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意見》提出了“三全育人”理念。高師鋼琴教育,作為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的必修內容,它不僅具有藝術屬性,也同時兼具社會屬性。高師鋼琴教育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貫穿“三全育人”理念,發揮藝術學科所具有的社會功能性,又該如何將思想道德建設工作貫穿于鋼琴教育教學全過程之中,構建起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教育教學模式,本文將就此展開論述。
【關鍵詞】“三全育人”理念;高師鋼琴教育;音樂教育;思想道德
【中圖分類號】J60-4;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21-0188-03
【本文著錄格式】趙元.如何在高師鋼琴教育中貫穿“三全育人”理念[J].北方音樂[J].北方音樂,2020,11(21): 188-190.
一、“三全育人”理念與高師鋼琴教育關系解析
(一)“三全育人”理念提出背景及內涵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意見》提出了“三全育人”理念。這一意見的出臺有利于堅持黨對高校的領導,有利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全育人”的內涵是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中心目標是要堅持做到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逐步形成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長效機制。
(二)“三全育人”理念與高師鋼琴教育關系
1.我國現階段高師鋼琴教育現狀概況
高師鋼琴教育是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的必修內容。隸屬于藝術教育體系,是音樂教育專業中一門不可或缺的學科。截止到2019年9月,全國高等院校中共有234所高等師范院校,無一例外地都開設了音樂專業。在此其中,音樂專業又無一例外地都開設了鋼琴教育學科。鋼琴教育專業在高師音樂教育中的地位無可替代。無論是對學生在校的學習成效,還是對學生就職后的工作成效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高師鋼琴教學方式與辦學主體的教師隊伍、教學環境密切相關,由于高師鋼琴專業教師數量所限,我國的高師院校對鋼琴專業學生采用的是“一對一”形式,對非鋼琴專業學生則采用“小組課”“集體課”形式。其教學內容則由授課教師依據學生的鋼琴演奏基礎來選定。
2.“三全育人”理念與高師鋼琴教育關系
“三全育人”理念與高師鋼琴教育存在必然聯系。
首先,“三全育人”理念對高師鋼琴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三全育人”理念是黨中央國務院近年來對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無論是自然學科教育領域,還是社會學科教育領域都緊密圍繞這一中心指導思想推進下一階段工作。高師鋼琴教育隸屬藝術體系,具有社會功能性。毋庸置疑,應遵循“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導思想來拓展課程內容,拓寬教育思路,推進該學科發展。
其次,依托高師鋼琴教育,宣推“三全育人”理念。“三全育人”理念不僅要依托純文字、圖片形式來進行宣推,也可以借助音樂、舞蹈等多樣化的藝術形式滲透到教育體系之中。高師鋼琴教育不僅教學形式靈活多樣,課程內容也十分豐富。從全國高師音樂教育的整體布局來看,高師鋼琴教育儼然已成為我國的高等師范教育體系中的毛細血管,廣泛遍布師范類音樂教育的全體系之中,因此,“三全育人”理念以高師鋼琴教育學科為依托來進行宣推工作,必將收獲顯著成效。
二、如何在高師鋼琴教育中貫穿“三全育人”理念
(一)貫穿理念,重在認知
長期以來,高師鋼琴教育教師對學科的認知都停留在對本學科專業的層面上。有相當數量的專業教師都蝸居在“象牙塔”內,將高師鋼琴教育所具有的藝術屬性不斷強化,成為“為藝術而藝術”的學科,忽略了該學科所具有的社會屬性,弱化了肩負的“思想教育”的社會性功能,使“通過音樂教育人”的目標成為坐而論道的空想。因此,要更堅定地做到“藝術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讓普通人也能輕松地參與到對高雅藝術的欣賞中去,不去做高高在上的廟堂音樂,而是要植根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生活中,創作和演奏那些能夠謳歌平凡世界里的美好事物,以及打動人心的作品。
由此可見,貫穿“三全育人”理念需要加強高師鋼琴教師對“三全育人”理念的認知度。高師鋼琴教師先及時提升個人的政治素養、理論素養、人格素養,要在設計課程內容、作品鑒賞環節融入對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內容,要從藝術文化教育的角度,從音樂教育的角度,以及鋼琴教育的角度出發,向學生詮釋正確的價值觀,傳遞正能量,將“三全育人”理念落到實處,實現幫助學生樹立清正的價值觀的根本目的,使得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身的局限性,擁有更開闊的視野和格局,教師要能夠抓住機會,帶領學生深入一線基層,親身感受生活中的真實與美好,把課堂上的一些艱深晦澀的專業理論轉化為活生生的例子,用情感來帶動音樂的審美能力的提高。
