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海島生態旅游研究的發展概況,立足于崇明世界級生態島旅游的發展現狀以及資源,利用SWOT分析方法,對崇明島生態旅游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等方面進行分析,提出崇明島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總結出適合崇明島生態旅游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崇明;生態旅游;發展戰略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3-0-02
2018年,《崇明區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對外公布。未來崇明將通過建設與提升重點項目,整合全域旅游要素,力爭建成全域5A級景區。從相關政策的頒布中可知,崇明由原來的農業基地逐漸向旅游景區轉變,未來“旅游度假島、運動休閑島、文化創意島和養生健康島”等功能將更深入突顯。
由于海島生態系統較脆弱,為了保護生態的完整性,開發需要注意各個方面。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從4個角度對崇明島生態旅游發展進行全面分析,為生態旅游建設打好基礎,根據分析的結果,提出最適合崇明島生態旅游發展的策略。從生態旅游的視角,對崇明島的生態旅游發展進行研究,有利于填補國內關于海島開發旅游研究的空白,為其他海島生態旅游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模式。
1 崇明島生態旅游SWOT分析
崇明三島位于長江黃金水道和以上海為中心的東部黃金岸線交匯處,三面環江,一面臨海[1]。政府從1999年啟動“國家地質公園計劃”,崇明島以得天獨厚的地質資源特色成為上海市申報的場所。2005年,上海崇明島通過當時的國土資源部評審,正式獲準成立崇明島國家地質公園。崇明島作為中國第三大島嶼,成陸已有1300多年,面積約1267平方公里,人口約82萬,氣候為典型的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溫潤且雨水充足[2]。由于崇明島對外交通條件的限制,還有島域區位的局限性,至今尚未對其進行大規模的開發與建設,生態旅游仍是初級階段。
1.1 優勢(Strength)
1.1.1 區位優勢
崇明島位于上海市北部,是中國海岸線中點位置。地處北半球亞熱帶,全區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水豐沛[3],島上地勢平坦,無山崗丘陵,東部和西南部略低,中部和西北部稍高。
其區位優勢明顯。第一,崇明島原處是長江口外淺海,是新長江三角洲發育的產物。長江奔瀉東下,流入河口地區時,流速變緩,所攜大量泥沙逐漸沉積。在長江口南北岸形成濱海平原,又在江中形成密密麻麻的河口沙洲。其是中國現今河口沙洲中面積最大的典型河口沙島,地處航道中心,航運便利。第二,崇明島位于上海市轄區,毗鄰中心城區,擁有得天獨厚的投資來源。2009年,上海長江隧橋建成通車,使得崇明實現了與上海陸上聯通,經濟發展迎來新的跳板。第三,受長江泥沙沉積的影響,崇明島未來將完全與北部江蘇陸地連接,實現由島向半島的轉變。到那時,崇明島北接江蘇經濟腹地,南與上海中心城區隔長江相望,有望成為江蘇乃至中國北方的橋頭堡,其地理意義從上海的遠郊變成了長江經濟帶和沿海大通道交匯的中樞。
1.1.2 資源優勢
崇明三島旅游資源豐富,特色明顯。自然資源主要有地文景觀、水域風光、氣候與天象景觀。同時,文化資源也很豐富,如崇明學宮、金鰲山、壽安寺等歷史文化遺跡,灶花藝術、蟋蟀文化等民間文化藝術。此外,崇明島土特產品豐富,如崇明四鮮、崇明花酒、白山羊等[1]。
1.2 劣勢(Weakness)
1.2.1 脆弱的海島生態系統
崇明島是一個較為獨立的島嶼,同時地處長江口外淺海,是中國現今河口沙洲中面積最大的典型河口沙島。泥沙沉積島的地理特性導致其注定無法得到大規模開發。其生態系統的脆弱性決定了一旦自然資源受損,就很難恢復。并且,崇明島由于四處環海,經常遭受一些臺風或自然災害的影響,頻發的自然災害制約了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
1.2.2 基礎設施投入不足
通過查閱崇明的統計年鑒可知,在上海其GDP水平相比其他區較低。崇明島區位因素的影響和脆弱的經濟基礎,導致其公共設施建設不足,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水平與旅游業發展之間不協調,無法滿足旅游業發展的需求。島內景區周邊配套農家樂酒店較為缺乏,并且各個景點較分散,公共設施相對建設不足。整體來看,長三角地區的交通聯系日趨緊密,但崇明島有被邊緣化的趨勢。隨著城際鐵路相繼通車,周邊的湖州、張家港和南通等地區將迅速融入上海1小時交通圈。然而就崇明島目前的交通區位而言,從島的大部分地區出發,1小時內仍無法到達上海中心城[4]。
