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盛世,張 寧
(青島理工大學 管理工程學院,山東 青島 266520)
上合組織的發展觀、合作觀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經濟發展觀成為峰會的核心宗旨。上合組織青島峰會,為其區域物流產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作為“一帶一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主要節點城市和上海合作戰略支點,青島以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示范區建設為跳板,將物流經濟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與國家開發大局,踐行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改革為主線,不斷邁出新舊動能轉換新步伐,推進物流產業的區塊化、結構化、智能化。
國內對物流產業轉型或發展有著諸多研究。在物流產業發展現狀方面,李紅梅,等[1]針對電商物流產業發展現狀,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優化產業布局、創新運營模式、完善物流網絡體系等建議。何冰潔,等[2]從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關系入手,分析其作用、影響、地位三方面的優勢,并推動“互聯網+”物流的智能化轉型。賓厚[3]、張雪青[4]在分析了“一帶一路”給國內物流產業帶來挑戰的現狀,從構建物流基礎網絡、優化國內政策環境、開展企業競爭三個方面創新協同升級物流產業體系。
在物流產業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方面,李正偉[5]、高嘉莉[6]、伍寧杰[7]針對經濟新常態下物流產業存在的基礎薄弱、理念落后、高成本等常規化問題,分別提出以“互聯網+物流”的創新導向,革新物流模式,推動物流新生態,推進“互聯網+”與物流產業的深度融合[8]。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角度,構建轉型發展體系,向智慧物流轉型,實現物流服務實時化、便捷化[9]。
在物流產業轉型升級方面,本文分別從物流產業轉型路徑選擇,協調規劃、產業體系、區域交通、技術應用、融合程度等物流產業短板入手,切實分析轉型升級必要性,推動物流產業多元化、系統化轉型升級[10-13]。同時,多面創新、完善體制、深度聯合、互聯互通,以實現物流產業網狀格局全面形成[14]。
實踐落實國務院《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發揮“互聯網+”背景下城市在物流業創新發展中的聚合和提領作用,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全面推動物流產業發展和提升物流交易效率,形成科學高效、綠色環保、安全有序的現代化物流服務產業鏈。
近年來,青島主要物流產業發展緩慢,主要存在的實際問題在于市場需求約束、專業管理有限、行業競爭無序、效益低下等,政府有意改革當前物流產業現狀,推行創新發展理念與幫扶政策,強化產業互聯,形成青島物流產業經濟新局面。
“十三五”期間,青島市實施“全域統籌、三城聯動”城市經濟發展戰略,要求統籌城際聯系大通道和市域綜合交通網絡建設,構建多層次綜合交通樞紐及無縫化綜合換乘體系,實現中心城區、重點組團和機場、港口快速銜接。推進重大交通設施建設,強化機場、港口、保稅港區輻射功能。積極推動 “互聯網+”應用,促進物流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以及區域物流網絡一體化發展。優化物流產業布局,強化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物流企業國際競爭力,開拓物流產業新增長點,完善物流行業體制機制和政策法規,整合提升區域物流服務網絡功能,實現青島市物流產業轉型升級。
