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蓉
摘要:生計方式是構建鄉村社會結構和村落空間格局的主要因素,湘西苗族村落的村民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了與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的農耕生計方式,并基于此構建了族群聚居式村落布局形式,擁有樸素的生態主義環保思想和優良的傳統文化。信息時代生產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提升,農耕模式不再是湘西苗族村民的主要生計方式,傳統村落空間格局隨之開始瓦解,傳統文化的傳承遭遇重大挑戰。隨著田野調查的深入,發現傳統村落空間布局變化主要體現在“地讓人”、村落空心化、生產用地新需求、住宅平面布局變化及傳統文化傳承難以為繼等方面,并針對以上變化提出了村落空間布局整治規劃建議。
關鍵詞:生計方式;傳統村落;空間布局
1問題的提出
生計是謀生的方式,是建立在能力、資產(包括儲存、資源、訴求和手段)和活動的基礎上。生計方式對生存環境的影響是相互的。首先,生計方式是其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綜合作用的結果,族群所處的自然環境會影響民族生計方式的形成和發展,從而呈現出自己的部分特點。社會環境對族群生計的影響更為直接,但因變化速度相對較快而導致其影響缺乏穩定性”。生計方式是構建鄉村社會結構的主要因素,進而形成相應的村落空間環境格局,賦予生存環境以社會性和文化性。
千百年來,湘西苗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形成了與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的農耕生計方式,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大家族聚居式鄉村社會關系結構,形成了富有地域特征的村落空間環境格局。因為我國苗族特有的抗爭史和遷徙史,湘西苗族多居住在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的山區,山多田少,經濟發展滯后,村落布局形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于相對穩定狀態。自改革開放以來,湘西苗族地區生計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村落空間布局隨之開始瓦解,亟待優化。2013年習近平到湘西考察作出精準扶貧重要指示后,鄉村振興戰略在湘西苗族地區全面開展,鄉村地域的經濟發展面臨重大機遇。然而,苗族村落空間布局優化和鄉村經濟發展一樣需要科學引導,空心村問題、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鄉村生態環境保護及鄉村建筑地域風貌建設等問題尤為關鍵,鄉村建設需要打破千村一面,不能盲目用建設城市的方法建設鄉村,避免破壞性建設和建設性破壞等。如何在民族自治背景下,充分尊重當地文化傳統,順應現代化進程趨勢,努力保育鄉村生態環境質量,科學認識湘西苗族村落發展規律,是有效指導苗族村落規劃建設實踐的重要前提。
2新崇禮村概況及其生計方式
新崇禮村是苗族聚居地,地處千工坪鄉西部,麻沖鄉、都里鄉及山江鎮交界處,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閉塞、山多田少,曾是鳳凰縣最貧困的村落之一。20世紀90年代末受改革開放影響,逐漸興起打工潮,外出務工收入成為村民主要收入來源。近年來,因為受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精準扶貧政策的幫扶以及人口老齡化影響,自主創業比重逐年增加。生計方式的變遷不可避免地對村落空間布局造成較大影響。為此,于2019年7月23~28日對新崇禮村進行實地調查,充分運用深入訪談、參與式觀察并輔助文獻資料法,分析新崇禮村生計方式變遷對傳統村落空間布局的影響。
