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瑩
摘要:為了打破出租車行業壟斷,網約車作為一種新興產業,依托互聯網平臺應運而生。但隨著其市場的快速發展,以滴滴為代表的網約車企業的合并與收購行為,使得網約車市場內壟斷問題頻發,而現行《反壟斷法》對互聯網+新興產業的法律規制有所欠缺。本文通過對我國網約車市場壟斷問題進行分析,并介紹其規制的必要性,進而提出關于完善網約車市場反壟斷法律規制的思考。
關鍵詞:網約車;壟斷;法律規制
網約車市場壟斷問題調查分析
1.網約車市場定義及行業特點
網約車是指以互聯網為媒介構建服務平臺,整合供需雙方信息,使用符合條件的車輛和司機,提供非巡游的預約出租汽車服務的活動。這使得網約車具有傳統客運行業和互聯網行業的雙重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雙邊市場特性。乘客、車主與平臺構成三方經濟,其中乘客、車主中任一方加入或退出都會對另一方的數量或收益產生影響。
第二,用戶鎖定特性。用戶一旦習慣使用某款軟件后,一般不會再更換其他軟件,這種互聯網行業固有的用戶鎖定或“用戶粘性”,極易使其形成規模經濟,進而造成壟斷。
第三,兼容特性。為了便于乘客支付車費,約車軟件與支付軟件相互綁定合作,由此便利了平臺發送各種優惠券鏈接,傳播營銷信息,以搶占市場。
2.網約車市場壟斷問題分析
中國網約車市場自2012年開始發展,經歷了合法化爭論,也經歷過各大企業的收購合并,目前,已形成了以滴滴、優步為主的寡頭壟斷市場,發展現狀堪憂,頻頻發生的壟斷行為也引起學界關注,急需對其進行分析研究,以便規制。
(1)網約車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據調查,2016年,滴滴出行的訂單量就已占據網約車市場的94%以上,顯而易見,滴滴占據市場支配地位,對于其為搶占市場而實施的行為是否屬于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需要進行仔細分析。
眾所周知,在網約車發展之初,滴滴出行的優惠、補貼力度非常大,但據調查,在2015年滴滴與快的合并后,成功搶占大量市場份額,其補貼力度大幅度下滑,有滴滴車主反映,其所需要交的“份兒錢”也增加了,收入顯著降低。滴滴在搶占市場成功前后的行為已經涉嫌“掠奪性定價”。另外,滴滴等網約車企業利用大數據技術實行“殺熟”,運用定價算法,對用戶進行篩選,涉嫌“價格歧視”。最后,滴滴綁定微信支付,快的綁定支付寶,雖然使得微信與支付寶分別迅速擴展其金融業務,但這也使網約車企業涉嫌“捆綁銷售”,侵犯乘客選擇權和其他企業公平競爭的權利。
(2)網約車企業違規實施經營者集中。滴滴目前的寡頭壟斷地位是在其合并快的公司以及收購優步中國之后形成的,而這兩次合并滴滴卻并沒有履行申報程序,滴滴回應稱,其營業額沒有達到法律規定的申報標準。雖然如此看來,滴滴的行為合法,但是,通過分析其合并后的結果發現,是有造成排除、限制競爭后果之可能的。即使因為網約車屬于新興產業,需要扶持其發展,進而寬免其反壟斷審查,但也應依規定履行申報程序,維護法律尊嚴。
網約車市場反壟斷法律規制的必要性
如前文所述,網約車市場的壟斷現象日益嚴重,對于整個市場的良性發展以及消費者的權益維護都帶來不利影響,急需法律對其予以規制。
1.維持市場自由競爭
“互聯網+”時代帶來了更多契合消費者需求的商品與服務,越來越信息化、便利化,但是,這也使企業間的競爭有所限制。尤其在網約車等互聯網+行業中,企業所積累的用戶數據資源是其他初入市場者所不可比擬的。平臺型市場具有的用戶鎖定特性,使用戶難以在短時間內轉而使用其他軟件,進而平臺可以持續有效的收集數據,實現自我優化與更新, “雪球效應”使其遠遠地甩開競爭對手,也導致初入市場的經營者很容易被擊垮或被兼并。如此一來,網約車市場根本無法吸收新的經營者加入,也無法保證現有經營者的自由有序競爭。