1.2.3 旅游產品同質化
通過對目前國內外海島旅游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海島旅游的蓬勃發展主要源于產業的設計、旅游基礎設施以及配套的第三產業服務[5]。通過農業、親子、婚慶和節事等衍生出旅游產品,吸引游客二次消費。目前崇明島向市場供給的旅游產品較為單一,吸引力相對不足。在旅游產品開發過程中,沒有從橫向和縱向對當地旅游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島上的主要景點呈塊狀分布,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既分散也相對集中。
1.3 機會(Opportunity)
1.3.1 海島旅游熱度居高不下
海島旅游熱度居高不下,不僅能讓人們感到放松休閑,也能讓人體驗與自然的互動。在崇明島,人們可以參與觀鳥、抓蟹、采摘柑橘等休閑項目。崇明島地處長三角,區位優勢使其成為了較好的首選海島旅游地,未來旅游業發展形勢大好。
1.3.2 生態交通體系的建立
為了將崇明島建設成世界級生態島,政府正在全力建設旅游公共服務系統。上海長江隧橋的通車成為了崇明島經濟發展的跳板,結束了歷來崇明島出行主要靠輪渡的局面。軌道交通方面,崇明線是國家已經批復的《上海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三輪建設規劃(2018-2023)》中的一條軌道交通市域線[6]。公交方面,共開通了申崇一線至申崇六線等多條線路。輪渡方面,市區有三個渡口已開設至崇明渡口的線路。總之,崇明島的交通發展前景大,這給旅游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1.3.3 政策扶持力度大
從相應的草案以及政策的頒布中可得知,崇明島由原先的農業基地正不斷向旅游景區轉型。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6年7月22日舉行崇明縣撤縣設區工作大會,標志著崇明縣正式更名崇明區。政府在大力建設崇明的同時也提出必須保護生態環境。用改革創新的理念,結合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使其成為國內外生態島的標桿。
1.4 威脅(Threat)
1.4.1 同質化的競爭
雖然崇明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優質的生態環境,但目前國內同質化的旅游目的地有很多,比如海南島、舟山島等。同類的海島旅游目的地開發比較早,基礎設施較為完善,旅游產業相對成熟。它們已經在國內外的旅游市場上樹立了良好的品牌認知,競爭力較大。崇明島目前處于初步開發階段,如何提高品牌認知度和核心競爭力是其目前面臨的首要問題。
1.4.2 投資成本大
分析當前崇明島的情況,需要進一步完善目前的交通設施和相關的配套服務。并且,要兼顧生態環境與旅游開發,二者協調發展。對于投資者而言,崇明島旅游開發目前尚處于初步階段,這意味著投資時間長、風險大。這些因素導致崇明旅游開發的吸引力不夠,會影響崇明旅游的平穩健康發展。
崇明島只有基于自身的優勢,盡力消除現有的困難,抓住國家發展全域旅游的機遇,掃清外部的威脅,才能促使旅游產業更好地發展。因此,崇明島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將資源保護放在首位,協調好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間的矛盾。
2 崇明島生態旅游的發展策略
基于對崇明島生態旅游SWOT分析的結果,結合崇明島目前的實際發展情況來看,崇明島生態旅游產品較為單一,缺少稀缺和壟斷資源,將資源轉化為產品的能力不足。當前,亟須規劃好高質量開發旅游資源的策略,貫徹綠色發展的理念和精品開發的原則。首先,對現有的無吸引力和特色的旅游景點進行整頓,將資源優勢轉化為開發優勢。其次,關閉影響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破壞海島生態的景點。再次,合理利用有較高競爭力的特色旅游景點,進行可持續式開發。最后,連接島上分散的旅游景點[7],建立優勢互補的生態旅游體系。
2.1 海洋及漁業生態旅游