“互聯網+”是互聯網覆蓋化發展新形態、新業態,“互聯網+”快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并成為提振經濟發展、服務社會民生的新引擎。“互聯網+”消除信息不對稱、促進分工專業化,使勞動生產率得到提升,降低并交易成本,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機遇。
“互聯網+”的本質是融合與創新結合體,促進各產業及社會文化、生態相互深度融合。互聯網發展初期融合信息,由此產生各類門戶網站、搜索引擎等;互聯網融合消費,產生O2O、B2C、C2C、淘寶、京東等;互聯網融合企業,出現于組織、流程、供應鏈再造;互聯網融合產業,傳統產業全面互聯互通網絡化,工業4.0、金融4.0快速發展,互聯網融合智慧,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廣泛運用。通過總結互聯網的演進模型,可以看到基本發展脈絡,從PC互聯到移動互聯、物聯網,從商品互聯到服務互聯,從城市互聯到鄉鎮農村互聯,從消費互聯到產業互聯,其顛覆性的變革將為物流產業帶來全新的盈利價值模式。物流產業在“互聯網+”的影響下將獲得融合升級及歷史性發展機遇。
物流產業改革創新發展的主要趨勢有:第一,全球物流經濟發展體系調整升級以促進行業競爭、提升交易效率與企業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物流體制機制創新,是物流產業實現創新發展的必要基礎。第二,以現代信息技術全面深層應用為主的物流技術創新,為物流產業實現全方位、深層次、區域范圍化創新提供新的途徑和動力。第三,以專業化和科學化分工為動力的物流服務模式創新,正深層改革物流產業的內容和結構,促使大量新興物流服務類型的涌現及發展,成為物流服務創新的主要力量。第四,物流設施與相關生產要素的投入,服務趨于專業化,直接推動物流支撐性服務的迅速發展創新。第五,以現代化物流企業為主導的物流組織創新進程不斷加快,物流產業組織大型化、集群化和平臺化趨勢愈加顯著。第六,從物流作業到管理手段、以物流資源整合和優化配置為核心的物流方式創新正在有效推動物流產業發展方式的轉變。第七,“互聯網+”供應鏈平臺創新,從商品流、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四個維度,尋找匹配度最高的切入點,圍繞用戶需求,實現“互聯網+”風口下的供應鏈轉型,即從物流管理到供應鏈管理,從傳統供應鏈到“互聯網+供應鏈”、智慧供應鏈,從“1+N”到“M+1+N”的供應鏈金融轉型。實際上,國內許多先行企業已全面布局轉型升級,如海航擬收購美國的IT分銷商Ingram Micro,實現物流產業向供應鏈運營商轉型。
在國外和我國的部分發達地區,物流產業的創新理論與實踐一直走在前例,值得啟示與借鑒。Cargo Smart的信息中介平臺,其核心競爭力有三個方面:一是提供差異化的服務,如定期進行的航運準時性績效分析;二是與NACCS,Center Paradigm,寧波電子口岸組建航運戰略聯盟;三是軟件即服務,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為客戶定制服務內容。例如,CHRW Trucks的物流運輸平臺,以司機為核心服務對象,并通過平臺簽訂合同,致力于幫助承運商找到更多的貨運機會,提供快速支付、保理、承運商客戶管理等服務。符合快速擴展與風險平抑的基于產業經營場景的供應鏈金融而成的P2P等互聯網金融平臺,以“互聯網+”戰略創新、組織變革、運營再造的流通交易平臺,以及GOGOVAN的P2P貨運服務模式,都是積極擁抱“互聯網+”,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
在“互聯網+”背景下,物流產業創新發展需要構建物流產業協同轉型升級新體系。在一定時期內,技術進步、資源環境以及條件變化、經濟社會制度變革,對生產要素和資源以及功能業務進行新的組合,重新獲得新資源要素、建立新組織,形成運行效率更高的新體系的轉變過程。這些方面的改革與創新包括完善現行體制機制、創新物流模式、融合產業發展、開發應用現代物流新技術等。通過改革創新改善青島城際交通設施運輸條件,擴大提升物流總量總額、物流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優化布局港口、口岸、物流園區等物流基礎設施,使多式聯運、骨干物流企業、物流信息化水平等走在區域發展前列。
