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超
(長春市自然資源地質勘探調查隊,吉林 長春130000)
中國的國土面積非常遼闊,而且地理環境相對來說比較多元復雜,特別是地質材料的結構在構造法方面也比較活躍,非常容易導致出現各種各樣的地質災害,這些自然條件對于我國來說就會引發不同程度的自然災害。另外,中國目前仍然處于發展中,在經濟上也沒有實現完全的獨立,由于當前對于土地的過度開發,對于地質環境保護的意識也不夠重視,由人工引起的地質災害還是比較多的,目前中國也是世界上出現地質災害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因此,做好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刻不容緩。
隨著當前我國社會與經濟等各個方面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自然環境的破壞也就越來越大,致使自然界的各種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為了能夠及時的補救這種情況,我國政府部門也強加了對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視,加強了對于地質災害防治的制度化建設,通過地方政府對于當地情況的評估,包括對于地質災害防護組織的簡歷,積極的對突然的地質災害進行防護,建立預警和處理機制,這樣才能是我國地址災害的防治工作得到穩步的發展[1]。
但是由于當前人們對于資源不合理的利用,包括不合理的開采等,都容易導致發生地質災害,針對這些災害,大部分都是由于人為造成的。特別是防治資本投入不足,導致地質防害體系的發展受到限制,整體的成果也不夠理想,因此,地質災害的應急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包含了地震、洪水等各個方面,這些與相關責任部門與責任人都是分不開的,地質災害防治與應急部門人員的工作素質和水平都直接影響到整體的防止效果,因此,一定要加強對于緊急情況的預防與控制。由于地址災害往往是多個方面的,特別是自然與人為因素[2]。
我國未來的發展趨勢和地質情況都是有關聯的。目前由于人們活動的范圍和廣度都越來越大,再加上目前全球變暖趨勢,氣候變化等各方面因素也會受到影響,在未來一段時間之內,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會越來越高,強度也會越來越大。目前我國的經濟在逐漸的發展,人口也在迅速的增長職工,農村也在朝向城市化結構與工業化發展,人們對于地址環境造成了比較嚴重的感染,這樣也導致地質災害的發生的越來越頻繁,規模也越來越大,這樣造成的損失也就會不可估量。雖然目前我國也有加強對于環境的保護和生態的治理[3]。但是,仍然存在著泥石流、地面沉降、水土流失等各種地質問題,這些問題在短時間之內是比較難以得到控制的。
目前我國國民對于地址災害的含義的理解可以說是眾說紛紜,但是對地址災害的情況簡單的概括來說,就是在地址力量的作用下,由于地殼的運動或者是地址環境的改變,對人們的生存與發展的資源造成了影響,甚至危及到生命安全,這也就是普遍認為的地質災害,其可以被分成由誘發災害的過程和災難的后果兩種[4]。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特別是因為山地分布較廣,常常出現崩塌、山體滑坡與泥石流等,而這些地質災害的類型主要分布在西南與西北地區,災害比較嚴重,特備是重慶與成都地區,主要是山地地形,容易發生滑坡與泥石流。我國華北地區與長江中下游地區,也是平原地質災害的高發地區。
我國也是世界上地震強度最強最密集的國家之一,我國的位置是在歐亞板塊東南部和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相鄰,板換之間的碰撞與擠壓比較強烈,目前我國青藏高原和臺灣地區的海拔還是在上升階段,為地震創造了更加有力的條件。地震地質災害的列別可以分成地表的坡壘、斜坡地震失穩與基礎失效集中,可以將我國地區分成華北接地震區和青藏高原地震區,和新疆地震區等幾個部分。
針對地質災害的問題來說,有關部門一定要結合當地的地質災害發展的實際情況,以及條件,按照指定的標準與相應的措施進行整改和防護,這樣能夠有效的減少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通過在進行基本防護工作的時候,都是要根據當地的環境條件,并且進行科學合理的資源開發工作,包括工程建設的活動,另外,還要注意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并且將水資源、生物資源等各項資源合理的進行分配。針對不同區域進行植樹造林的工作,這樣才能保證我國水土的平衡,積極的預防與控制水土出現的流失。在部分城市和沿海地區尤其要注意對于地下水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并且能夠使其維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這樣才能夠防止地下水出現污染,進而降低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5]。
目前我國的地質災害工作仍然是處在預防的階段,針對大部分的地質災害存在的隱患沒有得到相應的處理,就使得大部分的地質災害管理工作任務加大。因此,需要建立全國范圍內地質災害信息系統評估的工作,并且提出相應的預防與解決的策略,并且給予一定的信息服務和技術方面的支持。與此同時,提升我國的災難預警的體系,并且結合我國實際的情況與地質災害監測的系統,進行大范圍的覆蓋工作,從而提高整體的預防效率。
首先就是需要加大勘察的力度,針對我國不同的地質地貌,不斷的對地質災害的情況進行勘察,并且提高勘察的力度,從而進一步對地址災害出現的原因進行深入的研究,明確在發生地址災害與出現不同的地址災害會有哪些危險,為之后的地質災害預警建設工作做好準備[6]。其次就是促進生態環境的發展,保證和人類的生活能夠更加和諧,并且按照不同的地區的實際條件,來做好工程項目建設工作,在農業開發方面是適合進行放牧或者是種田,包括對城鎮地區與沿海城市合理的開發水資源,使地下水資源能夠處于平衡的狀態。最后就是根據科學技術的發展手段,來建立健全的體質災害防護信息系統,完善整個監測預警系統的工作。從而去那面的提高地質災害防范的質量,尤其要注意的是需要對信息系統進行完善,包括了地質災害評估與災情評估等。建立建去哪的語境管理工作,能夠擴大系統檢測的覆蓋面積,還能提高系統的使用性能。
需要組織地址災害的宣傳教育活動,并且提高大家對于地址災害環境保護的意識,并且形成防火防災的全民意識,將被動化為主動。加強對于環境地址災害的防止與規劃工作,并且制定相應的地址災害的防護政策,讓相關政策做到有法可依,提升人類工程決策方面的技術水平,并且做好工程合理性的論證工作,大力的開展對于環境地址災害的科學防治工作,并且提高全社會的綜合地質減災能力。
綜上所述,通過文章對地質災害情況不難發現,地質災害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是永恒存在的,其對于人類的正常的生活秩序是會有影響的。因此,開展地質災害的防止工作,一定要做好早期的預防和監測工作,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提升對于地質災害的后期管理的工作。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中國出現地質災害的頻率會越來越高。進行地質災害預防的工作是一項系統的、長期的工作,不僅需要將相關的措施和整體環境的治理相結合,這樣才能做好相關地質災害預警,使我國未來的發展更加安全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