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鋼集團總醫院 吳潤華
張某今年43歲,因反復發作頭暈、憋氣、心悸、心前區不適及停跳現象而就診。自訴平時心率只有40~50次/分,上述癥狀發作時心率35~40次/分,伴有停跳5~8次/分。今年5月起發作頻繁,每次持續2~3小時。經檢查,醫院診斷為“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建議安植人工心臟起搏器。他因怕耽誤工作,選擇藥物治療,吃阿托品、異丙基腎上腺素、706代血漿等2個月,每星期仍發作1~2次,表現為頭暈、憋氣及停跳現象,心率每分鐘不足40次。最后在藥物治療無效的情況下,于8月安了起搏器,現癥狀緩解。
病態竇房結綜合征(SSS)亦稱為竇房結功能障礙,簡稱病竇,是由竇房結和(或)竇房結周圍組織的病變,導致竇房結起搏和(或)竇房傳導障礙,產生多種心律失常的綜合征。通俗地講,人的心臟的主要功能是像水泵一樣,以一定的頻率不斷地進行收縮和舒張,從而將血液泵向全身的重要血管和器官。心臟的這個工作頻率就是心率(即每分鐘心跳的次數),正常安靜的情況下,心率一般在60~100次/分。而竇房結位于心臟右心房的上部,是掌控心率的“司令部”,它發出“指令”以后,還要一級一級地下傳,經過心房、房室結,再到達心室。換言之,竇房結掌管著心臟的節律,即正常的“竇性心律”。如果竇房結及其鄰近組織出現病變導致功能減退,那么它就不能正常地產生“指令”,或者發出的“指令”在傳遞過程中出現障礙,就會引起一系列的問題,導致相應的癥狀。
據統計,50歲以上就診人群中,每5000人就有3例病竇;在65歲以上就診人群中,每600人即有1例。心肌病、冠心病、心肌炎及結締組織病、代謝或浸潤性疾病,都可引發病竇,也有部分病例病因不明。
病竇的臨床表現輕重不一,可呈間歇發作,多表現為因心率緩慢所致的腦、心、腎等臟器供血不足癥狀,尤其以腦血供不足多見。輕者可出現乏力、頭昏、眼花、失眠、記憶力差、反應遲鈍或易激動等,常易被誤診為神經官能癥,特別是老年人還易被誤診為腦卒中或衰老綜合征;嚴重者可引起短暫黑蒙、先兆暈厥、暈厥或阿-斯綜合征發作。
出現上述癥狀時,應先做動態心電圖檢查,以便及早診斷,及早治療。此外,阿托品試驗是鑒別病竇的最常用方法之一,該法操作簡便、安全,臨床仍在廣泛使用。
一旦確診為病竇,可采取以下方法治療——
病因治療:應盡可能地明確病因并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如急性心肌梗死累及竇房結動脈、冠狀動脈明顯狹窄者,可應用硝酸甘油等改善冠脈供血,或行冠脈支架手術;心肌炎可用能量合劑、大劑量維生素C靜脈滴注或靜注。
藥物治療:對于有癥狀的患者,可應用提高心率的藥物,如阿托品、異丙腎上腺素、環磷酸腺苷葡甲胺、氨茶堿等,以改善臨床癥狀和維持心臟供血功能。但要注意,異丙腎上腺素及阿托品,常可誘發快速心律失常,包括快速室性心律失常。
起搏治療:目前起搏治療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各指南推薦以下情況者可使用植入起搏器:病竇表現為有相關癥狀的心動過緩、竇性停搏或竇房阻滯;由于某些疾病必須使用特定藥物,而此藥物可能引起或加重竇性心動過緩并產生相關癥狀;因竇房結變時性不佳,運動時心率不能相應增快而引起癥狀。起搏器治療的主要目標是緩解癥狀和改善生活質量,尚未有證據表明搏器治療會影響病竇患者的生存率。
中醫治療:病竇歸屬于中醫學“遲脈證”或“寒厥”之范疇,多按心陽不振、氣血虧損等純虛之病機治療。具體方藥可以保元湯、右歸飲、麻黃附子細辛湯、真武湯、二仙湯為主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