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斌 張航



摘要:構建了京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對2010-2015年京族地區小康水平進行了縱向測度,同時對2015年京族地區、廣西農村、全國農村小康實現程度進行了橫向對比。以供相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農村;小康社會;指標體系;測度;京族
中圖分類號:F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22-0224-09
1 引言
黨的“十八大”指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民族地區是短板,也是重中之重。京族是我國南方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興市,尤為集中分布在江平鎮的(氵萬)尾、巫頭、山心、貴明、潭吉等村。京族是海洋民族,由于漁業收獲的不穩定性、生產技術的落后,以及戰爭的影響,京族人民一直處于貧困狀態。直到1991年中越關系正常化以來,國家出臺多個“海、邊、少”優惠政策,京族人民抓住機遇,發揮傳統漁業優勢,推行“捕養并舉”和水產品加工,利用跨境民族優勢開展邊貿,還基于獨特的海洋文化大力開發旅游資源,大大提高了生活水平。
目前學者多從以下4個方面研究京族的發展,一是京族經濟社會的轉型[1~5],二是京族文化的發展[6~8],三是京族的教育事業[9,10]四是京族生態及旅游情況[11,12]。關于京族小康建設的研究很少,楊清震老師2003年對京族三島家庭小康水平進行了調研,發現居民收入來源呈現多元化,消費結構持續優化、居住條件明顯改善、文化素質有所提升。并提出了京族地區應適時從家庭自主模式轉換為集體聯動模式、再轉換為地區聯動模式[13]。吳滿玉編寫的《當代中國的京族》一書在描繪京族人民生活狀況時提到,2004年京族三島人均純收入6000元左右,并已實現住宅洋樓化、飲食商品化、家庭用品電器化、交通機械化、通信信息化、服飾多樣化,因此京族已進入小康[14]。通過文獻梳理發現,目前學者對京族小康水平的研究存在“年代久遠,且以定性分析為主”等特點,針對現有研究不足,本文擬對京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進行定量分析,構建京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標體系,對其小康進程進行縱向測度,將其與全國農村、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村情況作橫向對比。
2 指標體系構建及計算說明
國家統計局分別在2008年和2013年發布了兩套小康體系,這兩套體系雖然使用廣泛,但均是針對全國而言的,并非完全適合地區層面,尤其是不能擴展到地級和縣級層面。京族人民主要集中在東興市江平鎮各村,因此在評價京族地區小康水平時,直接套用國家層面的體系是不科學的。目前較權威的農村小康體系是2004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和2016年社科院魏后凱構建的農村小康體系[15]口對比來看,2016年魏后凱體系是2004年體系的發展和完善,不僅上調了部分指標的目標值,而且對各大類指標的權重分配更均衡。因此本文主要參考2016年魏后凱構建的農村小康體系,對個別難以獲取數據的指標加以替換,構建出京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標體系(表1)。具體替代情況如下:第一,在經濟發展部分,參考2004年農村小康體系,將魏后凱體系中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用萬人農業科技人員數代替;第二,在資源環境部分,僅保留化肥施用量一項,另根據2004年農村小康體系增添森林覆蓋率、根據2008年國家小康體系增添耕地面積指數、根據2013年國家小康體系增添萬元UDP能耗。各目標值均參考權威體系、國家政策而設置[16]。
在評價京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程度時,首先要對三級指標的各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其中,正指標的計算方法為:
逆指標的計算方法為:
式(1)、(2)中,f(Xi)表示第i個三級指標的實現程度,Xi為實際值,Xi*為目標值。
在計算二級指標的實現程度時,借鑒魏后凱體系中的算術平均法,即:
式(3)、(4)中,Fi表示第i個二級指標的實現程度,分母表示每個二級指標中包含的三級指標的個數。
最后,一級指標小康總體實現程度為:
式(5)中,F表示小康總體實現程度,該數值越接近100%,表示該地區小康實現程度越高。
3 京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測度
根據上述指標體系及計算方法,可以得到2010~2015年京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級指標的實現程度(見表2)及各一級指標、二級指標的實現程度(見表3)。
京族主要聚集在東興市江平鎮各村,因此計算時,以江平鎮的數據為主,一些江平鎮無法獲取的數據,用東興市或東興市農村數據代替。由于2010年以前江平鎮數據未完整保存、2016~2018年的數據我們無法獲取,因此,本文只測算2010~2015年6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程度。另外鄉鎮層面的個別指標難以獲取,因此表2中城鎮化率、城鄉居民收入比、萬元GDP能耗使用東興市相應指標代替,而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和農村居民文教娛樂消費支出比使用東興市農村相應指標代替。
從表3可以看出,京族地區小康實現程度較高,總體實現程度從2010年的80.41%提升至2015年的87.31%,增長6.9%,平均每年增長1.38%。除了政治民主方面已達標外,截止到2015年,人民生活指標實現程度最高,達到91.06%,且這一指標年均增長率5年間也是最高的;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兩項指標在2015年也已達到85%以上,但年均增長與人民生活指標相比較慢;社會發展指標實現程度最低,2015年仍為73.11%,且年均增長率只有1.35%口由此可見,經濟發展、資源環境、社會發展為京族地區小康建設的短板,而社會發展屬于短板中的短板。
