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樂燕
摘要:廣東省地勢北高南低,從北到南地形由山地到平原,導致各地區農產品養殖品類和規模差異較大。農產品流通市場的分布需要依托農業產業資源進行。本文分析了廣東省農業生產基地的現狀和特色,并結合廣東各區域消費市場對農產品流通節點的空間分布進行分析。
關鍵詞:廣東省;農產品;市場空間;流通
農業生產基地空間特征
1.廣東省地勢北高南低,農業產業特色明顯
廣東省地貌地形多樣,具有山地、丘陵、平原、臺地等地貌類型組合,境內500米以上的山地占33.7%,丘陵占24.9%,平原占21.7%,臺地14.2%,全省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廣東省各區域地勢地形不一樣,韶關、梅州、河源等粵北地區地勢較高,中部和南部沿海地區屬于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帶,粵東、粵西地區多以臺地地形為主。
珠三角地區在城郊集中了一批現代化農業生產基地,沿海地區形成了水產品養殖集聚區,重點發展都市精品農業;粵東潮汕地區農產品以蔬菜、優稀水果、花卉、水稻、畜禽、咸淡水產品為特色,發展精致高效農業;粵西地區是熱帶農業地區,農業產業以熱帶水果、嶺南水果、糖蔗、蔬菜等為主;粵北地區依托山地及小氣候優勢,發展了眾多生態綠色農產品、藥材種植等農業產業。
2.廣東省重點產業種植基地與加工基地存在空間差異
基于區域特色的地勢地形,廣東省各區域農業生產基地也呈現出不同特點。粵北地區由于山地較多,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生產基礎條件不足,連片農業生產基地較少,農產品多由農戶、小型合作社、家庭農場零散種植,難以形成大型農產品產地市場。廣州、惠州、清遠、湛江、茂名等地以平原、臺地地形為主,規模化連片果蔬種植基地較多,沿海地區水產養殖基地條件優越,大批量的中小型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戶容易形成特色農產品流通市場。湛江、茂名、韶關、梅州、河源等地區水稻、蔬菜、水果種植量大的區域,同時也是特色農產品加工主要地區。雖然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等珠三角城市農產品種植量小,但是由于消費人口、消費市場集中,物流交通的便利性,城市周邊也是全省農產品加工集聚區。
3.全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省級“菜籃子”基地相對集中于粵北地區、粵西地區、廣佛惠等珠三角地區
從全省農業龍頭企業看,根據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最新公布的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名單及廣東省“菜籃子”基地名單,全省共有820家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通過評審與復核,共認定416個省級“菜籃子”基地,其中蔬菜165個、生豬94個、水果59個、禽畜54個、水產31個、茶葉13個。珠三角地區、粵北地區重點農業龍頭企業總數較多,粵北、粵西地區“菜籃子”基地數量較多,尤其是梅州市農業相對重視,梅州市重點農業龍頭企業數量高達122家、“菜籃子”基地數量高達51個,遠超其他地市。珠三角地區雖然重點農業龍頭企業深圳最多,但深圳不是農產品的主要產區,農業龍頭企業以農戶品加工為主;珠三角地區農業生產基地集中在廣州、惠州、江門。粵東地區則農業龍頭經營主體及“菜籃子”基地均相比較少。
農產品流通節點分布特征
現在便利的交通基礎設施已經大大縮小了農產品流通的空間制約,農產品產地與消費市場往往處于兩個不同的區域,農產品流通市場更多集中分布在人口密集地、物流樞紐集散地等。廣東省農產品流通節點依托特有的區域地理特征,形成了具有廣東特色的空間格局。
1.珠三角以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為核心圈,粵東以汕頭為中心,粵西以湛江為中心、粵北以韶關為中心
通過積極開展南菜北運跨區域產銷鏈條建設試點,廣東支持了一批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流通節點公關物流配送設施的建設,基本形成了以珠三角為核心、粵東西北為重要節點的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
珠三角農產品市場集群是全省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的核心,以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為核心圈,集聚了大批果蔬、水產、干貨、禽肉等農產品批發市場,輻射惠州、肇慶、江門、珠海等地市,向內連接粵東西北、國內其他流通節點,向外連接國外市場。粵東農產品市場集群以汕頭為中心,輻射汕尾、潮州、揭陽、梅州等地市,向內連接省珠三角市場集群、粵北流通節點,向北對接國內其他流通市場,對外聯通廣東海外農產品貿易渠道。粵西農產品市場集群以湛江為中心,依托豐富的水產品、果蔬等產地優勢產品,輻射茂名、陽江、云浮等地市,向內對接珠三角市場集群,對外聯通廣東海外農產品貿易渠道。粵北農產品市場集群以韶關為中心,依托作為廣東北大門的區位地理優勢,輻射清遠、河源、梅州等地市,向內連接省珠三角市場集群、粵東流通節點,對外連通國內其他流通市場。
2.大型農產品集銷市場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粵東西北地區依托區域流通節點發揮集散功能
廣東省內的珠三角區域人口密度高,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大,在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的城郊地帶,區域交通便捷、物流網絡成熟,農業市場化、商品化、國際化程度極高,是全省最重要的現代農業科研、物流、農資和產品交易中心,農產品批發市場具有數量多、規模較大。
從數量上看,廣東農產品批發市場分布不均衡,全省各類農產品批發市場有近300家,40%以上的大中型批發市場分布在珠三角的廣州、深圳、東莞、佛山、江門、中山、珠海七個市,年交易額10億元以上的市場則基本分布在廣州和深圳兩市;廣東省2019年3月公布認定的“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定點市場”共54家,其中珠三角地區有38家,占比為70.4%,粵東地區5家、粵西地區5家、粵北地區6家。
從類型上看,珠三角地區以銷地型批發市場為主,全國各地的果蔬、水產、禽畜等貨源集運到珠三角核心圈的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后迅速分銷到各大超市、二級分銷市場、零售農貿市場等;粵東西北農產品流通節點以產地型集散市場主、輔以銷地型批發市場,依托豐富的農業資源,粵東西北地區本地農產品供給即可滿足消費需求。
從種類上看,“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定點市場”類型有果蔬、水產品、花卉、生豬、畜禽、綜合、糧食、農資,部分地市農產品流通特色明顯,廣深兩市已經形成了果蔬、水產、禽畜等多種品類集聚發展的大流通格局,各種品類的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并存;佛山、湛江依托大量的水產養殖及加工企業,成為了全國重要的鮮活水產品交易市場中心。
3.農產品流通節點層次多,流通經營主體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
廣東省農產品種養殖基地較為分散,尤其是粵北、粵東地區,面積小且分散的種植區域難以形成規模種植,大多數果蔬的種植要以農戶自種自銷或“農戶+基地、合作社”的模式進行,直接產—供—銷一體化的農產品流通較難實現,目前農產品從農村地區流向城市需經過“農戶——生產基地(合作社)——經紀人——一級批發市場——二級批發市場——零售商——消費者”多個環節的過程。這種情況導致粵東西北地區缺乏大型產地型農產品集散市場,而銷地型批發市場服務能級又受限。聯通生產基地與批發市場的中間流通經營主體規模小、管理水平不高、組織化程度低,對農產品的組織流通大部分仍然采取“蓋棉被”“蓋稻草”“泡沫箱加冰”等傳統粗放方式運輸,使用全程冷藏加工、分揀、包裝、運輸的中間經紀非常少,致使果蔬生鮮農產品專業化發展受到限制,流通成本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