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呈現】
有相當部分同學說,寫作最大的痛苦是“缺少生活閱歷,找不到好的素材”;還有同學說,“生活經歷簡單,選材困難”。從我們的調查得知,“生活簡單,無材可選”已經成為初三同學考場寫作時的最大困惑之一。
【惑因透視】
“選材困難”“找不到好的素材”是考場寫作時的尷尬和窘境,是直接困惑,“缺少生活閱歷”“生活經歷簡單”是間接困惑,是對直接困惑的自我歸因。如果“沒有素材”“選材困難”“找不到好的素材”是結果,那么,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比較復雜,簡單地歸因為“缺少生活閱歷”或“生活經歷簡單”不夠精準。我以為蔣霞老師在朋友圈給我的留言是有一定道理的:“我感覺女兒寫不好作文的原因是到了初中,埋頭學習,平時缺乏體驗,也不習慣思考,寫作難有真情實感,為寫而寫。”
客觀上,初中生學習的課程比小學多得多,學習負擔也重得多,更多的時間被花在文化課和學校布置的各種課程上,沒時間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更不可能如成年人那樣,去經歷各種各樣的生活,這是事實。
現在的問題是,同樣年齡段、學段的學生,為什么有的初中生就能提筆成文,洋洋灑灑,從沒有“無米之炊”的苦惱呢?因為他們一直留心身邊的人和事,關注自己能夠經歷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特別是讀書學習本身的過程,尤其是敏銳地捕捉和細心地感受,甚至在此基礎上能夠對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行個性化地思考、感悟和提煉,把緊張、忙碌的學習生活與寫作素材的積累打通,把有限的生活演繹得如詩如畫。
我們這樣追問之后,便會清楚地發現,不是經歷簡單,也不是缺少閱歷,而是缺少感性體驗和理性思考,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和表現美、創造美的心靈。
【破惑之策】
風光無限的學習生活是我們最好的破惑之策。
很多同學抱怨學習生活枯燥單調,其實正好相反,任何一種生活都是或趣味橫生,或豐富迷人,或焦慮重重……只要你認真經歷過,感受過,你一定會同意我的觀點。
比如,為了復習備考,每個同學都很難逃離一種學習生活——刷題。
那片無法抹去的風景
方昱和
記憶中,初三的晚自習,就是一道無法抹去的風景。
教室里靜得怕人。全班同學,無論男女,不論妍媸,無不伏案疾書。或者做自己選擇的試卷,或者完成老師白天課上發下來的講義。教室里除了日光燈發出輕微的“吱吱”電流聲,就是筆和紙親密接觸時此起彼伏的“沙沙”刷題聲,偶爾會有個別同學百思不得其解的嘆息聲和放下筆查找資料的翻書聲。極其細微的聲響你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就像感受自己的心跳和脈搏一樣。
寂靜到讓人生寒,專注到目中無人。巡夜的校長、主任、班主任從走廊窗前走過,不會有人關注,也不會被發現。有時,他們會悄悄走進教室,從教室這頭繞到教室那頭,也不會有人搭理。明知有人從窗前或身邊走過,也不會抬起頭來。因為他們專注在題目里,不,準確地說是淹沒在題海里,癡迷得連自己也忘記了,他們的眼里只有“題”,手上只干一件事——“刷題”。
除了課間休息那刺耳的電鈴聲能夠喚醒他們,否則,很難被集體“拯救”。一群少男少女,齊刷刷地走在一條刷題的不歸路上,有人樂此不疲,有人忘乎所以,有人麻木不仁,當然也有人萬般無奈……
這一切,至今歷歷在目。
這里只有一種場景——刷題,每個人都是主角,包括我;只有一種基調——靜,靜得怕人,靜得旁若無人;還有一個主題詞——成長的代價,無悔的拼搏;更有一句好聽的詩題——那是一片無法抹去的風景。
或許不是最美的風景,但一定是難以抹去的風景。
看得出,文章的作者方同學完全讀懂了題目中的“風景”二字,沒有抱怨因為學習太忙,而沒空去游山玩水,也沒有因為面對“風景”文題,絞盡腦汁想不出素材而苦惱,而是非常智慧地就近取材,在自己最尋常、最熟悉的學習生活中選擇“風景”,讀書人,誰沒有“刷題”的經歷呢但不是誰都能發現那一片“不能不愛”又“沒法真愛”的特別風景。方同學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尋常細處寄情韻,熟悉地方有風景。
溫馨甜美的家庭生活是我們獨有的破惑之策。
家是屬于每個人的,家庭生活是我們成長歲月中最美好的,也是最為獨特的生活。與家人之間的生活,本身就是幸福甜蜜的時光,有著說不完、寫不盡的動人故事。
《莫愁·小作家》雜志曾發表過多篇以家庭生活為題材的優秀作品。其中有一篇題為《一粒塵埃在風里聽到》的文章,讓我印象深刻。
一粒塵埃在風里聽到
李雨然
很小的時候,我問母親全世界孩子都會問的問題:媽媽,我是怎么來的呀?