新崇禮村2016年由原田沖村及豹子洞村合并而成,海拔420m,全村12個組3個自然村(上田沖、下田沖、豹子洞),361戶1615人。全村耕地面積102.2hm2,山林面積142.2hm2,旱地126.1hm2。歷史上,除水稻種植外,煙葉及西瓜是主要經濟作物,現此2種作物不再是村落主要經濟作物,只有幾戶外地人來村承包土地種植煙葉,少數本地人種植西瓜。在精準扶貧政策幫扶下,現今村里開始批量種植藥材、茶葉,40hm2獼猴桃種植也在計劃之中。養殖業方面,養豬養牛業開始悄然興起,目前上田沖有2戶生豬養殖戶,1戶養殖規模30余頭,1戶養殖15余頭。豹子洞擬建1個生豬養殖合作社,可容納300頭生豬的養殖基地在建,主要銷售方式有豬苗銷售、臘肉線上銷售及生豬肉銷售。
3傳統生計方式影響下村落空間布局的特征
新崇禮村傳統生計方式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經濟作物以煙葉種植為主,輔以繡花、編織花邊等手工業,飼養雞、鴨、鵝、羊、豬等家畜家禽,采集藥草野菜,漁獵等。主要依靠手工勞動的傳統農耕方式,生產力水平落后,對土地等自然環境資源依賴性強。
3.1“山多田少”使得村落空間結構以“人讓地”為布局原則
為了保證在合理的耕作半徑內有足夠的田地種植糧食,新崇禮村的傳統民居以不占用耕地為基本原則,均分布在山地沿山體等高線布置。房屋分布密度大,多毗鄰而居,為節省用地及造價,甚至共用一堵外墻。組團道路偏狹窄,主道路寬2m左右,宅間道路多在1.2m內,狹窄處兩人需側身通行。住宅一般面闊3間,配廁所、圈舍和堆棚于主體建筑之外,庭院面積大小視地形而定,多在20~30m2內。
3.2以血緣、親緣為紐帶的“聚居”模式共抗風險
新崇禮村村民多為明清時期從麻陽地界合族遷徙而來的苗民,豹子洞以龍姓為主,上田沖以張姓為主,下田沖以滕姓、彭姓為主。改革開放以前,落后的生產力水平使得村民選擇同族聚居,共同修建水利設施,共用部分勞動資料,相互守望,同心協力抵御自然災害風險。而新中國成立以前,聚居模式還有助于村落抵御外族入侵或是土匪掠奪。這樣的聚居模式具有排他性,一般情況下拒絕外姓人遷入落戶。
3.3高度依賴自然的生計方式促生了族群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農耕時代低下的生產力使得村民對大自然高度依賴,在長期適應和利用大自然的過程中,形成了與生態環境相適應的生存法則和規范,通過民間信仰向族群傳遞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在民間信仰的影響下,苗族村落空間結構表現出樸素的生態主義思想。湘西一帶苗人認為萬物有靈,信仰多神。人們的禍福和自然界的變化,都受到祖先和鬼神主宰,因此他們祭天、祭地、祭山、祭水、祭樹、祭洞、祭神。以上田沖為例,村中古木林蔭,泉水汩汩,皆因對鬼神敬畏而愛護自然之故。村口往兩岔河方向有一片風水林,任何人不能砍伐。村中有4座土地廟,皆修建在大樹下,因苗人認為大樹有靈。大樹因此受村民保護,均有上百年歷史,成為省級掛牌古樹名木。村中3口古井均修建構筑物加以保護,除村落東面井邊樹木因修路被毀外,其它2口古井周邊大樹頗多,林蔭蔽日。水井常年水流不斷,遇旱不枯。
3.4穩定的定居習性及家庭結構保障傳統文化的傳承
在傳統鄉村生產力水平之上,一整套與生產力水平相匹配的“聚居”社會關系和文化認知逐漸形成,并反過來影響和約束人們的行為規范。因此村落空間布局表象背后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社會、文化系統。傳統大家庭聚居的鄉村社會結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手工勞動為主的慢生活,使得苗繡、苗歌這樣的傳統文化得以在柴米油鹽間代代相傳。以苗歌為例,苗人好歌,請客、結婚、進新屋、滿月酒、談戀愛均要唱苗歌,苗家人的傳統美德,歷史文化等皆通過苗歌傳播,教化民眾。
4生計方式變遷對村落空間布局的影響
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新崇禮村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加,而且由單人外出務工模式轉變為家庭集體外出務工模式,至2010年左右駐村務農的青壯年不足10人。直至近年,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加重,才陸續有少量壯年勞動力返鄉創業,照顧老人及小孩。鄉村主要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使得村民經濟收入大幅增加,但“空心村”問題也伴隨而來,成為當前村落經濟、文化、教育等發展面臨的最大考驗。