降低對物流企業的資質審批條件,深化物流領域的“負面清單”,建立公開透明的市場準入規則。制定嚴格的標準和管理規范,進行管理體制創新。由城市相關部門組建現代物流創新綜合協調工作小組,形成多部門聯動責權明確的運行管理與監督機制。進一步推動政府信息公開化,推進陸路、水路、航路及公安、工商、海關、質檢等領域相關物流數據開放。
建立海陸空鐵物流產業聯盟,探索通過不同方式構建不同產業物流平臺。甩掛運輸組織方式分別與海鐵聯運、陸海聯運、公鐵聯運等多式聯運進行銜接;建立城市配送公共服務平臺,依托重點物流企業等組建共同配送車隊,整合網上送運、快遞配送站點和便利店。開展無車承運人政策創新,構建政府監管平臺、平臺監管車輛兩級模式。
物流業與制造業相互融合、聯動發展,采用不同外包形式、戰略聯盟、物流托管等聯動方式,其模式考慮業務關系的穩定性,物流運作效率與物流系統的創新途徑。電子商務與快遞融合發展,發展海外倉、保兌倉,并鼓勵和區域外入物流企業進行戰略合作,發展跨境電商交易模式,逐步形成“買全球”、“賣全球”和“送全球”的物流貿易格局。積極促使金融業與物流業跨界聯動融合,加快建立物流金融服務平臺,爭取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創造高效便捷融資渠道。突破物流操作層、信息層、金融層之間的壁壘,形成特色的貿易金融、航運金融及融資租賃等金融服務創新。
加快落實基于現代信息技術下物流管理工具、作業模式、設施裝備等方面的一系列創新和研發。非標準托盤進行標準化更新,標準化托盤租售、檢修、養護、信息化管理等一體化服務,標準化托盤與供應鏈、共同配送、多式聯運、甩掛運輸相結合。國際化多式聯運基礎設施與設備的標準化,聯盟港口、樞紐園區、陸港等鏈接節點升級標準化設施與設備。對農產品物流包裝進行標準化規制,擴大RFID等先進追溯和識別技術在農產品物流中的推廣應用。有效整合各種物流要素資源,促進不同運輸組織方式協同發展。積極推動云計算、大數據等科學技術在物流運輸、倉儲、配送、多式聯運等方面的應用。
推進金融財稅支持物流產業發展政策盡快落地,建議專門設立“物流產業創投基金”或者“現代物流產業發展基金”。結合近期積極財政政策的實行,引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鼓勵參與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并利用物有所值法進行經濟評價,爭取找到成本低、效率高、進度快的機制與模式。繼續推行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物流企業倉儲用地減半計征城鎮土地使用稅政策。尤其是建議擴大物流企業倉儲設施用地土地使用稅減半征收適用的范圍,同時允許開展倉儲設施運營、出租倉儲設施、提供基礎倉儲服務的物流設施開發企業享受該項政策。制定和完善城市物流設施項目規范標準,不斷加強其與交通管網等公共基礎設施規劃銜接,將物流設施建設納入城市基礎設施范圍,保證物流規劃和用地落實。
科學制定城市通行規則,縮小限行區域與時段。提供通行和停靠便利,建立綠色配送車隊。繪制城市終端網點的布局規劃,將終端網點并入城市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內,作為城市配套共同建設,由政府提供經營場地與社區服務、市政公用、商業服務文化體育金融郵電等公共服務設施實行共建共用。建立大型農產品物流和鮮活農產品專業化的冷鏈物流配送網絡。加強電商、應急、冷鏈、快運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最后一公里”城市運送設施網絡,打造更加完善、便捷、高效、安全的消費品物流配送網絡體系。
