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慶錐
(福建省明溪縣林業總公司,福建 三明 365200)
檫樹(Sassafras tsumu)屬樟科檫木屬的落葉喬木,又名檫木、鴨腳樟、鴨掌柴、梓木等,生長快,材質好,切面光滑美觀,有香氣、耐腐抗蟲,用途廣,是我國南方優良速生用材樹[1-2]。主要分布在我國長江以南的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云南、湖北、安微等13省(自治區)。天然分布多為散生林,大都與馬尾松、杉木、油茶、毛竹、樟樹、苦櫧等樹種混生[3]。檫樹具有較強的先鋒植物特征,可利用于荒坡綠化,同時由于其葉形奇特,具有較大的彩化利用,是一個優良的造林樹種。近年,隨著鄉土樹種造林、林分彩化造林等不斷推廣,檫樹人工造林也越為廣泛,福建省的順昌洋口、浦城寨下、三明市郊、三明莘口、沙縣官莊、沙縣水南等省屬國有林場都有較大面積的檫樹人工林。
培育檫樹優質壯苗是后期造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目前為止,僅見對檫樹人工林營造和檫樹的采種、處理、儲藏以及育苗技術進行少量研究,而關于檫樹實生苗的出芽率、保存率以及苗高、地徑、根系生長情況等相關研究還比較少。鑒于此,筆者結合檫樹實生苗繁育生產實踐,在總結檫樹的采種、處理、儲藏、播種、施肥等技術措施的基礎上,對苗木的出芽率、保存率、苗高、地徑以及主根、側根等生長情況進行觀測、調查分析,進一步探索檫樹苗期生長規律和苗木主、側根的生長情況,以期為檫樹實生苗繁育工作提供一些技術參考。
研究圃地位于福建省清流縣嵩口鎮立新村(東經 117°32′00″-118°06′11″,北緯 26°06′04″-26°46′12″),面積 3.53 hm2,圃地為低丘山地,地勢較平緩,排水通暢,海拔高 185~205 m,坡度 20°~30°,土壤為山地紅壤,成土母質為花崗巖,酸性,pH值為5~6,肥力中等。該研究地氣候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氣溫19.2~19.6℃,其中極端高溫40.6℃,極端低溫-5.5℃,年均降雨量和蒸發量分別為1840和1504.1 mm,水熱條件較好,年均日照時數2052 h,無霜期308 d。
檫樹種子于2016年10月采自福建省沙縣青州鎮板山村,種子千粒重為65.3 g,純度為95%。
2.1.1 采種 用高枝剪采集20年生檫樹優良母樹上的果實。
2.1.2 種子處理 播種前對種子進行水選,選擇成熟度高、無病蟲害、顆粒飽滿的種子,放入常溫的自來水中浸泡2 h后取出涼干。
選擇在陰涼通風處,進行沙藏。具體為:儲藏時用50%多菌靈1000倍液將室內消毒,沙子要過篩,用清水洗凈泥土,再用0.5%高錳酸鉀溶液消毒。儲藏時先在地上鋪一層3~5 cm厚的沙子,然后按體積以種子與沙1∶3的比例分層或混合堆放,堆高不超過50 cm,最后蓋上3~5 cm厚的沙子(沙子濕度為飽和含水量的60%,不宜過于過濕,否則會嚴重影響種子質量)。儲藏期間,要經常保持沙子的濕度。8—9月氣溫較高,每10~15 d翻堆1次,清除霉爛種子,再照原法儲藏,10月以后隨氣溫降低,可減少翻堆次數[4-5]。
2.3.1 整地在初冬時對試驗地進行深耕,深度為30 cm,做到“三犁三耙”,保證圃地土壤精細。
2.3.2 作床 筑畦作床,苗床寬100~120 cm,高25~30 cm,步行溝深25~30 cm,長度視地塊而定。
于2017年1月15日進行播種,播種量為每1m2播種22 g檫木種子,采用開溝點播,溝距20 cm,將種子均勻地散播在條溝上,再均勻覆蓋約1~1.5 cm厚過篩黃心土,上蓋1層薄薄的稻草,以保持土壤溫濕度,并做好防鼠、鳥、畜害等工作。
2.5.1 苗床管護 播種后30 d左右苗木開始出土,出苗達一半以上時,在陰天的傍晚,及時分批次揭去所蓋的稻草;同時還需注意圃地的防旱、保濕、防低溫[3],促使出苗整齊。
2.5.2 水分管理 播種后,注意苗床的水分調節,保持苗床土壤濕潤,但春、夏雨水多,應及時清溝排水,旱季時根據圃地土壤墑情及時灌溉,10月后停止澆水。
2.5.3 適量施肥 在幼苗生長期間,根據苗木生長情況適時施肥,同時施肥應做到“量少勤施”的原則,每次施肥后過清水一次。苗木生長初期(3—5月)施復合肥400 g/m2兩次;中期(7—8月)施復合肥600 g/m2兩次;后期(9—10月)施復合肥350 g/m2一次。
2.5.4 松土除草 除草是苗木繁育中的重要工作內容,應根據苗圃地雜草生長情況,及時松土除草,做到除早、除小、除了。
本調查在2017年3-11月期間,每月15日、30日對141株檫樹實生苗苗高生長量進行調查登記,并于3月30日和6月15日分別觀測實生苗木的發芽率、保存率和整齊度,于11月30日隨機抽取調查23株實生苗的苗高、地徑、主根長度和〉5 cmⅠ級側根數量,再進行實生苗調查結果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檫樹實生苗的發芽率和保存率分別為60.3%、55.2%,除苗木整齊度達中等偏低水平以外,苗木各項生長指標均正常,長勢良好,說明檫樹大田實生育苗是可行的。

