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萌婧,應 君*
(浙江農林大學,浙江 杭州 311300)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對車輛的需求呈現井噴式增長,相應的停車位卻難以達到匹配。據統計,目前我國停車位缺口超過5000萬個,大城市小汽車與停車位的平均比例約為1:0.8,中小城市約為1:0.5,低于國際通行1:1.15~1.3的標準。為解決停車難問題,城市中的綠地空間不得不做出讓步,用來建造以停車場為主要存在形式的靜態交通設施。在用地緊張和強調生態的今天,“硬化”與“綠化”的矛盾日益凸顯。
能否在保證一定綠地的前提下,同時使場地滿足停車的需要?基于景觀基礎設施的概念指導,將屬于綠色基礎設施的城市綠地,與屬于城市基礎設施的靜態交通設施相連接,提出結合靜態交通功能的城市綠地景觀設計探析。該設計探析將有效緩解城市發展問題,豐富城市綠地的功能和作用,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具有生態、經濟、社會等綜合效益。
景觀基礎設施的概念脫胎于20世界90年代出現的景觀都市主義思想。其主張將景觀介入城市規劃設計中,用景觀設計的手法來重建城市中的基礎設施。即將道路、橋梁、地下管網等灰色基礎設施與綠地、濕地、森林等綠色基礎設施結合,達到“硬化”與“綠化”平衡的基礎設施[1,2]。景觀基礎設施不僅強化了城市基礎設施的功能,同時賦予其景觀上的美感,更肯定了綠色基礎設施在緩解城市危機上的能力,具有可持續性意義。
城市綠地的概念隨時代發展有不同定義,國內外分別有不同解讀,也有廣義與狹義的分別。理論上,城市綠地是指在城市規劃用地范圍內,以植被為主要形態,具有改善和保持生態環境、提升城市景觀、休閑娛樂、科普文教、或具有衛生和防護等功能的區域[3]。城市綠地強調了城市范圍內具有景觀性的綠地空間,是綠色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城市的交通系統可分為動態交通系統和靜態交通系統兩部分,前者主要針對城市中車輛的行駛問題,后者主要針對車輛的停放問題。靜態交通包含公共交通車輛為乘客上下車的停放、貨運車輛為裝卸貨物的停放、小客車和自行車在交通出行中的停車、大型交通樞紐站換乘所產生的停車等概念。為解決停車問題而建造的各種形式的停車場、停車庫、停車樓,是靜態交通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基礎設施的一部分。
依據停車方式和服務對象的不同,停車場可有如下分類。

