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根據筆者長期在基層從事文化工作的經驗,結合嘉興市海鹽縣的地域特色,將從題材選取和完善、吸收外來元素、打造本土特色三個方面淺談群眾舞蹈的地域文化特征、繼承和發展。
關鍵詞:群眾舞蹈 發展 地域 非遺
一、引言
舞蹈是一種表演藝術,是一種以人的肢體動作為語言的藝術形式,有著其他藝術形式所無法代替的社會功能,在群眾文化中深受廣大老百姓的喜愛。舞蹈藝術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時代性特征,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文化藝術,并在長期的生活發展中形成獨特的舞蹈藝術風格。舞蹈源于生活,它的本質決定了它的群眾性,所以舞蹈創作的基礎是現實生活的真實體現,也有著其所處環境的地域特征。
二、結合當地特色,精心選取創作題材
地域舞蹈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對地域舞蹈文化載體的研究。隨著各地舞蹈演出的增多,在推廣地域舞蹈文化的過程中,要想樹立一個知名品牌,不僅要把握好舞蹈節目的內容,還要深入挖掘當地區域特色。許多舞蹈作品的創作之所以能獲得成果,很重要的一點在于其揭示了深刻的地域文化內涵。在如今文化大發展的背景下,地域文化的特色也越發凸顯,如何保護和弘揚地域文化成為文化館相關工作人員的重要研究課題。舞蹈工作者對于地域文化的認識更為重要,在保留地域文化藝術特點的同時,不斷創新進步,跟著現代審美潮流與時俱進,適應時代審美觀念的更新與變化。
筆者是海鹽文化館的舞蹈干部,現如今工作在秦山街道,從事基層文化工作也有6年多了。在6年多的時間里,筆者初步了解了海鹽縣各鄉鎮所處地域的文化脈絡。海鹽縣是崧澤文化發祥地之一,距今5000多年前,縣境就有先民從事農牧漁獵活動,因“海濱廣斥,鹽田相望”而得名。筆者所在的秦山,是杭州灣北岸一顆璀璨的明珠。秦駐天塹登山望海,千百年來一脈錢塘脈脈傳,聰慧勇敢的秦山人民與海浪的搏斗中在“海上長城”唱響了氣勢壯闊的“塘工號子”,在抗擊海盜騷擾時舞起“27式滾燈、老虎嗒蝴蝶”,成為秦山文化之源。海浪拍岸,最美塘堤文化展現了“國之光榮”,掀起了秦文化瑰麗的新詩篇,可謂是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千百年的文化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不少印記和傳說。
在鄉鎮工作的這幾年,筆者創作出了很多舞蹈作品,其中有成功也有失敗。在一次次實踐中,筆者慢慢探索地域舞蹈的特色和將這些特色融入舞蹈作品的方法。慶幸的是,在不斷努力的過程中,筆者對于地域舞蹈的創作也有了實質性的考量。
對于一個舞蹈的創編,選材是最重要的一步。筆者創編的男子滾燈舞蹈《燈兮情兮》,就是以海鹽非物質文化遺產《海鹽滾燈》為原型。滾燈源于海鹽,流行于江南,古時盛行于海鹽的元宵燈會。海鹽滾燈不僅可翻滾舞蹈,更是競技比武的手段,體現了海鹽先民在與海患長期抗爭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尚武精神。秦山街道是滾燈的發源地,有著傳統滾燈的詳細資料,包括9套27個動作和每組動作的詳細名稱等。這些詳細的資料為舞蹈作品提供了很好的題材。
筆者之前參加了很多滾燈活動,如長三角滾燈聯誼、余杭滾燈展、上海奉賢滾燈演出等,也看到了許多優秀的滾燈團隊如海鹽武警滾燈隊的氣勢宏偉,上海奉賢滾燈團隊的技巧優越,海鹽文化館女子滾燈有著江南水鄉的柔美,還有海鹽天寧寺少兒滾燈隊有著創新和童趣等等。在百花盛開的形勢下,筆者更喜歡男子滾燈,震撼人心的氣勢、力量與美的結合、英姿颯爽的整體動作,再結合舞臺藝術在觀眾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
三、緊抓當地文化內涵,致力打造特色精品
(一)緊抓地方特色,引發群眾共鳴
一個舞蹈作品的成功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只停留在敘事描情的階段是不夠的。筆者在創作舞蹈作品的實踐過程中,對地域舞蹈藝術創作也有了實質性的考量。剛剛下鄉鎮時,筆者創作的舞蹈都停留在初級階段,離所謂的“成功”還有很大的距離。但近兩年來,有許多富含地域文化特色的舞蹈開始活躍起來。譬如要體現浙江省地域特色的舞蹈創作就要抓住江南水鄉柔、美、靜的特色,能讓群眾感覺到親和力。而群眾舞蹈的創作要想獲得廣大人民的喜愛,就要通過挖掘與群眾息息相關的本土文化,拉近舞蹈與群眾的距離。就拿筆者創作的男子滾燈《燈兮情兮》來說,選材是大家都熟悉的海鹽滾燈,但是對于男子滾燈來說,剛勁勇猛、英姿颯爽成了他們的代名詞,所以筆者想如何創作可以既融入我們江南水鄉的特色,又不失男子氣魄。最后,筆者決定將太極融入男子滾燈之中。筆者沒有接觸過太極,更沒接觸過男子舞蹈,但慶幸的是在專業院校學習時有一門舞蹈基礎課程叫《中國古典舞身韻》,身韻是這一舞種的生存靈魂和魅力所在。中國古典舞身韻基本動律包括:提、沉、沖、靠、含、腆、移。