從表2可以看出,2015年各三級指標小康實現程度參差不齊,呈現“兩極分化”態勢,也就是說,完全實現和實現程度在70%以下的指標較多,而實現程度在70%~100%之間的指標較少(表4)。至2015年,有14項指標實現程度已達到90%以上,其中12項指標已達到小康水平;有1項指標實現程度為80%~90%;有2項指標實現程度為70%~80%;有5項指標實現程度在70%以下,包括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化肥施用量、每千農村人口擁有執業醫師數、農村居民文教娛樂消費支出比[16]。這也證實了在經濟發展、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3個方面確實存在諸多問題,社會發展層面尤為嚴重。
4 京族地區與廣西農村及全國農村小康實現程度對比
京族地區小康進程的縱向評價可以讓我們很好地把握該地區的發展動態,但只與自身情況作對比是不完善的。因此下面將進行橫向分析,通過2015年京族地區、廣西農村、全國農村小康實現程度的對比,找準京族地區的發展水平。按照上述指標體系及計算方法,可以得到如下結果(表5)。
通過表5可以看出,全國農村小康實現程度最大,其次是廣西農村,京族地區實現程度最低,分別比全國農村和廣西農村低3.02%和0.96%。對于各二級指標,京族地區只有在政治民主方面是同時高于全國農村和全區農村的,在資源環境方面高于全國農村但低于廣西農村,在其余的三個方面均低于全國農村和全區農村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在2015年京族地區未達標的10項三級指標中,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只有脫貧率一項指標是同時高于全國和全區農村的,而農村地區孕產婦死亡率介于兩者之間。除此之外,有8項指標是同時低于全國和全區的,包括經濟發展項下的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萬人農業科技人員數;人民生活項下的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農村自來水普及率;社會發展項下的每千農村人口擁有執業醫師數、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農村居民文教娛樂消費支出比;資源環境項下的化肥施用量。
參考文獻:
[1]李瀾.人口較少民族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研究:以廣西壯族自治區京族經濟發展模式為例[J].學術論壇,2007(5):91~96.
[2]周建新,呂俊彪.傳統文化與跨國民族的社會轉型:以廣西東興市澫尾村京族為例[J].廣西民族研究,2006(4):73~79.
[3]京族簡史編寫組.京族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4]杜樹海.人口較少民族生產方式轉型的模式研究:以環北部灣廣西京族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3(2):72~77.
[5]周作為.北部灣經濟圈少數民族新漁村發展模式初探:以廣西東興市江平鎮京族漁村(氵萬)尾為例[J],東南亞縱橫,2008(2):83~87.
[6]尹東海.從《走進京島》看京族文化的融合性[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07.
[7]袁少芬.民族文化的保護開發與經濟互動:來自京島的報告[C]//中國民族學學會.民族文化與全球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8]郭世平,馬靜,何春燕.京族傳統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4(2):152~156.
[9]唐寧琳,京族學校教育與經濟關系的研究[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13.
[10]劉玉芳,陳鵬.京族教育觀念與就業觀念的調查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1(6):171~175.
[11]黎樹式.沿海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經濟發展探析:以京族為例[J].海洋經濟,2012,2(6):46~49.
[12]文軍,李星群.中國京族聚集地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07(2):194~198.
[13]楊清震,覃茂福.邊境民族地區全面小康建設的模式選擇[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4(6):68~71
[14]吳滿玉,冼少華.當代中國的京族[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5.
[15]魏后凱.張瑞娟.中國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評估[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6(18):27~40.
[16]張利斌,張航.基于委托代理理論的眾包獎金模式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1):138~142.
收稿日期:2019-10-21
基金項目:中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編號:CSD17005);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地區減貧與發展”專項建設2016年度招標課題(編號:2016[14])
作者簡介:張利斌(1973-),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學。
通訊作者:張航(1991-),女,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