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剪紙作為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一種,在民俗活動中占有重要位置,歷史悠久且風格獨特。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在學校藝術教育中融合非遺傳承,將民間剪紙藝術進入課堂教學,不僅豐富了藝術教育課堂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讓民間剪紙藝術得到繼承和發揚,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懷、陶冶了藝術情操。
關鍵詞:剪紙藝術,民俗,民間非遺,縣級非遺保護,藝術教育
一、民間剪紙與民俗
中國民間剪紙自誕生起,沒有離開鄉風民俗的影響。農村百姓創造的民間剪紙藝術,是對紙的又一種藝術拓展。剪紙的出現,大大地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使其增添了喜慶的氣氛。農民為了適應某些純樸善良的目的而創作,流傳下來許多古老的剪紙紋樣。民間剪紙經歷了千百年的歷史,在勞動人民中世代傳承,不斷完善并自成體系,隨著農業生產方式的不斷改變,新舊風俗習慣的形成和消亡,民間剪紙的內容也在不斷變化。
在日常生活中,勞動人民對自身和自然的認識,與科學發展是同步的,在科學還尚未揭示出自然現象的謎底時,宗教的烙印以不可逆轉之勢注入人們的意識中。人們在對一些自然現象無法理解的同時,又無法抗拒,從而轉化為恐懼,于是創造了神來“保護”自己,實現心理安全和滿足。對自然、祖先、生命等的崇拜,通過想象藝術地表現出來。例如流傳在陜西、內蒙古西部的“抓髻娃娃”“掃天婆”等,便是人們祈愿觀念的體現。
農村百姓創造民間藝術的內質,一是功利實用性,一是祈愿心理。它們在民間剪紙發展史上發揮了明顯的作用。二十世紀,中央美院教授靳之林就對“抓髻娃娃”進行了實地考察,揭示出這一民俗現象的內涵,并出版了《中華民族的保護神——抓髻娃娃》一書。由此,遍布黃土高原和受之影響的剪紙娃娃,一娃百形,傳衍了很久,祈雨去病,隨處可貼。這正是上古先祖久逝的面影的現代表達。
民間剪紙之所以能夠圍繞風俗習慣而存在,與中國農村穩定的社會結構有著密切的關系。民間剪紙是符合民間習俗的必不可少的一種藝術形式,其存在必然依附于民間特定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環境中——誰家辦喜事,貼得紅紅火火;年節到來時,人們希望來年生財,貼上“掛箋”(意為掛錢發財);久旱不雨,貼上“獨女搗棒槌”;久雨不晴,貼上“掃天婆”……也就是說,民俗這片沃上,孕育了民間剪紙。沒有百姓的習俗,也就沒有了民間剪紙的生存土壤。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方民間剪紙存在顯著的差異,地域特色明顯。北方剪紙簡單樸素,南方剪紙華麗細膩。同時,民間藝人深受傳統文化、生活經歷的影響,剪紙作品多為質樸的風格,樣式也相對簡單;而文人墨客的剪紙作品則普遍表現出風雅、細膩的風格。此外,剪紙藝術家的性別也會對剪紙作品的風格產生影響,女性匠人手下的剪紙作品具有細膩、秀氣的風格,而男性匠人手下的剪紙作品則表現出豪放、粗獷的風格(劉強,2018)[1]。
由于受到諸多的限制,也催生了獨特的藝術語言。民間剪紙在具有一定的民俗作用外,還彰顯了自身的審美價值和生存價值,在沒有背離民俗的內容的基礎上,又充分駕馭了民俗形式。因而,其價值也超越了民俗的生活存在而延續至今,顯示了其旺盛的藝術生命力。
除了民俗,其他藝術形式對剪紙也有較大影響。比如,粗獷高亢的信天游、豪邁的秧歌獅子舞、風趣優美的旱船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剪紙藝術的形態。
民間剪紙藝術發展至今,不僅在農村盛行,而且在城市中被普遍運用,甚至被專業美術者所發掘,創造出許多優秀作品,登上了大雅之堂。這種土里土氣的鄉土藝術,還具有濃郁的中國元素,得到外國友人的喜愛。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農村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過去那些陳舊風俗,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影響下,通過移風易俗,形成了一些健康向上的風俗。加之現代農民掌握一定文化知識,剪紙也隨著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除了剪傳統花樣外,還創作了新內容的剪紙,反映社會主義農村的新生活,新風俗。
二、剪紙藝術創作的現代表現方法
中國剪紙做為真正的藝術被美術界所公認,是近些年的事情。大批的剪紙創作隊伍,也是近年才涌現的。中國民間剪紙作為藝術,還堂堂正正地走進了美術學院的課堂。其藝術形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現代元素顯現出來。
