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蜀鳳 郭思琪
摘 要:“互聯網+”的大數據背景,給旅游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也為如何運用新媒體手段普及《旅游法》帶來了機會。分析《旅游法》普及的意義,對旅游者普法需求進行問卷調研。在此基礎上,針對旅游管理專業大學生,探討《旅游法》普及的主要內容、新媒體普及形式和“普”的體現。
關鍵詞:大學生;新媒體;《旅游法》
一、《旅游法》普及的意義
1.運用新媒體的手段節約普法成本。在傳統旅游普法宣傳手段中,講座、印發手冊、電視、報紙等各類新聞媒體形式,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資源進行,也限制了旅游普法的范圍;當代數字新媒體時代,具有傳播速度快、便捷性、成本低、普及范圍廣的特點,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力制作傳單、發傳單、借用場地進行現場講座宣傳,一篇微信,一條微博,專業人員開設一個直播,大家動動手指頭,就能隨時隨地了解旅游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知識。運用現代新媒體形式,能夠提高旅游普法的時效性,能夠加強不同群體的旅游法律意識。
2.增強旅游管理專業大學生的專業實踐性。作為旅游管理專業的大學生,了解旅游行業的發展現狀,認識大眾旅游者普法的需求,運用所學的旅游政策法規知識和當代新媒體運營技術進行《旅游法》普及,不僅加深對自身專業知識的理解,也是對所學相關法律知識的一次檢驗,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周而復始過程,促使學生真正地掌握《旅游法》知識,鍛煉大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
3.相關法律政策支撐。結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議重點任務分工方案》提出的“推進‘互聯網+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為了讓廣大游客能更進一步地了解《旅游法》,學會運用《旅游法》來維護自己合法權益,要運用新媒體知識和手段來增強其法律意識和文明意識。加大對“互聯網+”旅游時代的建設,保障游客合法權益,共創協調、創新、綠色、開放、共享的現代化、品質化的旅游環境。
二、旅游者普法需求調查
課題組在四川旅游學院及龍泉驛區周邊社區共發放200份問卷,回收18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2.5%。
1.基本信息。從性別來看,男性占51.13%,女性占48.87%,男女比例較為均衡;從年齡構成來看,12~18歲的占14.48%,18~24歲的占45.7%,24~38歲的占14.93%,38~54歲的占9.5%,54歲以上的占15.38%,年輕人居多;從職業結構看,學生占62.44%,在職人員占16.29%,退休人員占18.1%,其他占3.17%,學生比例大。
2.對《旅游法》相關認識的調查。沒有聽說過《旅游法》的人占到了69.23%,僅聽說有《旅游法》的人占22.62%,對《旅游法》比較了解的人占8.14%,表明絕大部分人對《旅游法》是陌生的,《旅游法》的普法宣傳是非常必要的。被調查的人中,最想了解的法律規定關于強迫購物占31.22%,景點漲價占19.46%,旅游服務質量占37.1%,旅游糾紛處理占9.95%,其他占2.26%,表明人們最想要了解強迫購物和旅游服務質量方面的法律規定。從人們以往的旅游經歷來看,遭遇強迫購物占44.34%,購物欺詐占38.01%,擅自改行程占26.24%,導游服務惡劣占27.15%,景區宣傳名不符實占32.58%,交通工具配置差占26.24%,自費項目多占23.08%,酒店環境差占23.53%,餐飲質量差占24.43%,其他占7.69%(可以多項)。由此可見,他們可能參加的低價團較多。當在旅游中發生糾紛時,有占36.65%的人自認倒霉,找導游或者旅游社理論的占28.96%,打12301維權熱線的占22.17%,找旅游政府部門或工商局或報警的占6.79%,其他方式的占5.34%,自認倒霉的比例居然有如此之高。有旅游投訴經歷的人中,合理解決的占18.55%,投訴了沒有回應的占28.96%,有解決、但不滿意的占13.12%,投訴手續太煩瑣不了之的占13.57%,沒有投訴過的占25.79%??梢钥闯觯慰拖胝_維權還是比較困難的。
3.對《旅游法》普及需求的調查。有83.26%的人希望自己了解更多的《旅游法》知識,9.95%的人無所謂,6.79%的人不希望,認為沒有必要。所以,旅游管理專業學生進行《旅游法》的普法受眾面大。居民們希望通過微信公眾號推文來了解《旅游法》知識的占66.97%,書籍的占22.17%,普法視頻的占33.48%,主題講座的占42.53%(可以多項)。
三、旅游者普法需求分析