表1 停車場的分類
城市發展對基礎設施在數量和質量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從景觀和生態的角度來看,當前我國以停車場為代表的靜態交通設施還存在著諸多問題。
3.2.1 用地緊張
城市發展到今天,生態問題日益凸顯,土地資源日益緊張。為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城市的規劃設計逐漸從增量規劃向存量規劃和減量規劃轉型。但對于供不應求的停車位來說,其不得不增量規劃更多的停車場,以致不得不爭搶僅有的土地面積,使得本來就稀缺的綠地進一步減少。
3.2.2 空間利用不足
專用停車場的使用程度在時間維度上存在一定的周期性。例如,寫字樓等單位的停車場在白天使用率很高,下班后便處于空閑狀態;而居住區內的停車場在白天處于空閑狀態,下班后則處于高峰狀態。這類停車場只在一天的某一段時間里被使用,大部分時間被閑置,空間利用率低,造成資源浪費。
3.2.3 景觀性差
許多停車場只強調其在目的、功能上的單一需求,大多忽視了在景觀上的營造。僅有的綠化也只是簡單的樹陣種植模式,輔以綠籬做隔離,缺少植物景觀設計的創新性。近幾年,停車場的建設越來越往智能化方向發展,對于景觀上的考慮愈加減少。這些智能化的停車樓、停車庫雖體現了高新技術,卻因其生硬的建筑外殼、閉塞的空間環境,難以給人帶來舒適愉悅的使用體驗。特別是地下停車場的一些輔助設施,如車庫出入口雨棚、通風口、排煙井等,在景觀上處理不夠,難以和周圍的城市環境相互協調。
3.2.4 環境污染
停車場是集中安置汽車的場所,會積累各種污染,如汽車排出的尾氣和噪音、輪胎在地面的磨損殘留、汽油泄漏等。再者,由于停車場內存在大量鋪裝,使得地面溫度增高,散熱困難,進一步加劇城市中的熱島效應。其次,停車場內的鋪裝又會使雨水的滲透能力下降,加大地表徑流,雨水沖刷殘留在地面上的汽車污染,進一步帶來徑流污染[4,5]。
本文中的“靜態交通功能”指提供停車位的功能,“結合靜態交通功能的城市綠地景觀設計”指包含停車設施的城市綠地景觀設計。針對地上停車、地下停車和立體式停車這三類停車設施存在的問題,結合CJJ/T85-2017《城市綠地分類標準》、我國城市綠地現行標準和各類停車設施的設計規范,從總體設計、專項設計和后期運營管理的角度上,給出結合靜態交通功能的城市綠地景觀設計策略。
4.1.1 空間的集約化
針對用地緊張問題,需要將綠地空間和停車空間做集約化處理。可利用城市中廣泛存在的閑置破碎空間,如交通沿線、建筑周邊等,來設計綠地景觀。這些空間大多與城市道路有著緊密聯系。因此依據服務半徑和周邊交通狀況,在保持一定綠地率的前提下,于場地中布置數量適宜的停車位,不僅能滿足路邊臨時停車的需要,也能滿足行人穿行的需要。其次,還可利用綠地下的空間來建造停車場。
4.1.2 功能的多樣化
針對專用停車場在使用程度上存在的周期性問題,需要賦予場地多樣化的功能。對于結合周期性停車場的綠地,在保證其停車功能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可通過時限性來規劃場地不同時段的不同用途。在閑置時間,可將場地作為周邊市民休閑、健身、舉辦慶典、觀看露天電影的開放場所,營造兼具停車功能和活動功能的綠地空間。對于結合非周期性停車場的綠地,可利用功能分區的方式,在場地中劃分出停車區和休閑活動區,并合理規劃交通流線,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4.1.3 專項的景觀化、生態化
在場地的材料運用方面,應使用生態可持續性材料。如可再生、可循環利用的綠色建筑材料,以及具有滲透作用的透水磚、植草磚等鋪裝材料。場地在不影響停車功能的情況下,應盡量減少硬質鋪裝,增加綠地,以效緩解熱島效應。
在場地的雨水設計方面,應重點考慮地表徑流和徑流污染問題,結合場地內豎向情況,以“綠色雨水設施”為主“灰色雨水設施”為輔的設計模式,突出綠地自身的滲透力和凈化力,減少地表徑流,降低人工排水系統的負擔,還可提高場地的雨水調蓄能力。“綠色雨水設施”主要指植被淺溝、生物緩沖帶、雨水花園等;“灰色雨水措施”主要指排水溝、排水管道、集水井等。應依據場地自身的狀況配以不同的雨水處理措施。
在場地的種植設計方面,應于傳統的“圍合式”、“樹陣式”等種植模式的基礎上,增加自然式種植模式,注重植物的群落、色彩以及季象變化的搭配,增加景觀性,起到遮蔽建筑結構的作用。在植物選擇時應以鄉土物種和抗污染力強的物種為主。喬木要冠大蔭濃,滿足一定的枝下高度;草種要綠期長,耐碾壓。考慮到場地雨水設計的需要,植被淺溝、雨水花園等滲透設施內的植物要選擇耐濕耐淹的種類。種植設計除了要結合場地的豎向,也需注意停車場的安全需求,如植株不宜遮擋行駛視線等。
4.1.4 多學科多部門的合作化
結合靜態交通功能的城市綠地景觀涉及停車場設計、綠地景觀設計、生態設計等多方面,因此需要工程師、風景園林師、規劃師、建筑師的多方合作。通過多學科的合作,能擺脫傳統固定思維和僵化模式,充分發揮各學科的優勢,從而將設計發揮出最大效益。對于場地日后的運營管理,也需要相關部門之間的多方合作。公共開放的非營利性停車場綠地,可交由市園林局和交通局共同管理。有明確所屬權的營利性停車場綠地,可交由專業的停車公司來管理停車系統,停車收益的一部分可用來聘請綠化工,對場地內的綠地進行日常維護。
結合靜態交通功能的城市綠地景觀能為城市建設發展帶來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4.2.1 生態效益
結合靜態交通功能的城市綠地景觀在滿足停車需求的基礎上,保留了綠地空間,并利用綠地空間將原本突兀的停車設施融入城市景觀,降低了停車場存在的環境污染,起到了改善城市景觀和生態環境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生態效益。
4.2.2 經濟效益
結合靜態交通功能的城市綠地景觀合理利用城市中的閑置破碎空間,實現場地功能的多樣化,有效降低建設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減少資源浪費,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
4.2.3 社會效益
結合靜態交通功能的城市綠地景觀能有效緩解“綠化”與“硬化”之間的矛盾,降低人因灰色空間過多而造成的壓力,提高停車設施的使用體驗感,并營造提供市民活動和交流的公共活動場所,創造了一個舒適、和諧、健康、人性化的城市空間,具有一定的社會效益。
位于法國西南地區的Espaces Fenouillet商業中心是一家大型地區商業綜合體,聚集百余家商鋪,建筑面積達85000平方米。為了滿足商業區休憩娛樂和停車服務的需要,設計師依據周邊環境和交通狀況,將商業中心一側的場地布置為具有地上停車位的綠地空間。該空間被數條寬度不一的條帶狀綠地劃分,連接室內的商業中心和室外的公共道路。綠地的兩側畫有停車位,作為商業區的配套停車場。設計師在連接主要出口的綠地中布置了步道,步道兩側種植灌木及喬木。該設計手法不僅為場地提供了休閑娛樂的社交空間,也便于行人穿越的需要,同時起到停車區域劃分的作用,達到了人車分流的效果。場地內的鋪裝材料和植被的運用都體現了當地特色,成功地與周圍環境相融。該項目不僅打造了一個舒適的停車場地,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綠地空間,成為該區域富有特色的公共景觀。