4.1生計方式逐漸向非農化轉變,村落空間布局顯“地讓人”態勢
隨著生計方式逐漸向非農化轉變,村落青壯年陸續外出務工謀生,村落的主要生產用地——耕地變得無人耕種,日漸荒蕪。一是村落留守老人精力有限,無法獨自應付繁重的農耕生產;二是傳統以手工作業為主的耕作方式效率低下,投入與產出比遠低于外出務工收益。耕地不再金貴,而日益增加的收入激發了村民修建更大宅院的愿望,也使他們具備了相應的經濟實力。在新崇禮村調研過程中,大量新建民居占地面積均趕超現有傳統舊宅。當原有舊宅基地面積較小無法滿足修建需求時,村民會選擇將房屋建在耕地上,哪怕是基本農田。近2年政府對基本農田監管嚴格,在基本農田上建房的現象得以控制。
4.2生計方式以外出務工為主造成村落人口年齡空心化及住宅大量閑置現象
生計方式由農耕為主轉變為以外出務工為主,大量農村青壯年流入城市務工,尋求自身發展,造成農村人力要素的流失,出現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等社會現象。隨著人口外流,從事農業生產發展的勞動力數量急劇下降且勞動力老齡化,造成農業生產效率下降和產業發展滯后。新崇禮村人口年齡空心化現象嚴重,村里青壯年多為過年回來月余,部分青壯年還會因為受氣候及經濟波動影響,暑期回來修整,順便陪伴孩子,類似放暑假。
新崇禮村村落空間布局空心化并非像多數傳統村落所表現的“外實內虛”的異化現象,即農民離開原集中居住地逐漸向村落外圍修建新房,使得原來的集中居住地逐漸萎縮并荒廢,在老村產生大量閑置宅基地。農民之所以不在原有宅基地建房主要原因有2點:一是因為兄弟平分家產,在原有宅基地建2處甚至更多房屋則面積不符合需求。比如廣西玉林十丈村的空心村,原有老宅經過幾代人分家最終歸屬權分了十幾戶之多,產權歸屬的復雜性增加了改造難度;二是因為交通需求,農民更愿意選擇把房屋建在車行道路邊。老房集中區建筑密集宅間道路狹窄,無法修建車行道,只好選擇村莊外圍空間更大的地方。但是新崇禮村不同,老宅翻新,多數新房仍修建在原有宅基地上,雖然盡可能做了擴建。究其原因也有2個方面:一是新崇禮村分家制度不同,父母宅基地留給小兒子,由小兒子負責養老,小兒子需盡義務承擔兄長建房的一半費用。如此分家制度使得老宅產權歸屬一戶,容易改造。二是村民建房已經用去大部分務工所得,無法再承擔重新購買宅基地的費用,只能選擇在老房基礎上翻新住宅。
新崇禮村住宅閑置主要表現在2個方面:一是村民在城鎮買房,導致老宅空置,這樣的老宅長期缺乏人住,破損嚴重;--是城鎮有房產,仍選擇回鄉修建新宅,但每年大部分時間仍然居住在城鎮,導致住宅閑置。此外,雖然限于經濟條件限制,村民重新選擇宅基地的案例并不多,但住宅選址趨向車行道路兩邊集中的趨勢仍然顯現。隨著村民經濟收入的提高,今后會有越來越多的新建住宅沿車行道路建設。
4.3生計方式由單一農耕勞作向多樣化轉變產生新的生產用地需求
在新崇禮村訪談過程中,發現村民的生計方式近幾年開始變得多樣化,雖然還是以外出務工為主,但在精準扶貧政策的引領下,新興了養殖業和零售業,村里有3戶生豬養殖戶,還有一生豬養殖合作社在籌建中;1戶肉牛養殖戶,1戶兔子養殖戶。此外,上田沖原有鄉道擴建為8m寬省道,道路邊出現了2家小賣部。新興的養殖業一旦走向規模化,勢必要求興建更多的養殖基地,但不能忽視這些養殖業對居住環境的影響。目前這些養殖業均就近建在自家住宅旁邊,臭味濃重,污水橫流,蚊蠅滋生,衛生環境堪憂。政府應對養殖生產用地進行規范和適當的經濟支持,實現養殖基地選址科學,布局合理,管理到位。
在與新崇禮村精準扶貧工作隊負責人的訪談中,發現道路基礎設施的完善對拉動農村經濟產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借助機耕道不但可以擴大耕作半徑,還能更多地利用現代化生產工具,大大提高生產效率。比如因為道路基礎設施的改善,西瓜種植可以借助三輪車等代步工具運輸銷售,重新成為受青睞的經濟作物。
4.4自給自足小農經濟模式的消亡使得住宅平面布局產生變化