中國剪紙藝術創作,歸結起來有兩條路徑:一條是民間的剪紙,另一條則是專業化的剪紙藝術。專業美術者創作的剪紙作品,大多是“舊形式”與“新內容”的結合,所謂“舊瓶裝新酒”。中國剪紙的現代創作可以從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和西方現代美術中汲收營養,巧妙合璧,探索出中國剪紙藝術的新路徑。
現代剪紙作品還可以將傳統剪紙與現代審美結合起來進行創作。民間剪紙的創作者主要是農民,他們以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對生活的理解來進行創作,不是嘩眾取寵,而是為了自己實用。內容多是團花、十二屬相、戲劇人物等,是為了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樸實的造型,稚拙的趣味和近乎抽象的、稚拙的形象,令人欣喜和賞心悅目。如今,當代藝術家以綜觀全局的廣闊視野,把地區文化融入創作,在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求創作靈感,使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相互融合,創造出了獨特的藝術風貌。剪紙不僅是民間民俗藝術,而且是多元化的藝術。在現代設計中,創作者應找到適合自己的設計主題,運用富有象征寓意的剪紙紋樣,并對其加以創新,以此表達自己的某種思想情感,使剪紙藝術既具有傳統藝術的意蘊,又表現出現代藝術設計的特征。
現代社會的發展,迸發出越來越多的新理念、新思想。剪紙作為當今藝術的一種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民間剪紙不僅是一項民間藝術,而且融入了現代藝術設計,開始由平面逐漸走向立體。創作者要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創新民間剪紙藝術的形式,這些創新是在汲取傳統文化元素精華基礎上的升華。(丁以涵,2019)[2]。
豐富多采的民間美術,由于受到封建的雅俗觀念和人們對民間藝術的無知,加上種種偏見,只能在民間世代傳承。民間剪紙藝術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對自然獨特發現和審美表達的積淀,是中華民族在征服自然中形成的獨特民族心理和性格的藝術呈現,這使得民間剪紙在“不講理”的基礎上,形成天真、稚拙的形象特點和獨特的形式感及裝飾性。剪紙藝術家們憑直覺、印象的純樸情感進行創作,通過摹擬自然去表現主觀精神,這便是作品的“魂”。
“五四”運動以來,西方的美術對中國美術的沖擊很大。大批中國藝術家游學于歐洲,由此使中國的藝術煥然一新,寫實、印象、表現、抽象在中國大地上蓬勃發展。借鑒西方藝術結合中國民間美術的藝術家比比皆是,林風眠運用西方色彩、中國民瓷畫運筆,變為中國的“印象主義”;趙無極借鑒抽象主義結合中國畫墨色變化創造了中國式的“抽象主義”。中國剪紙技法的剪、撕、拼、燒、染、刻等,看起來似乎很單調,但如果巧妙地將它們組合,并滲入新鮮的血液,借鑒中西方的藝術精萃,探索出一條全新的藝術創作之路。
徐悲鴻先生曾說:“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增之,西方繪畫之可采人者融之。”這正是剪紙藝術創作者應遵循的原則。筆者嘗試將剪紙與大自然相結合進行剪紙創作,取得了初步進展。圖1將剪紙“抓髻娃娃”與天然干裂的大地與黃昏時的自然光線相融合,產生獨特的藝術魅力(圖1)。
筆者還嘗試采用卡紙完成剪紙后,在黑暗的環境下打上燈光,剪紙的紋路就會印在地面上,產生剪紙與周邊環境相融合的立體效果(圖2)。
三、中國剪紙的傳承與保護
進入新時代,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后,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高度重視,民間剪紙迎來了非常好的繁榮發展期。新一代剪紙愛好者加入進來,為剪紙藝術創作注入新鮮的血液。剪紙的藝術形式有了很大改觀,加入了許多現代元素,而且表現形式上也更加多樣化,折紙、紙塑、紙雕、衍紙等形式涌現,豐富了剪紙的內容,新時尚元素開啟了剪紙創新藝術的多元化表達。一些宏大歷史主題題材也可以通過剪紙藝術體現出來。
但是,由于工業化進程,剪紙藝術形式、圖樣,行成模式,把傳統剪紙紋樣,形成工藝化、程式化,使得一些剪紙的紋樣,商品味道濃,一定程度上影響剪紙的正常發展。這需要權威機構、專家學者,特別是文化部門加以引導,正本清源,使剪紙這門藝術奇葩不僅更艷麗、更純正,還要風格多元地綻放在祖國大地上。
四、縣級文化館的非遺保護與傳承——非遺傳承入校園
2007年以來,國家制定相關政策由當地文化部門負責開展社會普查和非遺項目傳承申報工作,全國基本上由文化部門主導主抓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由于非遺工作開展時間短,2007年開始,用三年時間普查,并同時開展項目名錄申報工作,第一批全國和自治區項目名錄,公布時間為2008年,所以,從項目公布到傳承保護,工作時間起步較晚。從2016年開始,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每人每年補助費用5000元,用于帶徒傳承補助,由于經費少,傳承帶徒只限于社會愛好者為主要對象。
