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笙為我國古代的“八音”樂器之一,也是我國傳統吹奏樂器。笙具有音色優美、和聲豐富、藝術表現力強的特征,在演奏過程中有重要作用,既能演奏獨奏曲,也可與樂隊合奏。笙在我國許多地方戲曲和民間樂種中均有運用,是民族音樂演奏中不可缺少的融合劑。在民族樂隊中,演奏樂器幾乎都離不開笙。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討笙在民族樂隊中合奏與獨奏時的不同表現作用,以供參考。
一、笙的歷史與特性
笙屬于吹孔簧鳴樂器類,是一種古老的樂器,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我國最早發現的笙于1978年出土于湖北隨州曾侯乙墓。之前,殷代的甲骨文已經出現笙的名稱,即“和”(小笙)。隨著時代的演變,笙在唐宋時期十分流行。比如,唐代詩人楊希道的《詠笙》寫道:“短長插鳳翼,洪細攀鶯音。能令楚妃嘆,夏使荊王吟。切切孤竹管,來應云和琴。”笙有著豐富的表現力,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其衍生出不同的種類。元明清時期,其在民間地方戲及歌舞中得到廣泛應用,笙的發展逐步走上頂點。
笙主要由三個部分構成,一是笙簧,二是笙苗,三是笙斗(見圖1)。笙既有絲竹音韻,又兼備金屬樂器音色,因為笙具有特殊的發聲原理:氣流沖擊笙斗內的簧片,引起震動。演奏音調方面,聲音的力度、強度、長度控制自如;音色方面,笙能夠發出甘甜優美和清脆明朗的聲音,模擬人聲。另外,笙還有較強的融合性,笙在樂器獨奏方面得到廣泛應用。與氣鳴樂器相比,笙在伴奏時有著無法比擬的優越性。比如,吹、吸氣時均可發聲,并可連續地演奏;吹奏和聲時,笙的優勢不僅在音量上得以體現,而且給人渾厚豐滿的感覺。笙在音色上融合性較強,與各種樂器合作,既可在笙音色的烘托下發揮主奏樂器的作用,又可在其伴奏技巧的運用中增強樂曲的表現力。笙的音色在民族器樂合奏中具有較強的黏合性,因此在各聲部的演奏中起到橋梁作用。
二、笙在民族樂隊中的作用
笙作為一種獨奏樂器,在中國民族音樂中占據重要地位。這一樂器演奏時,音樂類型比較豐富,包括獨奏曲、協奏曲、樂隊領奏等。在民族樂曲創作中,民族管弦樂的和聲配置基礎與旋律聲部可以由笙來替代,甚至按照樂器演奏音域,將笙的不同音組成一個合奏形式,由此進行中外名曲的演奏。演奏效果是厚實、和諧的“金屬聲音墻”,其間主要利用高、中、次中、低音笙來達到這一效果。另外,笙還可以使民族管弦樂隊音色達到融合效果,發出的音色比較豐富,其不僅能奏出優雅動聽的音色,還能發出渾厚的音色。
笙的類型比較多,包括圓笙、葫蘆笙、方笙等。隨著樂隊的發展,笙的表演形式越來越規范化,演奏作品也朝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很多演奏家、制作家不斷改進傳統的笙,逐步制作出多種改良笙,越來越多的笙隨之出現。與此同時,演奏者通過自主研究,創造出具有各自特點的音位排列方式。
在民樂演奏中,為了取得理想的演奏效果,笙演奏者既要專注于自己樂器發出的聲音,又要關注其他樂器演奏的聲音,根據樂曲、指揮要求,及時調整自身的音量。在聲音強度相同的情況下,人的耳朵對中頻音比較敏感,聲音感覺比較弱的為高頻音與低頻音。所以,在民族樂團音樂會中,為了使演奏效果達到理想狀態,笙演奏者需要不斷調整演奏力度,使音樂作品的音效和形象更加逼真、豐滿。不僅如此,根據演奏環境的不同,笙演奏者在演奏時對音量的控制也是不一樣的,如此不僅使樂隊的音響達到平衡,也讓觀眾聽到更好的音響效果。另外,民族樂團演奏風格不同的中國民間器樂曲、現代民族器樂曲、西方音樂(移植)等作品時,應采用傳統笙和加鍵笙交替搭配的形式。如此才能充分發揮笙的音色效應和演奏技巧,盡可能完美地表現樂曲內容。
三、笙在獨立伴奏時的作用
為了達到最佳的音樂作品演奏效果,笙演奏者需要了解演奏要求,準確理解樂曲內容和藝術表現,采取有效的演奏方法,完美完成伴奏任務。
首先,笙演奏者需要區分不同樂曲的演奏特征,合理運用伴奏方法。每種樂曲的音色、表現方式、演奏方法有所差異,在演奏樂曲時,要充分發揮不同樂曲的特征。
其次,笙演奏者平時不僅要注重演奏技巧方面的學習,還要不斷提升自身修養和專業素質,使伴奏與主奏的配合達到理想效果。在演奏過程中,要靈活采用不同的演奏方法,以更好地應對主奏者的即興處理,從而為達到完美的演奏效果奠定基礎。
笙演奏者伴奏過程中,所伴奏的音型主要根據樂曲的主題風格、表現內容來確定,由此演奏出符合樂曲風格與情緒的伴奏效果。笙伴奏的音型一般有六種。
一是有旋律的伴奏織體,這種伴奏方法將樂曲的旋律凸顯出來,演奏的伴奏音型比較清晰與形象,笙能使主奏者更好地對節奏、音準予以把握;二是和弦式的伴奏織體,鮮明的節奏、較強的音型力度是這種伴奏方式的主要特征,笙能夠達到激昂的樂曲演奏效果,其在樂曲尾聲部分比較常見,有助于推動演奏曲往高潮部分走;三是嚴格重復旋律,這種伴奏方法一般在中板和小快板中應用比較多,笙能取得質樸的伴奏效果;四是對旋律或減字,或加花,適當對重復的變奏進行變化;五是主旋律主要是主奏,“卡農”的形式作為伴奏,以達到主旋律的重復或變化重復效果,從而使音樂往高潮部分推進;六是一問一答的主奏、伴奏形式,在演奏上達到相互呼應效果,從而實現對比性復調目的。
四、結語
笙作為我國歷史悠久的民族簧管樂器,在民族樂隊的合奏與伴奏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簡述了笙的發展史,分析了其在民族樂隊中合奏與獨立伴奏時的不同表現作用,以促進笙演奏在實踐中更好地發展,進而為民族音樂事業貢獻一份微薄之力。
(天津音樂學院附屬中等音樂學校)
作者簡介:閻續(1982-),男,漢族,山西忻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民族器樂演奏(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