(二)貫穿理念,優化課程
高師鋼琴教育課程設計對于鋼琴教育成效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要發揮“三全育人”理念對高師鋼琴教育的引領作用,還需要整合資源,優化該學科課程內容,依托課程內容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高師鋼琴教育課程內容的優化工作要由宏觀層面轉移到微觀層面,要由表及里,由外及內拓展范圍,要將“三全育人”理念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
要達到以上標準,高師鋼琴教育課程應當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校制宜,對高師鋼琴教育課程實施分類教學,分層管理。教學主體可以將高師鋼琴教育課程分為:側重于藝術理論的“綜合性課程”和側重表演實踐的“基礎性課程”兩類。一方面,加強“綜合性課程”的社會科學內容,很多高師學生長期以來只注重鋼琴技能的提高,對與之相關的鋼琴和西方藝術史只是匆匆掠過,這是尤為不可取的,“三全教育”的理念就是要讓我們高校教師將相關的進2500年的西方藝術史的脈絡進行梳理,以這樣一個時間軸來展開相關的教學,由點到線,再覆蓋到面的方式,是學生真正能夠體會音樂作品的深刻內涵,由此演奏的作品也更能打動人;另一方面加強“基礎性課程”的人文科學內容,要讓學生產生“時時受教、處處受教、事事受教”的體驗。例如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貝多芬奏鳴曲《暴風雨》,貝多芬對前來詢問為何題寫這樣一個標題的來訪者說道:“去看看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吧!”,還有德彪西的音樂小品《月光》,就是作曲家欣賞了著名畫家莫奈的繪畫作品《日出印象》后,有感而創作的。由此可見,歷史上的很多音樂作品都是與同時代的文學繪畫巨著一起互相影響,穿越歷史的隧道,一直光輝燦爛地流傳著。
(三)貫穿理念,借力考核
教育教學考核體系是對教育教學質量的評估審核,對教學工作具有監督指導作用。
長期以來,高師鋼琴教育的考核制度都停留在對學生鋼琴演奏能力、作品表現力等表層上的考核,停留在對專業課教師詮釋闡析本學科知識技術等淺層上的考核,而忽略了考核鋼琴教育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所產生的內化作用,忽略了鋼琴教育教師在教學過程是否將正確的價值觀貫徹到教學過程之中,是否引領了學生向更高層次的品性發展。顯然,現階段高師鋼琴教育沿用的考核體系是亟待完善和改進的。
為貫穿“三全育人”理念,筆者認為可采用如下途徑來完善高師鋼琴教育現有的考核體系。
一看整體,即對教師所教授班級學生的整體專業素養、學生道德品質進行全面評估,不能因為其中學生鋼琴表演能力強而忽略了對學生品性的要求,或對某位學生進行重點培養,而忽略了對其他學生的教育。學生長期受到“專業強則人強”“專業優則人優”的思想影響,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對自身道德學習的標準,更是疏忽了作為一名“未來音樂教師”所應當肩負的“既是音樂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生靈魂引路人”的責任。現在國家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全國各大高校都在引進硬件和軟件設施,作為高校教師更要讓學生抓住機會,在良好的試聽環境里汲取國內外的最新最好的音樂資源,在提高自身素質和專業技能的基礎上,多多參加類似“高雅藝術進校園”等等一系列的活動,多和同齡人交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也要服務社會,深入基層的中小學和社區、醫療單位,把自己的一技之長貢獻出來,照亮自己人生的道路。
考核評估應全面評估教師的教育教學成效,要淡化“只抓精英”的教育思想,也要摒棄“只抓專業基礎,不抓思想建設”的教育方式。
二審自身,即教師教育從教師自身做起。首先要做到嚴于律己,課前認真備課,積極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多做示范,在遇到新冠疫情等特殊情況的時候,堅持線上線下教學質量保持一致,特別是在網絡教學中,要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積極傳遞正能量,多為學生答疑解惑,也可以運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創作抗疫歌曲,輔導學生演奏時,適當發一些相關教學資料,以彌補學生因為疫情無法到校面授課程,信號傳輸能力有限造成的音質降低,從而使得學生的回課作業聲音有變化等等實際問題。