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笛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將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其中新增了離婚冷靜期的規定,民政部據此對離婚程序進行了調整。
婚姻登記機關在受理當事人的離婚申請三十日內,任何一方不愿意離婚的,可以申請撤回離婚登記。第二個三十日內,雙方應共同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發給離婚證,未能共同到登記機關申請的,視為撤回離婚登記申請。
新規為不愿意離婚的一方提供了較靈活的空間,其既可以在第一個三十日內隨時申請撤回,也可以在第二個三十日內拒不到場;而想要離婚的一方則需在此過程中最長等待六十天,期間一旦對方改變主意,便無法離婚。因此有人質疑,有家暴情形的受害者,在這六十天內可能遭遇嚴重后果,冷靜期規定是否不利于保護受家暴當事人?
對此,12月4日,民政部社會事務司二級巡視員楊宗濤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離婚冷靜期制度的規定只適用于協議離婚。對于有家暴情形且雙方協議離婚不成的,當事人可向法院起訴,訴訟離婚不適用離婚冷靜期規定。
《民法典》在“婚姻”章節中規定的五種調解無效,應準予離婚的情形中包括“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但“應準予”和“必須準予”是有區別的,是否判離并不完全取決于是否存在家暴,還取決于法官的自由裁量。因此有家暴情形的離婚訴訟案,依然有被判不準離婚的可能。
例如有些離婚糾紛案中,法院以家暴具有隱蔽性、長期性、反復性、后果嚴重等特征為由,認為照片、報警記錄等材料不足以證明家庭暴力,而對上述特征的舉證在現實中很多難以實現。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判決不準離婚和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在六個月內又起訴的,不予受理。因此可以認為,訴訟離婚可能比協議離婚需要等待的時間更長。

圖/視覺中國
那么,有家暴情形的婚姻是否應該使用更快捷的協議離婚程序,而不是一刀切地把當事人推向可能更漫長的訴訟離婚呢?
目前關于離婚冷靜期的規定尚無例外條款,在冷靜期滿后的30天里,如果一方因生病、受傷或被限制人身自由等客觀原因無法到達現場,按照現有規定,就視同撤回離婚申請。這讓不想離婚的人,不僅自己有充分反悔的機會,還有了針對另一方的操作空間。
我國法律對于離婚一直都有調解的程序,但調解不具有強制性,冷靜期則是以國家的名義強制干預離婚進程。在冷靜期規定正式實施后,選擇不離婚的夫妻,是因為冷靜還是無奈呢?
當一個人輕松走入一個房間,想要出去的時候卻開鎖開得精疲力盡,那么真正冷靜下來的,或許是門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