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瀾
曾經,從德國大眾進入中國市場,到汽車生產線的首次引進,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只能從事人工制造和手動裝配工作,生產配套的電池、天線和輪胎。而如今,中國擁有了全球比較完整的汽車產業鏈和最大的生產規模,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造業大國。30多年行業騰飛的背后,是國內頂尖科研專家夜以繼日的鉆研奮進,依靠自主創新的技術開辟出了制造業的新未來。
孫長玲就是其中之一。她擁有20年高端產品智能生產線研發制造的先進經驗,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和市場拓展等多個方面取得了杰出成果,更成為領域內具有權威影響力的企業家。由她組織創辦并擔任總經理的上海鑫銳達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名:上海艾展電子有限公司)是將中國“制造”推向“智造”的典型代表,榮膺國家高新企業、中國產學研智能機器人研發基地、中國科技成果創新領先示范單位、上海市誠信標桿企業等稱號,現已于上股交科創板掛牌。自2010年成立以來,鑫銳達逐步建成了10000平方米的廠房,配備了先進的加工設備和檢測設備,率先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是高新技術企業并匯集了一大批具備自主研發能力的高端技術人才。他們針對市場需求痛點不斷引領行業革新,為汽車、電子、新能源等領域提供了前沿的非標生產線和信息化產品,助力傳統工廠向現代化、數字化、精益化的智能工廠邁進,實現了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與制造業的緊密結合。
在這過程中,孫長玲主導開創的新技術是公司得以高效發展的重要基礎。由她作為獨立或主要發明人的“一種汽車儀表通電測試設備”、“一種自動焊錫設備”、“一種電路板測試固聯裝置”、“一種斷路器自動測試平臺”等實用新型專利,在公司汽車儀表裝配線、斷路器測試系統、PCBA測試夾具等的應用轉化中發揮出強大的優越性,極大提升了安全效率和工作效率,進一步滿足了生產線對于全自動化的要求。在偉世通汽車電子、施耐德電器、海拉電子等企業用戶的應用實踐中深受好評,創造了高達千萬元的經濟效益。其中,“一種汽車儀表通電測試設備”還在第十六屆中國科學家論壇中一舉斬獲中國科技創新發明優秀成果獎,贏得了全行業的高度稱贊。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汽車儀表已經由傳統的機械式儀表發展為電子儀表,為了保證汽車安全性和可靠性,產品通電性能測試是出廠檢驗的重要環節?,F有技術中,汽車儀表測試設備結構復雜,整個測試過程時間較長并且工作效率較低,儀表測試前的定位步驟均采用人工操作,定位精度存在較大誤差。經孫長玲研發的“一種汽車儀表通電測試設備”,通過治具載板、皮帶傳送線、阻擋氣缸、傳感器、控制器等細節的創新搭建,有效克服了傳統測試設備中的技術弊端,且結構簡單緊湊,運行可靠,產品定位迅速、準確,可大幅度提高通電檢測工作效率。如此開創成果,為同領域從業人員的工作帶去了極大的便利和安全保障。
另外,孫長玲還是鑫銳達軟件技術研發的帶頭人——艾展SX5 BEZEL光學檢測軟件、V362指針高度檢測軟件、煙霧報警器測試臺上下料控制軟件等均是在業內得到廣泛應用的先進技術。以艾展SX5 BEZEL光學檢測軟件為例,偉世通MQB產線中的AC站位、汽車儀表盤光學檢測、液晶屏的光學檢測等多個產品都因該軟件的加持釋放出了更強大的產品功能。和已往的技術相比,孫長玲團隊開發的軟件可令每一個“窗口”都具有獨立的檢測功能,并能夠自動檢測產品是否在此次測試序列;在軟件的設計上保證了可靠性、快速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且數據庫保存數據具有可追溯性。V362指針高度檢測軟件同樣在偉世通MQB產線中得到了用武之地。此項軟件具有自動提示指針放入、指針位置自動調教、智能壓入指針高度、數據可追溯等智能功能,得到了業內合作伙伴的關注和青睞,應用范圍還拓展至江森項目N330、B4、131、B8、M3&M4等項目中的指針高度檢測。

可以看出,這一系列的技術優勢均成為產品轉化后最具競爭力的特性。就這樣,在孫長玲的主導下,這些軟件與專利相輔相成,共同打造了鑫銳達前沿的高端產品非標智能生產線體系,同時也為同行生產線研發企業的信息化變革提供了成功案例。當下,由鑫銳達出品的全自動組裝測試生產線、機器人自動裝配線、智能高端設備研發制造、MES 智能系統管理軟件以及AGV智能小車已是行業內公認的創新典范,代表著業界的高端水準。
最近兩年,孫長玲在加強公司管理和技術升級的同時,也加緊了智能生產線研發制造領域理論建設的步伐。由她擔任獨立作者的《自動化生產線技術與應用》《工業自動化系統與技術研究》,從自動化生產線關鍵技術及其應用、機器人控制技術與智能制造、汽車生產線自動控制技術、工業自動化信息技術等學科問題入手,深入探討了當下最先進的技術革新趨勢和發展前景;并將自身多年的研發制造及創業經驗融入其中,為同領域專家學者貢獻了一整套實用性與理論性兼備的行業指南。
毋庸置疑,堅定著“改變高端產品智能生產線現狀”的信念,孫長玲歷經了20年櫛風沐雨的研發制造之路。20年的勵精圖治,成為她領導鑫銳達發展成為行業領軍者的堅實保障。在未來的生產線制造工業的新革命中,孫長玲及其團隊必將肩負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