新崇禮村傳統民居院落結構多為“住房+倉儲+圈舍+院落+堆棚”模式,部分院落還建有烤煙房,多為幾家合用,現基本廢棄。村民利用閑暇時間圈養家禽牲畜,除供自家食用外還能在市集上換取物資。以“外出務工”為主的生計模式造成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只能在村落短期居住,加上養殖場規模化生產的沖擊,村落里圈養家禽牲畜的需求大幅減少,導致相當一部分新建住宅不再修建圈舍。而電氣化使得薪材用量逐漸減少,堆棚也在農家院落里逐漸消失。烤煙房更是因為煙葉種植大幅下滑,新建住宅不再有烤煙房的修建。現代化農家院落的組合模式簡化為“住房+院落+廁所”模式,庭院面積增加。
4.5生活日益現代化改變了村落傳統風貌,鄉村意向弱化
4.5.1石板道路的混凝土化使得道路系統喪失了地域特色。新崇禮村傳統道路基本是青石板修筑而成,因為地形高差變化大而多臺階,主要道路的擋墻高50cm左右,可供人閑坐休息。因非機動車成為村民出行主要交通工具,村落主要道路路面基本覆蓋混凝土平整化,村落主要道路系統雖然便利化但也因此喪失了地域特色。
4.5.2安全飲用水工程削弱了水井的使用功能。新崇禮村全村用上了自來水,水源多是在半山腰修建蓄水池,取山泉水。傳統水井為主要生活用水的模式瓦解,出水量不足以滿足村民日益增加的需水量。井水只是村落部分飲用水組成,以及供居住在水井附近居民洗菜洗衣用。水井取水需求的大量消減,使得水井為村民休閑聚會場所這一功能也逐漸退化。飲水工程出現以前,水井是村民日常休閑和消遣的理想場所,特別是炎熱的夏季,村民最愛聚集在水井周邊乘涼話家常,非常熱鬧。基于水井過去長期在村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村民對水井感情深厚,村內水井均修建了構筑物加以保護。但隨著村落居住人群的更新換代,缺乏使用需求的水井與村民的聯系只會越來越淡漠,如果不對其加以利用和保護,傳統村落的水井將逐漸退出村民的生活舞臺。
4.5.3建筑及其他構筑物不再就地取材,村落建筑風貌城鎮化。新崇禮村的傳統建筑全部是就地取材使用巖石壘塊修筑地基,再用木料做房屋架構,黃泥土胚磚筑墻,青瓦覆頂,建筑樣式統一,外觀與環境協調,且建筑材料可循環利用,生態環保。但是新建建筑則以磚混結構為主,外貼瓷磚,以裝飾羅馬柱花瓶扶手為美,中西結合。大量新式建筑正在逐漸抹殺村落的地域特色,向千村一面轉化。
4.6外出務工謀生及手工成本提高造成傳統文化傳承危機
調研中發現,會苗繡和苗歌的基本是中老年人。被訪談的青少年均表示不會唱苗歌,不會苗繡。苗繡太費時間,不愿意學。苗歌太難學,現在也不趕邊邊場了,苗歌用不上,沒有學習的動力。
傳統的苗繡、苗歌學習是一個在日常勞作和家庭生活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結果,苗繡苗歌屬于生活中的必需品。青少年對苗繡文化仍然持認可態度,但因為手工作業效率較低,學習耗費時間過多,不愿意潛心學習。苗歌則是苗人日常交往的重要手段,過去不會唱苗歌是很難找到對象完成戀愛過程,而且苗歌是苗人傳統風俗習慣文化和道德禮儀的重要傳播途徑。沒有苗歌的口口相傳,苗人的家庭教育將缺失最為重要的一塊。但是因為外出務工造成居住場所的流動性和不確定性,家庭成員異地而居,苗歌的使用缺乏情境支撐,難以為繼。比如傳統農耕的苗族青年婚戀主要是通過趕邊邊場對歌展開,現在的苗族青年不會唱苗歌,手機成為替代苗歌進行溝通交流的主要方式。
5村落空間整治規劃建議
5.1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規范農村宅基地選址
我國人口多耕地少,耕地后備資源不足,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保持社會穩定,始終是我國的一個重大問題。保護基本農田,是為了滿足我國未來人口和國民經濟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為農業生產乃至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快速發展起到保障作用,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我國因為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湘西地區農民耕種積極性不高,農田荒廢現象普遍。但這只是暫時現象,土地是農村的根本,也是國家的根本,將耕地用做宅基地,其對田地生產功能的傷害是不可逆的。因此,必須堅決執行國家“基本農田保護條例”,保障湘西地區農村的可持續發展,保障子孫后代的生存空間。