非遺傳承教學進入學校還有很大難度。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文化館在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性工作。比如,2017年舉辦剪紙培訓班,邀請中小學生30多人,進行了為期半天的觀摩性培訓,收到很好效果。2019年,文化館選派市級剪紙代表性傳承人韓春霞,為北馬路小學30多名學生進行剪紙教學,取得很好的效果(圖3)。
在學校中小學學生的藝術教學中,也都自然而然地不同程度地穿插非遺傳承教學,傳授非遺知識和技能,如剪紙、馬勺繪畫、折紙藝術、兒歌民間舞蹈等等,都把非遺項目融入到教學中來,與學校藝術教育的啟蒙階段、青少年認知階段和技能能力提高階段有機結合,把非遺傳承教學巧妙地加以發揮,產生良好的效果。如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北馬路小學學生的石頭畫;奮斗小學的葫蘆畫、扎染;陜壩小學的衍紙;西城小學的剪紙等,都是非遺項目,在這些學校通過師生的廣泛參與和利用,形成了本學校的特色藝術,作品也在校內展示,并參加上級的各類藝術比賽,在廣大師生中,也被廣泛接受和認知,對非遺傳承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文化部門,也經過十幾年的廣泛有力宣傳,使的全社會和廣大中小學生,由不知道什么是“非遺”到現在人人皆知,非遺保護傳承得到全社會認知。
在旗縣中小學藝術教育中融入民間非遺傳承取得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城鄉差距大、師資不足、器材教具缺乏和文化課擠占非遺課時等問題,制約了非遺傳承在藝術教育中作用的發揮。非遺傳承人進入學校課堂,是成為非遺傳承教育的瓶頸。由于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不是教師,沒有教師資格證書,他們由文化部門主管,與學校教學是二個不同的序列,他們進入學校正式課堂難以實現,只能由文化館安排短期培訓來完成非遺傳承任務。
為了有效克服藝術教育融入非遺傳承的短板,改變非遺傳承教學在中小學生的窘困局面,國家和自治區也認識到非遺傳承在中小學生中的重要性,正在研究出臺相應措施加以改進,以補充非遺傳承的短板。旗縣應加強文化與教育部門間聯系,形成合力,在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非遺項目,不局限本地區的非遺項目,可以拓展到中原地區或整個中華民族的各類非遺項目,尤其是列入聯合國的世界級非遺項目和國家級非遺項目,選取適合的項目引進回來,進入課堂,使學生從小知曉并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傳統的手工藝術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在藝術教育中融合民間剪紙藝術,能夠讓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剪紙藝術,從而使得中華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有責任培養學生愛國熱情和傳承非遺文化的責任感。例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相關內容給學生講述剪紙知識,或者請民間的剪紙藝術大師為學生進行講解和剪紙演示,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給學生呈現多種多樣的剪紙造型,讓學生體會到剪紙藝術中所傳達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內涵。同時還可以激發他們傳承剪紙藝術的欲望。學生思想覺悟得到提高后,還可以使他們的藝術作品具有更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王沛榮, 2018)[3]。
在旗縣學校的的藝術教育中,應遵循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強調藝術教育與立德樹人相結合,融入更多非遺項目,豐富學生藝術視野,跟上新時代日益增長的步伐,不斷提高學生對非遺文化的了解,在持續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使得旗縣中小學藝術教育健康有序地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國家的重要文化財富,和人們的生活也息息相關。每個人都需要具有非遺保護意識,配合相關部門,做好非遺保護工作,使我國的非物質文化能夠實現代代傳承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強.中國民間剪紙藝術魅力與美育價值探析[J].文物鑒定與鑒堂,2018:164-165.
[2]丁以涵.中國民剪紙與現代藝術設計融合的可能性芻議[J].美術教育研究,2019:74-75.
[3]王沛榮.學校藝術教育中融合民間剪紙藝術的實踐研究[J].學周刊,2018:146-147.
(作者簡介:張志如,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