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力昕(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焦點:我們必須承認,我國高技術發展的問題根源是相關基礎研究不足,源頭和底層問題沒有搞清楚。但是,我們不能由此就認為“卡脖子”問題是對基礎研究不重視造成的,根源在于,現行的科研評價體系導致科研人員難以安下心來做真正有價值的研究。
“卡脖子”技術問題并不是一個新問題,是長期以來就一直存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的時候,我國很多技術都要依賴國外。中蘇關系破裂以后,我國國防工業的發展一直受到國外的技術封鎖和禁運。國防工業部門和相關配套單位的科研人員艱苦拼搏、自主創新,完成了一項又一項先進裝備的研制。特別是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國之重器研制成功,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和綜合國力。“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已成為激勵我國科研人員的寶貴財富。軍工科技戰線積累的技術和經驗,形成的管理體制和機制,也成為我國走向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基礎。
改革開放后,我國打開了與發達國家交流的窗口,引進了很多民用技術,我國經濟建設飛速發展,經濟體量已居世界第二。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以美國為首的國家對我國高技術領域實行了全面打壓,我國的關鍵核心技術面臨“卡脖子”局面。當前我國遭遇的“卡脖子”問題,應該說只是過去“卡脖子”問題范圍的擴大,從軍工技術領域擴大到民用高技術領域。
這次逆全球化背景下的“卡脖子”問題雖然短期內會使國人難受,但是長遠來看也不是壞事。這次遭受到的高技術打壓,不僅使我國的高技術發展面臨極大的困難,也使普通老百姓意識到這將影響到他們的日常生活,引發了強烈的危機感,激發了全國人民獨立自主的意識。
其實“卡脖子”問題是我國科技發展到今天必然要遇到的問題,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它安全,才能走到世界舞臺的中央。
歷史地看,“文化大革命”徹底打破了我國剛剛起步的科技體制機制建設,在此期間,除軍工科研外,其它科研活動基本處于停滯狀態。1978年以來,國家對科技的高度重視帶來了“科學的春天”,全國科技大會表彰了7675項科技成果,建立并完善了國家科技獎勵制度,這些措施對提高全體國民對科技的熱情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大大提升了全民對科學技術的崇尚,大批青年學生進入高校學習,科技人才不斷涌現。
但是,社會發展到今天,改革以來建立起的科技評價等措施已顯然不合時宜,甚至對我國的科技發展產生了嚴重的負面效應。以大量頻繁的評獎為例,報獎材料往往不實事求是,夸大了成果的學術水平或社會影響。在專家評審階段,參評者到處找關系,走捷徑,評獎成了科技界“浮夸”和“腐敗”的根源。近年來,科技評價體系嚴重誤導了科研人員的價值取向。大學和研究機構評估、科研人員和成果評價都以論文發表為“金標準”,在這個背景下,科研人員追逐于能夠發表高影響因子論文的“好課題”,概念炒作、跟風研究現象盛行,極大地浪費了科研資源。
在討論“卡脖子”問題時必須承認,阻礙我國高技術發展的問題根源是相關基礎研究不足,源頭和底層的問題沒有搞清楚。但是,我們不能由此就認為“卡脖子”問題僅僅是對基礎研究不重視造成的。以材料領域為例,我國雖然在該領域發表的論文數量世界排名第一,但面臨的“卡脖子”問題卻最多。根源在于,現行的科研評價體系導致科研人員難以安下心開展真正有價值的研究,無論多么重要、對關鍵核心技術發展影響多么大,只要不能發表高影響因子的論文,往往被認為不是好課題。國家投入到基礎研究的大量經費被用于快速發表高影響因子論文的“熱點”研究方向,而關鍵核心技術迫切需要解決的基礎科學問題無人問津。基礎研究可以是自由探索課題,也可以高技術發展中需要解決的基礎性科學問題為課題,兩者要有一個適當的比例。如果不從選題上引導,基礎研究投入再多也無有助于解決“卡脖子”問題。
當前,我國迎來了世界新一輪工業革命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既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又面臨著差距被拉大的嚴峻挑戰。
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社會經濟、工業科技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可以說前幾十年這些進步基本上是得益于對國外技術的引進和消化吸收。無論是洗衣機、電冰箱、電視機等家電業,還是汽車、工業設備等制造業基本上都是靠引進的技術,國內的科技貢獻甚少。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和產業技術的升級,對高技術的引進越來越困難,要實現技術超越,只有依靠自己的科技供給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這就迫切需要我們的科學研究目標由提高研究水平調整為提供有效的技術供給,解決國家發展需要。此次出現的“卡脖子”問題加劇了科技轉型的緊迫性。中國的科技必須從“和平時期”的“練兵”狀態調整到“戰爭時期”的“作戰”狀態。由此,我國的科技評價標準到了重要的變革期,應摒棄阻礙科技轉型的各種不適用的評價標準,創建真正有利于科研人員潛心科技工作和勇于解決重大科學問題的評價體系已迫在眉睫。
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為我國科技發展規劃的制訂提供了新的指導思想。我們應將第四次工業革命及其帶來的影響與國家科技發展需求相結合,制訂我國科技發展規劃,要堅持自立自強的思想,有明確的發展思路,而不是照搬和完全模仿發達國家走過的路。
具體講,第四次工業革命是智能為核心要素,即以人工智能為牽引,以腦機互聯為終點的過程。而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5G、新材料、新能源、腦科學、生物接口等技術創新都是人工智能的基礎技術。并且,人工智能和腦機互聯將會對人類的價值觀和倫理等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一個智能手機技術對我們的生活、工作、思想傳播方式和速度帶來了如此重大的變化,新一輪工業革命帶來的影響將遠遠大于智能手機技術,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和預判,這樣我國的科技發展戰略才不會落后于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