表1 檫樹實生苗發芽率、保存率、苗木整齊度調查表
從圖1可以看出,檫樹苗期生長規律呈現為“慢-快-慢”。具體為:3—5月為苗木生長初期,苗高生長緩慢;7—8月為生長中期,即苗高生長高峰期;9—11月為生長后期,即從9月份開始苗高生長減緩,直至11月份,苗高生長停止。因此,在檫樹苗木繁育生產實踐中,可在苗木生長初期(3月—5月)進行間苗移栽、松土除草、少量施肥等技術措施。在苗木生長高峰期(7—8月),應加強水肥管理和病害防治,促進苗木分枝和高生長[6]。在苗木生長后期(9月—11月)由于苗高生長開始下降,可逐漸減少施肥、灌溉的量與次數,以促進苗木木質化,防止檫樹苗木徒長[6-8]。

圖1 檫樹實生苗木高生長量
從表2可以看出,檫樹1年生苗木平均苗高和平均地徑分別為130.2 cm和1.1 cm、其中:苗高最小值為46.0 cm、最大值180.0 cm,地徑最小值0.5 cm、最大值2.0 cm,這也再次說明檫樹實生苗生長勢良好,僅苗木整齊度中偏低,這可能與檫樹種子休眠期很長以及本次育苗沒有采取催芽措施有關。此外,檫樹1年生苗木主根長平均值為16.7 cm(其中:最小值 12.0 cm、最大值 22.0 cm)、〉5 cmⅠ級側根平均數量為9.6根(其中:最小值3根、最大值23根),表明檫樹為深根性、側根發達的闊葉樹種。

表2 1年生檫樹苗木苗高、地徑、根系生長情況調查表
本文對檫樹實生苗繁育技術及苗木生長特征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利用檫樹種子進行大田實生苗培育是可行的,實生苗木各種性狀生長表現良好。檫樹實生苗期生長呈現“慢-快-慢”的規律,苗木生長高峰期為每年7—8月。這與苗木的生長特性有關,生長之初,苗木根系弱,養分供給主要來源于胚乳,因而生長較慢。隨著根系的生長,苗木汲取養分的能力開始增強,同時溫度開始升高,苗木光合速率開始提升,因而表現出了較快的生長速度。檫樹為落葉樹種,至生長后期,為更好的適應植株越冬,檫樹又通過一系列的生理過程,控制苗木的高生長[9]。實際苗木生長過程中,可結合苗木的生長初期、高峰期、后期進行相應、適當的水肥管理,以更好促進苗木生長發育。檫樹1年生苗木平均株高、地徑分別為130.2cm、1.1 cm,表明了檫樹具有較好的速生性,同時主根為16.7 cm,Ⅰ級側根數為9.6條,根系較為發達,利用檫木進行荒坡造林能夠較快的占據群落的優勢地位,取得較好的造林效果。
本文研究中檫樹實生苗苗木整齊度整體偏低,這可能與檫樹休眠期很長、種子后熟度不夠和沒有采取催芽措施有關[10]。為進一步提升檫樹育苗技術水平,推廣檫樹鄉土綠化,相關研究還有待于繼續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