城市是物流產業發展的關鍵動力和重要基礎,同時也是國家物流產業發展水平和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形式。提高物流產業基礎服務能力,促進物流資源優化整合,剪除阻礙物流產業發展的體制“毒瘤”,創造良好的物流產業發展環境,提高物流運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這有利于提高城市經濟的內外影響力和輻射力,改善企業投資和客戶消費環境,促進實體經濟穩步發展。進一步明確行業定位,打破搖擺不定思維現象,對產業布局進行通盤考慮,規劃各區域物流功能定位,突出特色。
中國制造2025-智能制造要求物流業深度融入企業供應鏈推動產業協同升級。青島市作為半島生產制造業基地,通過“互聯網+”為傳統制造業帶來O2O平臺線上線下高效化運輸、柔性化生產、電商化銷售、JIT庫存、零庫存敏捷制造、消除多層級分銷體系,實現工廠到零售商終端對接(F2R)及智能化管理等現代模式,加大釋放物流需求,為物流產業創新轉型發展提供源源動力。融合切入的途徑有三:一是信息技術切入企業供應鏈;二是專業化、個性化的物流服務切入供應鏈;三是公共物流聯盟園區等切入實現兩業融合。
通過“互聯網+”背景下青島市港口智能化、港口物流資源平臺化建設,建立港航聯盟與港際聯盟,推進青島港向第四代港口升級,推動青島港與城市、區域、產業、國家戰略的協同聯動,完善城市集疏運通道網絡。加快中韓陸運與海運聯合甩掛運輸通道整車運輸試點的推行,探索中日陸運與海運互聯汽車貨物運輸通道建設方向。應用人工智能,積極推進機械數據自動化碼頭建設,使橋吊裝卸、集裝箱堆放、車輛出入等物流活動全部自動完成??茖W整合規劃船運公司、物流企業、海關等港航資源,實現信息流和物流的精準對接。
第一,產業協同聯動工程。結合青島膠州寶灣國際物流中心、普洛斯青島膠州國際物流園等項目,重點是推進物流業與工、商、金融等各大產業融合互動。第二,港航運信息平臺工程。青島港董家口港區港口電子交易平臺、青島口岸大型商品公路運輸智能調度平臺、基于“互聯網+”和云計算的智慧港口物流公共服務平臺等項目,鏈接不同產業節點主體,有效實現物流資源信息開放共享。第三,多式聯運工程。依托中鐵聯集青島鐵路集裝箱中心站物流平臺、濟鐵即墨綜合物流園等項目,整合樞紐運輸節點、海鐵聯運以及甩掛運輸的發展,提高甩掛運輸的實載率與運載系數。第四,城市配送工程。中國北方(青島)國際水產品交易中心和冷鏈物流運儲基地、青島樓山物流園區協同配送改擴建暨運輸資源等項目,聚焦于農產品、生鮮領域開展城市配送,實現同城配送體系形成以及共同配送模式的創新。第五,放大青島前灣港區,實現全區海域封關的政策效應。有效整合區塊、港區、物流園區,加快推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各種稅務試點,實現倉儲貨物按存在狀態分類監管,期貨保稅實行交割、內銷進行選擇性征稅,保稅展示交易等試點項目落地。為區域轉型升級,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創造良好條件。第六,依托“一帶一路”經濟政策倡議,以及2019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建設總體方案》[15]。充分利用園區優勢突破傳統的單向招商引資模式,積極拓展地方區域間的雙向互選投資貿易合作。第七,科學規劃膠東臨空經濟示范區建設。在膠東國際機場建立國際轉運中心,支持其開展物流中轉業務,允許在機場特定區域進行直接中轉或進入國際轉運中心集拼中轉,推行應用直郵通關模式。第八,創建產業發展智庫。宣傳和推廣一批有影響的企業、園區、項目相關范例,鼓勵企業、園區及重點物流項目的核心經營管理人員參加物流新技術應用、新模式創新等方面教育培訓和研討,支持駐青高校及民間智庫機構對現代物流業創新發展提供專業服務與智力支持。
聚焦服務新舊動能轉換、國際海洋名城建設、軍民融合示范區建設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積極落實相關政策措施,在“互聯網+高效運輸”、“互聯網+便捷配送”、“互聯網+智能倉儲”、“互聯網+智慧物流”方面實現更大進展。有效解決供給能力和需求之間的交織矛盾,物流成本與企業利潤矛盾問題,用戶對物流服務質量要求與企業服務能力之間的潛在矛盾,以及物流企業對政策環境預期的差距、交易市場環境治理和誠信貿易建設有待加強等方面長期存在的困擾與問題。發揮青島市作為省內核心城市的作用,實現物流產業的全面轉型升級,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