大人很少會科學直白地回答這類問題,大抵就是一句不耐煩的“垃圾桶里撿來的”,高級一點的可能是“充話費送的”或者“商場里買的”。但我的母親非常浪漫地回答了我的問題,她說有一天她想要個女兒了,于是就對天許了愿,然后我就來了。
這真是個美麗的答案。所以我10歲之前,腦子里一直有一幅這樣的畫面:我是一粒小小的,輕飄飄的塵埃,漫無目的在空中飛著,有一天我聽到了一個女人的聲音,她說她想要個女兒,于是我就飛到了她身邊。
長大之后,確切地說是進入青春期后,我開始常常對母親不滿。
她一直覺得,學生該做的事情就是學習。可是我,是在媽媽送給我的一本本童話書里長大的,怎么可能贊同這個觀點呢?我愛這個世界,愛的是它驚雷烈雪,愛的是它和風細雨,我向往的是星辰大海,是詩和遠方。
可母親覺得,我連成績都搞不好,哪來時間想這些呢?
最初只是分歧,之后,日復一日地爭吵,哭泣,和好,周而復始。
……
無論我們吵了多少次架,我也從沒覺得她不如別人的媽媽。我一直都很驕傲自己是她的女兒。我從來沒后悔,自己還是一粒塵埃的時候,就在風里聽到了她的聲音。
雖然我討厭她嘮叨、固執,那么不了解我。可是如果有來生,我還是愿意,在她向天空許愿的時候來到她身邊。
媽媽呢?如果有來生,你會不會也愿意,還做我的媽媽?
作者李雨然能寫出如此富有情感的文字,是因為她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媽媽,一個童話般詩性的媽媽。雖然在無情的現實面前,媽媽也會無奈、固執,甚至去折騰女兒,但,不會影響母女真情。因為那個文學的、詩意的、童話般的世界已然形成,就在李雨然的心中。
與媽媽的對話,與媽媽的碰撞,是每個同學都會有的,這樣的素材也不容易與別人撞車。因此,家庭生活的素材,永遠屬于每個擁有真心真情真愛的同學。向李雨然學習,留心家庭,留意家庭生活中的一切,哪怕是與家人的一次聊天,一次誤會,一次矛盾,溫暖和愛永遠不會缺席,永遠都會成為我們源源不斷的寫作素材。
取之不盡的讀寫生活更是我們天然的破惑之策。
讀與寫幾乎成了我們學習生活的主題曲,我們每天都在演奏。讀與寫更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事實上,中考寫作時,以閱讀與寫作為對象的作文題也時常出現。即使題面上沒有出現讀與寫,也可以調動我們讀與寫的生活經歷、感受、體驗和故事,來解決寫作中無話可說、無事可記、無人可寫、無景可描、無情可抒的尷尬。
前不久,我在給徐州豐縣語文老師講學時,專門推薦了一篇《這,讓我無法拒絕》的考場下水作文,“無法拒絕”的是蔣涵同學閱讀《紅樓夢》的故事,這是最典型的讀寫生活,也是讀寫結合的成功典范。
王晨羽同學是在讀與寫中走向成功的又一代表,她曾在《莫愁·小作家》上發表過一篇寫作經驗談的文章,文章有個很詩情的題目——《讓文字燦然開花》。她寫道:
提高寫作水平沒有捷徑,最重要的是要堅持,堅持閱讀,堅持寫作。當你的積累多了,讀得多了,就會有表達的欲望,有動筆的欲望。把每天看到的好句子摘抄下來,把每天涌入腦海的只言片語記錄下來,久而久之,就會愛上寫作,提筆時,靈感就會如水一樣自然流淌。就像《莫愁·小作家》上的一篇文章所說的:寫作是“流”出來的,不是“作”出來的。當你看著一個字一個字從心里流出來,看著一個字一個字燦然開花,是一種多么大的成就感啊。
《莫愁》雜志總編韓麗晴也是這么說的。她有一篇發表在《莫愁·小作家》上的卷首語,是專門寫給每一個寫作愛好者的,題目就叫《素材》。作者在結尾處寫道:“滿地皆是寫作素材,用心用情者,世事洞明,文章練達。”