還要明白高雅藝術不是少數特權階級才能享受到藝術,而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享有的權利,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里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師鋼琴教育的受教者都是未來教師的新生力量,隨著近幾年國家加大對邊遠偏僻地區的教育人才儲備,一批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邊遠地區學生也有了機會進入高師院校,可以學習深造,考慮到這些學生未來學成后大部分都會返回家鄉,報效祖國,作為高校教師就更應當傾力支持和幫助他們。雖然每個學生的生理條件不同,手指的長短也是因人而異,甚至還會出現個別不識譜的“白丁”,但是邊遠地區學生的學習熱情卻是其他學生無法比擬的,因此,作為高校鋼琴教師,要積極利用這些成年學生的成熟思維,讓它指揮身體做好協調性的工作,從而更好地開展專業教學工作……對他們進行教學除了在專業上多多輔導之外,對學生面臨的生活和其他學習困惑也要予以關心,及時疏導他們的困難和情緒。要深刻理解現在全國音樂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狀,大力提升這些特殊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各科素質的培養,以便師生一起為滿足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美好生活而努力。高師鋼琴教師是“未來音樂教師的領跑者”,他們更要以身作則,不斷對自身道德素質、專業修養進行自我反省,不斷提高自審標準,做到“以德治生,以才服眾”。因此,教育考核體系也應當對教師自身素養及時進行評審,要摒棄以學生比賽名次、期刊論文數量來評價教師個人能力的舊標準,逐步構建起符合“三全育人”理念要求的新標準。作為個人,高校教師更應當利用現在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利用業余時間拜訪名校,鉆研專業,努力提高業務水平。要時刻不忘自身的職責,同一首作品的教學,往往因為學生水平的參差不齊而效果各異。有的學生會因為自身水平有限,因而出現錯誤的理解或者錯誤的節拍,有的學生則是沒有掌握住對樂曲的詮釋,從而造成雖然樂曲彈出來了,但是情感的表達和藝術的升華還有欠缺,這些都是跟學生和指導教師的音樂素養密不可分的,俗語中有一句是“給人一瓢水,自己得有一桶水”的說法,特別貼切的表達了高校鋼琴教師學習專業技能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迫切性,要成為學生指路明燈和引路人,除了自己要時刻鞭策上進,做好教學心得體會的歸納總結,不斷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外,還需要認真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加強思維創新,鋼琴教學不僅僅是照搬西方的教學體系,中國民族音樂中本身就有很多如《百鳥朝鳳》《二泉印月》等民族器樂改編而成的鋼琴曲,這些曲子既將中國民族音樂發揚光大,也讓中西結合的鋼琴教學模式得到創新,這也使得中國的鋼琴教師的視野變得更廣闊,更深遠,也更加具體。
綜上所述,高師鋼琴教育是一門學科,它所培養的是未來的音樂教師,是幼兒園及大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儲備力量。就職后的高師畢業生將廣泛分布在城鄉各學校中。就此而言,從現階段開始貫穿“三全育人”理念,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未來幾代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脫離了社會屬性發展的高師鋼琴教育是不完整的學科,學科發展思路和發展途徑也將受到制約。要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就必須全面推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構建更適合社會發展和人民需要的高師藝術教育體系,高師鋼琴教育應在肩負音樂教育使命的同時,重視對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對社會責任的認知站位,將“三全育人”理念有效滲透到本學科教學過程之中,學以致用,立德樹人,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逐步構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教育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何桂美.構建多維向立體化高校德育模式的探究[J].理論月刊,2010(7).
[2]劉勝男.新時期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改革與開放,2014(12).
[3]初冬青,孟揚,張明月.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路徑及工作機制[J].中國成人教育,2018(6).
作者簡介:趙元(1979—),女,安徽安慶,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鋼琴演奏及音樂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