圖1 法國Espaces Fenouillet商業中心停車場綠地景觀部分https://www.gooood.cn/parking-and-the-surroundingsof-galerie-espaces-fenouillet-by-filao-amenagement.htm

圖2 法國Espaces Fenouillet商業中心停車場綠地景觀https://www.gooood.cn/parking-and-the-surroundings-ofgalerie-espaces-fenouillet-by-filao-amenagement.htm
深圳萬科云城智能立體車庫綠地景觀位于深圳市留仙洞總部基地萬科云城,是產業綜合體內的附屬綠地。作為中國首個互聯網創新城,未來新科技產業的聚集地,該停車場綠地在設計上體現了智能、生態、可持續性的特色。場地內的立體車庫運用智能停車設備,實現平面移動和新型垂直升降的停車、取車方式,大大減少停車場建設用地的需要,為綠地留有足夠面積。該立體車庫的立面由玻璃幕墻圍成,頂部也設計成可上人的屋頂花園,與周圍綠地景觀融為一體。為提高安全,實現人車分流,場地內有明確的分區和交通流線。除此之外,場地上空架有連廊,連接立體車庫的頂層,通向周圍的寫字樓,可便于行人的快速通行。連廊下是公共綠地,設有座椅、噴泉等景觀小品,可作為開放的休閑社交空間,也可作為舉辦節日慶典等大型活動的公共場所。

圖3 深圳萬科云城智能立體車庫綠地景觀http://www.gstachina.org/pd.jsp?id=27#_jcp=2

圖4 深圳萬科云城智能立體車庫入口http://www.gstachina.org/pd.jsp?id=27#_jcp=2
社會發展到今天,生態環境的破壞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為平衡土地的開發與保護,實現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需要深入關注土地與人類活動的內在聯系,需要在完善城市綠地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重視城市綠地的功能拓展。當下,用以單純建造公園或其他開放綠地的大面積完整地塊已減少,城市綠地的規劃需要轉向新的發展模式;而面對綜合發展的需要,城市基礎設施已不能局限于模式化、機械化的設計,其需要轉型升級,提高效益。結合靜態交通功能的城市綠地景觀很好地給出了以上兩個問題的解決設想,其不僅展現了基礎設施景觀化的潛力,也拓寬了綠地的綜合功能。為應對未來城市中日益嚴峻的用地、生態、資金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拓寬城市綠地的功能,發掘城市綠地的潛力。建設具有社會功能和綜合效益的城市綠地,將是未來城市綠地發展的科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