過優化準入門檻、簡化程序、降低貸款成本等政策,滿足廣大農民群體資金需求。近年來向縣域紅沙峴、梁槽、獵虎山三個行政村投放農戶貸款4000多萬元。工行也積極探索金融扶貧方式,通過“融E購”電商平臺銷售當地農產品,枸杞、紅棗、面粉等具有當地特色的產品。
(五)改善基礎
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與縣政府聯合制定《加快推進景泰縣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景政辦發[2011]162號)和《景泰縣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五年規劃(2011-2015)》(景政辦發[2011]164號)。推進“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活動,將信用村、信用鄉(鎮)的創建優先向產業基礎好、信用環境佳、群眾認識高、貸款質量優、經濟效益好的村、鄉(鎮)安排,做到梯次漸進,循序推進。對信用村、信用鄉(鎮)嚴格落實增加信貸規模、執行利率優惠等激勵措施,鼓勵向信用村農戶發放無抵押免擔保的信用貸款,通過信用村鎮的創建,進一步凈化信用環境,全力營造“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信用氛圍。至2019年6月末,全縣已評定4 個信用鎮(鄉)、58個信用村,評定信用農戶47903戶。大力改善農村支付環境,完善開戶、存取款、轉賬、支付等基本金融服務,增設助農取款站點、反假宣傳站、農金室,合理布放ATM、POS機、轉賬電話等機具,將金融服務向行政村延伸,基本實現了現代支付基礎設施到鄉鎮,電子支付工具運用到行政村,部分特色優勢產業、專業化市場非現金支付工具到戶覆蓋。通過金融到村、金融到戶,解決了貧困地區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至2019年6月末,全縣銀行業金融機構設立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210家,布放ATM機和POS機等自助設備1416臺。
三、金融精準扶貧工作中所面臨的主要困難
(一)金融扶貧各部門深度對接不夠
縣上建立了財政、扶貧、金融機構等部門參與的金融精準扶貧協調機制,但各部門協同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合力不夠,各自為政,不能有效統籌金融資源,缺少深度融合,不能有效促進金融與產業發展、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
(二)配套政策不健全影響金融扶貧效率
現有政府保障政策不到位,使金融精準扶貧動力不足。主要是擔保基金、財政貼息及進行風險代償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缺失或存在缺口、無法覆蓋貸款風險的情況,影響了金融機構參與扶貧的積極性。
(三)農村地區生產要素市場發展滯后
農村土地、住房、林地等生產要素評估難,無法有效交易和流轉,抑制了金融資源的及時介入。
(四)農村金融生態仍有待優化
金融精準扶貧對象主要側重于貧困程度較深、文化水平也相對較低的農民,部分農民信用意識還比較淡薄,存在依賴政府“輸血”式救濟,等、靠、要思想嚴重,信用風險較大,抑制了金融機構的積極性。
四、進一步推進金融精準扶貧工作的思路
(一)深度融合,形成扶貧整體合力
政府、扶貧、金融機構等部門要通力合作,發揮政策合力,形成“扶貧資金撬動、政府責任聯動、金融保障推動”的金融扶貧工作機制。
(二)建立完善政府風險保障機制
充分發揮政府風險保障機制作用,落實財政貼息、擔保基金、風險補償基金等措施,激勵金融機構加大扶貧信貸投入。
(三)夯實金融基礎工程
推動地方政府做好農村“三權”抵押貸款的政策支持和制度配套,加快建立縣域聯網的農村產權抵押、流轉、評估和處置平臺,積極引入專業評估公司,盡快釋放縣域農林地資源的經濟價值,提高金融服務質效。
(四)優化農村信用環境
大力開展金融知識、金融扶貧政策宣傳,增進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金融知識素養,提高貧困地區、貧困人口信用意識、責任意識和能力,進一步優化縣域金融生態環境。
(作者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景泰縣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