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芳

【摘 要】 文章利用《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作業分級》(GBZ/T 229)標準,對勞動者工作場地的職業危害程度進行評價,確定出勞動場地不同工作崗位的職業危害級別,明確工作場地危害人體健康的有害因素的分布狀況,為用人單位指出職業病防治工作的重點。
【關鍵詞】 職業病危害作業分級;職業病危害因素;職業病危害嚴重度
目前,我們國家的職業病危害防治工作仍然存在不足,每年國家統計的新的職業病人數近3萬例,其中煤炭行業最為突出。為了搞好職業病防治,國家要求對生產場所存在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企業進行職業病危害評價。多年的評價工作對職業病防治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人們的勞動條件也得到了一定改善。
目前我國已頒布的最新的職業病危害作業分級標準為《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作業分級》(GBZ/T 229)標準,是對職業危害因素進行風險評價非常適用的科學方法。
《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現狀評價技術導則》(AQ/T4270-2015)中的評價目的,其中一條要求要對生產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進行評價,顯然職業病危害作業分級評價方法最適合,而分級標準就是該方法的評價依據。
煤礦企業存在的主要的對人體健康有害的因素有:煤粉塵、噪聲、手傳振動、毒物、高溫等。在這些因素中,煤塵影響面廣、影響時間長,造成危害大。因此,下面就粉塵因素,利用職業病危害作業分級標準對其危害性大小、職業病危害暴露及接觸水平重點進行分析。
一、礦井概況
(一)礦井概況
該礦井產量為90萬噸/年,開采15號煤層。在15號煤層一采區布置一個長度為180m的1111綜采工作面,頂板管理方式為全部垮落法。在二采區布置兩個綜合機械化掘進頭,一個是1206回風順槽掘進頭,一個是1206運輸順槽掘進頭,采用EBZ-160TY型掘進機掘進。井下煤炭運輸均采用皮帶。
(二)現場防塵情況
1.井下安裝有防塵灑水管路
地面建兩座(每座V=300m3)消防灑水水池,水管沿副斜井進入井下,沿井下巷道分枝布置,一直進入到采面、掘面。在管路上每隔100m、50m,設置一個支管或閥門。
2.噴霧裝置
采掘工作面、井下輸煤皮帶轉載地點、裝煤機等都設噴霧灑水裝置;破碎機安裝噴霧裝置。采煤機有內噴霧和外噴霧系統,截煤時噴霧降塵。掘進機有內噴霧和外噴霧系統。
3.風流凈化水幕
在主要回風大巷、采煤工作面回風巷、采區回風巷、掘進巷道安裝風流凈化水幕。
4.煤層預注水
采用動壓注水系統,采煤工作面回采前,提前在煤層內沿著煤層傾角打長鉆孔把水壓入煤層。但實際工作時用靜壓進行注水。
5.除塵器
掘進頭配備濕式除塵風機、破碎機安裝有防塵罩、錨噴使用錨噴除塵器。
6.消除落塵設施
對巷道的落塵定期清掃、沖洗。主要大巷定期刷漿。
二、某礦井的井下粉塵濃度現場檢測結果
(一)井下粉塵游離二氧化硅檢測結果
經檢測,該礦井綜采工作面轉載點游離二氧化硅濃度為4.40%,采區回風巷工作面游離二氧化硅濃度為4.16%,煤倉下口為3.72%。
(二)煤礦井下粉塵檢測結果
井下各工作地點粉塵濃度檢測結果見工作場所粉塵分級情況表(表1)。
三、粉塵危害程度分析評價
(一)分級指標
1.分級依據
根據《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作業分級第1部分:生產性粉塵》(GBZ/T229.1-2010)規定,確定粉塵分級標準采用定性和定量指標作為分級依據,共有3項權重數作為分級依據:一項為勞動者的體力勞動強度、第二項為空氣中粉塵的職業接觸比值、第三項為粉塵中游離SiO2含量。