1.旅游者缺乏維權意識。隨著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旅游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大量游客的自身權益受侵害案例的頻繁出現,但由于游客們的綜合素質參差不齊,維權意識薄弱,對《旅游法》認識和了解不夠深入,或對新媒體工具的運用還不夠熟練,以及相關旅游工作人員監督不完善。對2013年10月1日實施的《旅游法》,高達70%的居民不了解,只有工作或者學業涉及到旅游的居民對《旅游法》有一定的了解。遇到旅游糾紛找不到正確的途徑,占36.65%的人在旅行中遇到問題只是“自認倒霉”。
2.《旅游法》知識普及的需求大。調查研究發現,游客對涉及到強迫購物、景區漲價、導游服務質量差等涉及自身利益的問題相當在意。其中,83.26%的人群想要學習一些有關于旅游政策與法律法規相關的知識,表明許多游客想通過不同的方式學習對他們來說,實用的旅游法知識。
3.缺乏運用新媒體手段進行旅游普法的官方平臺。通過線上線下的調研,網絡搜索發現,國內沒有可通過新媒體手段進行大眾旅游普法的平臺;傳統普法的受眾來說,基本為高校、部分事業單位內部的普法活動。普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受眾面還是非常有限的,沒有收到理想的成效。在實際工作中,相關法律服務網站有《旅游法》的知識,但是專業的法律條款,對普通游客來說比較枯燥。
四、旅游管理專業大學生《旅游法》普及的思考
1.《旅游法》普及的主要內容。從受調查游客的旅游經歷來看,游客們參加的低價團多,旅游體驗并不滿意。在普法內容選取低團費、零團費的情況以及相關法律規定,只有游客們理解了低價團的運作模式,他們在選擇旅游產品時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選擇相應等級的旅游產品,只有游客清楚天上不會掉下餡餅,才不會去選擇零負團費的旅游產品。給游客介紹合法的旅游維權途徑和旅游服務熱線,使游客們清楚在遇到糾紛時,怎樣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許多游客在旅游過程中并不清楚自己的行為邊界,普及游客的權利和義務,通過典型案例讓他們明白什么是自主選擇權、知悉真情權、安全保障權等;同時也要遵守旅游者的義務規定,文明旅游的義務、安全配合的義務和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義務;對于安全是旅游者來說非常重要,通過案例給游客介紹遵守旅游安全方面的法律規定。有些旅游者,有時候并不知道應該如何做才能去保護旅游景區的環境,在旅游景區保護方面通過一些典型案例普及相關的法律規定。總之,重點普法內容應放在旅游者的權利和義務、《國內文明行為公約》和《出境文明行為公約》、旅游安全及保險、旅游服務合同、旅游者合法維權等相關法律規定。
2.普及方式——以微信公眾號為主,線下講座為輔。根據調研結果,發現大家更希望在手機網絡上就能直接地學習到《旅游法》相關知識,比如微信公眾平臺的微信推文,還有視頻的形式。但我們發現,更多的老年人更希望能以講座的方式去學習。目前,老年人是旅游市場的主力軍,可以對社區老年人開展《旅游法》普及講座,教他們如何甄別低價團、選擇正規的、物有所值的旅游產品。所以,應選用線上線下兩種方式結合起來進行普法,保證更多的人能學習到《旅游法》知識。以四川旅游學院申請的四川省大學生創新項目——運用新媒體手段普及《旅游法》知識為例,項目組創設“驢小法”微信公眾號;2019年3—8月,推出《旅游法》卡通漫畫、視頻及相關推文;在學院設置現場咨詢點,了解同學們在旅游中遇到的旅游糾紛以及投訴的情況和類型,針對性地給他們指導性的意見與介紹相關法律知識,并定期在公眾號推送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旅游法律法規以及相關的旅游注意事項;另一方面以龍泉驛區居民為重點,通過微信朋友圈、QQ空間轉發,并開放網上留言功能;成立普法小分隊,分批次在四川旅游學院、洛帶古鎮景區、龍泉驛區社區等地開展線上線下普法活動;及時收集受眾群體反饋信息,優化普法內容。該項目開啟微信平臺留言服務,普法團隊提供線上幫助,游客可以關注微信平臺,也可就推送的微信內容提出問題,有專業團隊為游客提供及時、有效的法律支持,就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運用新媒體手段進行旅游法的普及,為廣大旅游者了解旅游法律法規、解決旅游糾紛、維護自身權益提供了一個有效的途徑。
3.《旅游法》的普及關鍵在“普”。法律法規是條條框框,對于普通游客來說,可讀性差,比較難理解?!堵糜畏ā返钠占瓣P鍵在“普”。要實現《旅游法》的普及,必須通過輕松有趣的方式,比如真實情景回放和模擬情景視頻、案例分享、現場角色扮演等,把枯燥的法律規定淺顯易懂的方式講述出來,以提高《旅游法》的普及效果,提升旅游者的法律意識,使游客清晰地知道自己有所為和有所不為。
參考文獻:
[1]? 楊富斌.旅游法教程[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