2.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消費者具有自主選擇權,以及經營者負有尊重消費者人格和個人信息等隱私權的義務。但是,在網約車市場中,搭售行為、“病毒營銷”等侵犯消費者自主選擇權的行為屢屢出現,各種優惠券鏈接和約車軟件的使用,往往會要求用戶授權網站獲取其相關信息。而且,乘客若想進行下一步使用,只能同意授權。這種行為不僅是對消費者選擇權的侵犯,也會造成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甚至有可能因此導致乘客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
因此,鑒于維護市場自由有序競爭以及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迫切需求,急需對網約車市場的壟斷問題進行研究,并予以有效的法律規制。
網約車市場反壟斷法律規制對策思考
網約車市場壟斷現象頻發,引起學界關注,而且對于其市場內壟斷問題也有其規制的必要性,但是,由于現行《反壟斷法》不能直接適用到網約車等互聯網+行業中,因此,其規制作用并不明顯。壟斷問題對現行反壟斷法提出了挑戰,亟需對其予以修改與完善,以適應市場之發展,時代之要求。
1.拓寬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規制路徑
網約車市場因具有用戶鎖定特性以及網絡外部性使其極易形成規模經濟,進而降低了傳統《反壟斷法》中,市場份額對于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作用。網約車依托互聯網而生,創新能力強,更新換代快,短期的高市場份額或許并不能代表企業的市場支配力,因此,建議在認定市場支配地位標準中,加以一定的周期限制,以更加準確的認定企業的市場支配力。
關于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各項行為模式,目前多是按照傳統行業市場結構所認定,較為固定單一,但如網約車等新興行業,其市場結構多樣,實施壟斷行為的方式也是變化多端,對其規制繼續沿用傳統法律中的模式難免捉襟見肘。對此,建議放棄列舉式規制,而將重點更多放在經營者行為的合理性上,若經營者行為有損害市場競爭的可能,則賦予執法機構干預職權,避免規制漏洞。
2.健全經營者集中審查機制
滴滴兩次合并行為均以其營業額未達到法律規定標準為由不予申報,顯而易見,在滴滴合并之后,其一家的出行訂單量已達到94%以上的市場占有量,已然形成了寡頭壟斷。這表明,傳統的營業額定量標準已難以適用。對此,有學者提出,針對滴滴出行經營連續虧損但其完成的合并交易額卻達到上百億美元的不爭事實,提出借鑒德國的“交易額標準”,這樣一來,即使集中一方不符合營業額標準,只要此次合并的交易額達到相應標準,其就負有申報義務 。也有學者提出以軟件注冊使用的用戶量作為經營者申報的標準,認為用戶數量是企業實力的直觀體現。對此,本文認為用戶數量標準并不能準確反映出企業的市場支配力,注冊后能堅持使用的用戶在整個用戶群中占比多少,會直接影響到對企業市場支配力的判斷。因此,建議增加交易額標準,并適當賦予執法機構以自由裁量權,在有證據證明經營者集中有損害競爭風險時,應當予以審查。
結束語
面對時代的飛速發展,壟斷形式的錯綜復雜,需要對現行反壟斷法律制度進行針對性的修改與完善,以適應不斷增長的實踐需求。
參考文獻:
[1]陳兵.大數據的競爭法屬性及規制意義[J].法學.2018,000(008):107-123.
[2]董成惠.網約車無序競爭的法律解讀[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7(06),55-61.
[3]董婷.論網約車市場的反壟斷規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9.
課題項目:
本文系青海民族大學創新項目,項目全稱《網約車市場壟斷問題調查及對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