2.分級指數
A.粉塵中游離SiO2含量(M)的分級和權重數(WM)
當M<10%,則WM取1;當10%≤M≤50%,則WM取2;當50%
B.粉塵的職業接觸比值(B)分級和權重數(WB)
當B<1,WB取值0;當1≤B≤2,WB取1;當B>2,WB取3。
C.體力勞動強度分級和權重數(WL)
體力勞動強度為Ⅰ(輕),WL取值為1;體力勞動強度為Ⅱ(中),WL取值為1.5;勞動強度為Ⅲ(重),WL取值為2;勞動強度為Ⅳ(極重),WL取值為2.5。
D.分級指數和分級級別
分級指數G=WM×WB×WL
分級級別為:
當G=0時,作業級別為0級(相對無害作業)
當0 當6 當G>16時,作業級別為Ⅲ級(高度危害作業) (二)危害級別評價 根據檢測結果,煤礦井下粉塵中游離SiO2含量小于10%,其權重數WM為1。 井下采掘工作面工人的勞動強度一部分為Ⅱ級(中度),也有的為Ⅲ級(重度),其權重數WL取2.0。轉載點、井下其他場所勞動強度為Ⅰ(輕),權重數WL取1.0。 煤礦井下工作場所煤塵(呼塵)的限值為2.5mg/m3,其接觸比值B及其粉塵職業接觸比值的權重數WB見下表1。計算的分級指數也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該礦采煤工作面、掘進工作面的煤粉塵的危害程度為Ⅱ級,為中度危害作業;轉載點煤粉塵的危害程度為Ⅰ級,為輕度危害作業;井底車場、中央配電所煤粉塵的危害程度為0級,為相對無害作業。
(三)粉塵超標原因分析
井下作業場所煤粉塵超標地點大多數集中在采面、掘面。經現場調查發現,采煤機在切割時、掘進機在掘進時,內噴霧、外噴霧都會開啟,且噴霧壓力符合相關規程、標準的要求,采掘空間逸散煤塵部分得到了一定的抑制。由于工藝的限制,仍有一部分煤粉塵在飛揚。因此井下采煤工作面作業回風側15米處、采煤面液壓支架工移架作業點、掘進工作面的掘進機司機操作位、掘進工作面掘進機組后5米處、回風側等煤粉塵的濃度較高,而皮帶和轉載機均布置于產塵點的上風側,加之轉載點的噴霧效果較好,其操作司機位置的煤粉塵的濃度相對較低。另外本礦采煤機司機采用電動遙控操作采煤機,所以采煤機司機接觸的濃度相對不是很高。
采煤場所的煤粉塵超標原因主要是:盡管該礦實施了煤層注水,但是注水時采用靜壓注水,對煤層的潤濕效果較差,注水效果不太理想。建議采用動壓對煤層進行注水,改善注水效果。
四、結論
根據生產性粉塵分級標準中的管理原則:該煤礦企業采煤工作面、掘進工作面的煤粉塵作業危害程度為Ⅱ級,為中度危害作業,企業應把采、掘面作為防塵重點,對采煤工作面進行動壓注水,采用高壓噴霧等措施,降低作業場所粉塵濃度。
轉載點煤粉塵的危害程度為Ⅰ級,為輕度危害作業,企業應加強管理,保證各轉載點噴頭的數量,并能正常噴灑。
井底車場、中央配電所煤粉塵的危害程度為0級,為相對無害作業,煤粉塵防護措施可以繼續保持。
作業分級標準體現了接觸者實際接觸危害的程度,還為企業職業病防治的日常管理提了供科學依據,也為政府監管部門對企業職業衛生實施監督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現狀評價技術導則AQ/T4270-2015[OL].[2020-07-08].http://www.zywsw.com/zwpj/6200.html.
[2]李英.職業危害因素分級標準在職業安全衛生評價中的應用[J].勞動保護,2005(8):78-80.
[3]楊萬宗,胡正海,許紅林.化學毒物危害程度分級標準的應用[J].現代職業安全,2013(6):104-106.
[4]于瑞廣,陳公利.我縣石英砂加工粉塵治理措施效果評價分析[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2(S1):1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