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由這些基本動律變化的動作比如橫擰、雙晃手、風火輪、掰摳步、旁提等等很多細膩的動作,而身韻又與太極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排練中,筆者分出了一半的演員進行身韻培訓,又將直徑為90厘米的大滾燈改為30厘米的小滾燈。在兩者的完美融合之下,舞者可以如行云流水般舞動滾燈,不會因為滾燈的體型大而限制舞蹈動作的韻律。整個舞蹈的開場就是以江南特色的靜和美為主,男子手托滾燈在儒雅的動作中卻藏著幾分剛勁,由白至黑飄逸的長服,配合江南絲竹的背景音樂,在第一時間抓住群眾的心。隨著音樂旋律由輕柔慢慢轉變為激烈,大滾燈同時上場。柔和與剛強、安靜與熱鬧、儒雅與豪放,永遠象征著祥和、寧靜。就像筆者的舞蹈作品,其中蘊含著不同的對立點,在最后與開場相呼應,回歸江南的安靜與儒雅,有傳統的繼承又有創新的亮點,能夠更直觀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從而激發觀眾的共鳴,引起觀眾的興趣。
(二)大力培養本土舞蹈演員
幾年來,各地文化活動舉辦得如火如荼,各類培訓比賽項目也是多種多樣,給大家提供了學習的平臺。隨之而來的,鄉鎮要培養自己的文化隊伍,那就需要自己的本土演員,他們如何得到“養成”,成了我們基層文化工作者所面臨的一個大問題。如:下派員在鄉鎮堅持著每年的公益培訓任務,想從中尋找符合條件的本土人才,但是大部分舞蹈活動參與者都是奔著減肥或健身的目的而來,并不能長期堅持。筆者每次進行舞蹈創作,第一個問題就是演員哪里來,而這種問題在街道尤為明顯。
舞臺舞蹈的要求相對要高,在選取演員、培養演員上更需要花費大量功夫。所以要打造一個精品,除了上文提到的要在題材選取完善作品的同時,演員的選擇也十分重要。如何在“人”這個因素上有所收獲,唯一的突破口在于牢牢抓住每一位熱愛舞蹈的人,認真開設培訓課程,有一定的規章制度,強化他們的舞感,培養他們堅持練習舞蹈,給予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展示自我。比如可以從簡易的舞蹈開始教學。筆者發現,簡易的成品舞蹈會更易于被大眾喜歡和接受,容易普及和流傳,就像排舞、廣場舞。或者也可以創編一些簡易的與群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舞蹈,進而吸引更多的舞蹈愛好者,并給他們堅持下來的理由。
四、傳統文化舞蹈的繼承和發展路徑
(一)依托文化底蘊
說起浙江,就會讓人聯想到美麗的江南文化,而江南文化融合了“吳文化”和“越文化”,是一個更廣泛的區域范圍,所以研究江南不能忽略吳越。吳越文化是浙江文化的核心,研究浙江舞蹈必然要追溯到古代吳越地區的舞蹈,它們之間有著一脈相成的聯系。所謂“繼承”就是對過去所發生的事情進行追問,而“發展”也就是對過去歷史的選擇與重構。浙江省文化源遠流長、根基深厚,如何繼續發展和繼承也是我們每一個舞蹈工作者所要深思的問題。用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基礎,就像肥沃的土地才能長出參天的大樹。
(二)夯實音樂根基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俗話說:“二流的音樂設計不出一流的舞蹈”,舞蹈和音樂之間是密不可分的。各區域的音樂如民歌、越劇、滬劇、豫劇、曲藝種類多樣,風格各異,都非常有特色而且代表著這一區域的音樂特色。在舞蹈創作中,主要根據音樂的風格來決定舞蹈的動作走向,或者根據舞蹈的內容來融合音樂。二者的有機融合才能激發出無限的創作靈感,有地方特色存在于這個作品中,才能更讓當地老百姓喜歡,讓作品在舞臺上呈現更美的“形”和“聲”。
(三)利用非遺特色
幾年來,浙江一帶古文物不斷出現,就筆者所在鄉鎮的秦山街道來說,有秦山碉堡、新聯村高崗廊遺址、秦興吳家橋等等,還有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竹編、紅木雕刻、草編等手工藝。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這些靜態類或工藝類的“活化石”進行研究,讓這些無聲的歷史通過舞蹈去講述他們的故事,會給舞蹈長遠的發展提供一個好的途徑。
五、結語
舞蹈作品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特點和價值理念。當地域文化對舞蹈創作產生影響、滲透、融合的作用時,舞蹈作為一門藝術所要體現的時代意義、生命經歷、藝術語匯和審美價值等就會切實地反作用于地域文化。一個優秀的舞蹈編導應全面發展、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善于挖掘地域文化內涵,在繼承中不斷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屬于當代特色的地域舞蹈文化。
(作者簡介:吳慧,女,本科,嘉興市海鹽縣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責任編輯 徐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