崇明海域資源豐富,鹽度合適。在觀光、游泳等休閑娛樂項目方面具有地利人和的優勢。同時,水產資源十分豐富,魚類、貝類資源眾多,還擁有蟹島的美稱。海島生態旅游的開發,目的在于根據崇明島現有的資源條件及人文條件,把旅游開發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開發具有崇明特色的生態旅游產品。第一,針對海上觀光旅游,可以推出海上看日出、觀光漁業等項目,還可以讓旅客體驗釣螃蟹、吃海鮮等。第二,可以借鑒青島奧帆中心的模式,與近年興起的海上沖浪、帆船等項目相結合,吸引更多運動愛好者,拓寬旅游市場,滿足更多消費者的需求。第三,將海洋文化與崇明島的人文歷史相結合,通過公司團建或親子游項目的科普,使游客既能了解海洋知識,同時也可以認識到生態環境對人們的重要性,更好地保護海島生態系統。
2.2 森林及農業生態旅游
目前,崇明島整體植被覆蓋率高,島上中北部坐落著4A級風景區東平國家森林公園,是華東地區最大的平原人造森林。可以優化森林及農業旅游,立足于旅游市場需求。同時以增強旅游經濟綜合實力為目標,開發多樣化的生態旅游產品。要加強東平國家森林公園內部管理,比如針對景區主干道缺乏照明設備,導致游客在游玩的過程中體驗感不佳的問題,園區管理處應在主干道上安裝適當的路燈,起到相應的照明引路作用。同時還可以結合鄉村旅游的熱點,利用崇明柑橘的熱點,拓展開發采摘節、園區燒烤、柑橘采摘等項目。還可以根據時節,推出草莓園、西瓜園或其他蔬果樂園等。將采摘體驗與田園風光有機結合,持續擴大崇明綠色食品在市場上的影響,供給更多特色生態產品。
2.3 文化及體育休閑生態旅游
充分挖掘具有崇明特色的文化歷史、風土人情等資源。立足于這些資源,創新開發一些特色旅游產品。土布曾在崇明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僅具有作為謀生手藝的經濟意義、最實用也是最主要的衣著布料的使用意義,還具有傳達和溝通內心情感的精神意義,在地方風俗中扮演著特殊角色[8]。因此需要挖掘出土布文化背后的深刻意義,并使游客參與其中,活化土布,加深游客對崇明的認知。騎行旅游在崇明島已成為體育休閑與旅游融合的標志之一。自行車旅游成功地與崇明島緊密聯系在一起,除了因為政府的大力支持外,還離不開島上完善的基礎設施、良好的賽事環境以及高度的市場運作[9]。可以將自行車旅游的成功經驗運用到其他運動項目中,積極開發各類精品休閑旅游活動。同時還可以舉辦一些大型的體育賽事,提升崇明的影響力。
3 結語
本文從崇明內部分析優勢、劣勢,從外部分析機遇和挑戰。結合SWOT分析矩陣提出相應的措施,基于SWOT分析的結果找到了當前適合崇明島生態旅游的發展策略。崇明島應建立符合發展要求、具有崇明地域特色和展現人文歷史的生態旅游體系;規避同質化現象,提高在旅游市場上的影響力;將當地居民的發展放在旅游規劃首位,放眼整個崇明島,因地制宜地開發;結合世界級生態島的戰略部署及規劃,建立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生態環保的旅游目的地。但海島生態旅游較為復雜,牽一發而動全身。本文僅僅只是對崇明生態旅游體系的建立進行了初步闡述,仍有探究完善的空間。
參考文獻:
[1] 陳素霞.崇明旅游產品開發的優化研究[J].特區經濟,2012(3):161-163.
[2] 劉恬甜,任子菡,鄧桂群,等.濟州島和崇明島生態旅游開發建設對比分析[J].城市旅游規劃,2019(14):89-92.
[3] 胡詩朦.基于“節水優先”的崇明水資源資產初步核算及價值轉化影響分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9.
[4] 張純.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定位下的交通規劃探索與實踐[J].交通與港航,2018(01):49-54.
[5] 肖徐進.平潭海島生態旅游發展戰略研究[D].浙江海洋大學,2018.
[6] 上海軌道交通崇明線東灘站東端頭井正式開始啟動建設[EB/OL].上海市交通委員會,http://jtw.sh.gov.cn/jtyw/20191213/35067.html,2019-12-12.
[7] 任淑華,蔡克勤.舟山海島旅游資源開發評價與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165.
[8] 胡美娟.當代民俗文化再生產中的BROKER研究——以江南三民文化村經營者為個案[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9.
[9] 徐雯雯.崇明島休閑體育與旅游融合發展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8.
作者簡介:黃甫(1989—),男,貴州畢節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公共行政與區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