讀了這篇文章后,我以《素材的意義》寫了一篇讀后感,我的主題詞依然是“素材”,生活無處不素材,以及如何積累素材和有效使用素材。
愛與思考:讓鳥兒的翅膀成為藍天最美的詩行。
只要有愛,我們的生活就不會簡單。
我們的學習生活,遠不止一個“刷題”,一個晚自習,我們還有上課、聽課、討論、爭辯、演講、考試、運動、比賽、各種社團活動等等,我們的學習生活特別豐富多彩,有萬千情趣、百般滋味,只要我們像方同學這樣去熱愛、凝視、感知、觸摸,有自己的思考,我們就會把學習生活轉化成有意義的寫作素材。
我們的家庭生活,也遠不止與媽媽之間的故事,還有與爸爸、爺爺、奶奶、姥姥等更多親人之間的故事,親人們相互間的故事,每個親人與家庭、鄰里、同事、同學間的故事,家庭就是一個小社會,一個家庭或幾個家庭合起來就是一個社會或一個時代的縮影,《家》是這樣,《紅樓夢》更是這樣。只要我們能像李雨然同學那樣,有一顆愛心、詩心,用生命和美好去記錄、描畫、聯想和想象,家庭生活的大大小小、是是非非,都會成為我們筆下美好的文字。
我們的閱讀與寫作的生活,本身就是得天獨厚的寫作素材,值得我們一輩子去珍惜和愛。我們通過閱讀積累素材,學習如何運用素材,吸收人生的智慧與精神的滋養;我們通過寫作的實踐,運用閱讀學習所得,去記錄學習成長的生活,描寫幸福溫暖的家庭生活,再現老師引領下的讀寫生活,留存我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抒發我們對自己、人生、世事、社會的真情實感和真知灼見。
泰戈爾有句經典的名言:“天空中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但鳥兒已經飛過。”這是一句用來勸勉人生的詩句,不必悲觀,生活原本就有空白;更不必介意結局,只要曾經飛過。而我以為,這句詩正是啟迪我們要學會思考,要不斷反省。既然曾經飛過,何不留下翅膀的詩行。
能否把生活轉化成寫作的素材,除了愛,還在于思考,在于省察,在于凝視。黑格爾的比喻很詩性,“密涅瓦的貓頭鷹在黃昏起飛”;蘇格拉底的表達很夸張,“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曹文軒的觀點很直接,“未經凝視的世界是毫無意義的”。
生活是表象的,我們要往內里、本質處思考;生活是靜態的,我們要往動態、發展、變化處思考;生活更是感性的,我們要往邏輯、哲理、文化、詩性處思考。
從點到面,從家庭到社會,從個體到群體,以生命的姿態去觀照生活,以生長的眼光去審視生命,以家國情懷去凝望身邊的人和事,我們就會發現,身邊的生活都是源源不斷的寫作好素材。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
尋常的、熟悉的學習生活、家庭生活,甚至是重復單調的語文讀寫生活,看似無景,其實,只要認真經歷、觀察、體驗和思考,就會風光無限,就能走出“生活簡單,無材可選”的困境,擁有屬于自己的素材,并能借助愛和思考,口吐蓮花,妙筆生花。
蔡明:江蘇省婦聯“莫愁家庭教育”名師名家工作室領銜人,江蘇省名教師,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
編輯 ? ?沈不言 ?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