5.2以村落基礎設施建設為導向,實現居住空間布局合理化
隨著經濟發展,村民的生活日趨現代化,非機動車成為村民日常生活及生產的重要交通工具,部分富裕村民還擁有機動車,但村落的宅間道路及停車場建設卻跟不上需求,老舊宅院集中區域因為房屋密度大,問題更加突出。宅間道路的提質改造及停車場修建問題不是靠村民個體能解決的問題,需要統一規劃協調,以滿足交通及消防需求。此外,村落生活污水處理現在仍然是一個盲區,甚至因為宅間道路的硬化及拓寬破壞了原有排污系統,導致生活用水污染問題日益嚴重。政府應成立專項資金解決生活污水排放問題。
5.3科學引導村落生產用地建設,重視生產道路的修建
發展特色種植業和養殖業是吸引鄉村主要勞動力回流的重要手段。除了給予技術支撐和經濟幫扶外,生產用地的科學規劃也非常重要,需要綜合考慮生態性、便利性及安全性。應加強生產用地的可達性,重視生產道路的修建,完善灌溉系統。養殖用地應與居住用地分開,污水及牲畜糞便等污染物需科學管理,定期處理。對環境污染較大的養殖業如生豬養殖,應科學引導選址,不要建在村落常年風向位及水源上方。
4.4結合新農人現代化生活新需求設計樣板宅院,形成新的鄉村意向
村民傳統宅院就地取材,不僅生態環保,還與當地環境氣候相協調,形成地域特色鮮明的庭院特色,給人以濃厚的鄉村意韻。但是傳統宅院的廚衛、水電等現代化設施方面難以跟進,改造難度大,無法滿足村民需求。我們也應該看到,因為缺乏文化自信,現鄉村建房多模仿城市,以羅馬柱花瓶欄為美,導致住房風格奇異,地域特征喪失,千村一面。鄉村宅院需要良性引導,充分挖掘傳統院落的生態美與地域特色,結合現代化功能與現代化材料,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新鄉村庭院風貌。
5.5合理設置休閑場所,良性引導村落日常閑暇生活
人口空心化、老齡化打破了傳統鄉村社會的平衡,村民日常閑暇活動趨向封閉和單調,不利于村落文化向健康文明發展。村落休閑場所及設施的建設應針對村落人口空心化及老齡化問題開展,而不是一刀切式修建各類運動場地,安裝健身設施。新崇禮村的籃球場、乒乓球臺以及各種健身設施就因村民反對而被拆除,村里多為留守老人及兒童,這些健身設施不僅派不上用場,而且因為占用了村民曬谷子的場地而被嫌棄。休閑場所的設置首先不應集中于村部,而應分散布置在各個自然村中心區域。其次休閑場所服務對象應以老年人及兒童為主,休閑場所設計前應充分調研當地村民需求,加以良性引導,才能真正豐富村民閑暇生活,達到維系社會認同、維持村落穩定及促進社會整合的目的。此外,諸如水井、池塘、曬谷場等村落公共空間應進行適當修繕保護,配置坐凳、廊亭等休閑設施,讓村落公共空間重新煥發活力,成為村民日常閑暇生活的重要場地。
5.6適當保留修繕部分傳統建筑作為公共建筑,留存村落傳統建筑文化
“老房好看不好用,新房好用不好看”是當前傳統村落建設的常見問題,新崇禮村也面臨同樣的困境。傳統民居的生活設施不如新房便利優越,難以改造。而新建房屋則風格不倫不類,與環境難以協調。傳統建筑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生存智慧與財富,如何保護傳統建筑文化是村落空間整治優化過程中不可規避的問題。可考慮將部分保存較完善的傳統建筑加以改造,開發為村部、村史館、傳統文化講習所等公共建筑,如此既不干涉村民自主建房意愿,又能將老房子加以修繕并使用。
5.7將文化傳承與產業規劃相結合,助力村落傳統文化的傳承
調查表明,村落傳統文化遭遇傳承危機,并非因為傳統文化不被村民認可,而是因為生計方式變遷使得傳統文化賴以發展的情境空間消失及時間成本的增加造成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增加傳統文化的附加值——經濟價值,無疑是維持傳統文化生命力的有效手段。村落空間布局中可考慮將傳統文化變成村落特色產業,成立傳統文化講習所,苗繡高定合作社,苗歌苗鼓表演隊等,為傳統文化產業培育提供平臺,助力傳統文化傳承。
(收稿:2019—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