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婧黁/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著重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和扶持力度,現代農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但與成熟的工商業主體相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還面臨著融資難度較大、用地供需矛盾突出等問題和制約。
數量增加、形式多樣。全區現有各類農民合作社1019家,較2017年同期增長13%;現有家庭農場659家,經營土地面積17.1萬畝,占全區農民承包耕地面積的40.4%。一方面不斷探索建立多種類型的農村新型合作組織,建立農地股份合作社86家、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8家、農機合作社120家、勞務合作社32家、秸稈綜合利用合作社11家,植保及苗木養護服務各1家,涵蓋農業生產多個領域。另一方面,積極引導以產品和產業為紐帶開展合作和聯合,縱向發展聯合社、橫向發展聯合會,目前全區已組建聯合社26家,區級合作社聯合會1家。
示范引領、效益提升。著力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運行體系,重點培育一批經營管理佳、帶動能力強、服務設施全的示范性經營主體。截至目前,創成國家級示范社11家、省級29家、市級79家,省級、市級和區級優秀(示范)家庭農場26家、61家和50家。金壇建昌紅香芋合作社發展社員211戶(其中少數民族43戶),紅香芋種植面積3000多畝,標準廠房1500多平方米,固定資產150多萬元,芋農畝均年收入從2000元提升突破了10000元,凈效益每畝可達6500元以上。
扶持有力、保障拓面。加強簡化登記、稅費優惠、金融信貸、用地用電等配套扶持政策;對按照合作社規范化創建要求,經依法設立、規范運作、驗收達標的新組建合作社實行以獎代補;對達規范化要求,根據其規模、銷售收入等給予相應資金扶持。積極鼓勵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社申報各級扶持項目,每年幫助合作社申報各級項目資金達400余萬元。同時,拓寬農業保險保障覆蓋面,逐步開設了雞、鴨、鵝、育肥豬、蔬菜大棚及棚內蔬菜(瓜果)、露天果品、茶葉、食用菌等,共8類15個保險險種, 2018年全區高效設施農業保費收入1449.13萬元。試行的水稻種植補充保額保險試點,目前已有316戶大戶自愿投保,承保面積達7.61萬畝。
融資難度較大。新型經營主體所必需的辦公與活動場所,土地流轉、基本設施建設、人才的引進和培訓、設備和技術的引進等都需要大量的流動資金。雖然銀行加大了對“三農”的信貸支持,但主要是10萬元以內的小額貸款,加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除了一些農業龍頭企業及其領辦的合作社外,大多實力較弱,可以提供作為抵押物的財產少、季節性強,融資難成為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進一步規范規模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用地供需矛盾突出。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規模的擴大,對曬場倉庫等輔助設施用地及牲畜圈舍等生產設施用地的需求相應提高,但由于受國家用地政策限制,農業用地審批難度較大,用地難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瓶頸。另一方面,對土地能夠規范穩定、集中成片流轉和機械化操作的需求相應提高,但一些遠離城區、城市化水平不高的鄉鎮,許多農民存在“兩怕”(怕失地、怕失業)、承包地存在“兩化”(分散化、細粹化),農戶情況千差萬別、眾口難調,成片流轉困難。
農業基礎設施滯后。很多家庭農場流轉的土地,田間基礎設施配套標準較低,跟不上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田間機耕道還是以前的泥路,寬度或橋涵承載力不夠,導致大型農機無法下地作業。有的地方田間的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不能夠旱澇保收,且滲水、漏水時有發生,既增加了農戶的灌溉成本,又浪費了水資源。家庭農場規模經營需要購置機構設備,建立專業化的倉儲、加工設施,改善農田基礎設施。而當前很多農場處于發展初期,無力投入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
專業青年人才缺乏。農村有文化的青壯年勞力大多已進城、進廠工作,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的基本以中老年人為主,學習能力相對較差,制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據統計,全區50歲以上的農場主約518名,占全體農場主的61.1%。調查的30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平均年齡在40~50周歲之間的16家,占比53%;50周歲以上的8家,占比26.7%;40周歲以下的6家,占比20%。全區農場主中初中文化以下的有552名,占總數65.1%。
農業保險保障力度不足。農業經營的規?;潭扰c其受自然災害、價格波動及產品質量風險威脅系數是呈正比的,經營主體一旦遭災,打擊是相當大的。目前金壇區政策性保險堅持?;?、保大災的原則,保障水平特別是保額相對偏低。如能繁母豬生產成本在3000元左右/頭,而最高保額只有1000元/頭;水稻補充險進入試點階段,還未全面施行,已不能滿足當前高設施、高投入、高效益農業發展需求。另外,保險品種限制多,現有參保品種主要集中在中央財政保費補貼所涵蓋的農產品品種,有些品種沒有相應的保險。如金壇青蝦、河蝦養殖多,但條款只有羅氏沼蝦、池塘淡水小龍蝦、南北白對蝦等,不能滿足水產養殖發展的保障需求。
強化扶持力度,用好政策紅利。運用政策導向和集聚作用,將財政、稅收、用電、用地和金融等扶持政策向規范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進一步抓好相應的用地、用電、用水和農產品運輸優惠政策的落實,鼓勵土地集中連片流轉,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規模化、集約化水平,真正實現降本增效。重點加大農業基礎設施項目向家庭農場的傾斜力度,各級財政在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等項目安排上,應優先面向家庭農場,使其盡快具備規模生產條件,做到田成方、路相通、溝相連、全面提升農田標準,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和規模效益。
創新金融服務,完善理賠制度。幫助有農業信貸需求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金融機構,鼓勵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技術、開發各類金融APP,通過探索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評價體系,建立虛擬農村金融網點,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效率,實現雙贏;鼓勵和引導農業擔保機構優先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貸款擔保,落實融資貸款貼息政策;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發展需要,推出農業經營主體綜合保險、農業經營主體貸款保證保險等新型險種;積極探索農產品成本價格保險、區域產量保險、氣象指數保險等試點;創新涉農保險融資模式,穩步推進農村小額信貸保險、農村小額借款人意外傷害保險,擴大銀政保合作面。
引進青年人才,推動人才振興。深化完善鄉建青年就業創業組織建設,依托農業園區、專業合作社、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企業等平臺,建設“青創農場”等青年農業創業孵化基地,最大化激活青年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的創造力和爆發力。鼓勵科研人員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龍頭企業任職兼職,完善知識產權入股、參與分紅等激勵機制,以此招引專業人才到農村發展。引導回鄉青年參加技術結對、服務幫困、創業傳幫帶等志愿活動,多與當地村民及同齡人溝通交流,幫助鄉建青年更好地融入鄉村,強化情感聯結,促使他們多花心思多動腦,真正把科學知識轉化為鄉村振興發展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