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穎

摘要:本文主要針對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飲料中咖啡因中的含量進行了研究,其次闡述了高效液相色譜法在應用中的實驗過程,并根據相應的實驗結果展開了飲料中咖啡因的測定價值,希望為相關研究學者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高效液相色譜法;咖啡因含量;標準曲線;咖啡因
1.咖啡因簡述
咖啡因是一種有機物質,能夠從咖啡豆以及茶業等物質提煉的一種物質,它又稱之為C8H10N4O2。現階段,含有咖啡因的飲料被廣大青少年所喜愛,但咖啡因的攝入過量會影響肝臟等功能的正常運行,同時也會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孕婦使用會提升流產的幾率,嚴重的情況會導致女性出現不孕不育。本文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法對飲料中咖啡因的含量進行了分析,并且可以得到有效的精準度。這一方法的應用操作便捷,并廣泛的應用于飲料中的咖啡因含量工作。
2.咖啡因含量測定方法與分析方法
2.1傳統測定方法
傳統的測定方法主要通過萃取分光光度法進行飲料含量中的咖啡因測定,雖然有一定的簡單性,但是在提取的過程中,會摻雜一定的雜質,因此,在檢測過程中,最終的檢測結果會出現較大的誤差。如圖1所示:
2.2高效液相色譜法
高效液相色譜法在進行飲料中咖啡因含量測定過程中,其主要優勢在于可以有效的將咖啡因中的雜質以及單寧酸等物質進行有效的分離,在進行測定過程中,沒有雜質的情況下,最終的測定結果會更加精準,但是在測定過程中必須要進行定量的精準操作。
3.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飲料中咖啡因含量的實驗
3.1實驗設備和試劑
在進行飲料咖啡因含量測定過程中,高效液相色譜法實驗在標準化實驗室內進行。實驗設備與儀器:型號為安捷倫1260檢測裝置、自動進樣器、在線脫氣裝置、超純水機設備,抽濾裝置、天平、超聲波脫氣機、10、100毫升容量瓶以及燒杯等。試劑:咖啡因、東鵬特飲、甲醇試劑茶等。在選擇實驗設備以及試劑過程中要結合實際需求進行儀器設備的挑選,從而保證實驗在進行過程中的順利性。
3.2溶液配制
先配置磷酸鹽緩沖液,其次配置1毫克的咖啡因標準儲備液,最后在配置咖啡因標準溶液。在配置磷酸鹽緩沖液過程中,利用二次次蒸餾水配置0.01摩爾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最后在將其溶液的pH值調整到3.5左右。1毫克儲備液的配置利用甲醇,并將其溶液定制到100毫升左右。最后在配置咖啡因標準溶液過程中,要將其配置成150微克、125微克、100微克、50微克以及25微克的咖啡因標準溶液,最后并對其進行超聲脫氣。
3.3樣品處理
樣品處理中,雪碧以及可樂中含有一定的碳酸。在進行處理過程中,首先要各取30毫升,并將其放在50毫升的燒杯內,在進行超聲波脫氣,其時間放置到15分鐘左右,直至飲料中的二氧化碳消除。在加水,將原有的濃度稀釋到1/10,在通過0.45微米的濾膜進行過濾,并將其做為實驗檢測的樣本[1]。
3.4實驗所需高效液相色譜條件
高效液相色譜中的流動性對于分離來說有一定的而影響,此次實驗將已經配置好的摩爾磷酸鹽緩沖液溶液進行過濾,在進行15分鐘左右的脫氣處理,并按照3:7的配比進行相應的配比,并制備500毫升的流動相。在進行檢測過程中,按照色譜中的要求進行相應的調整,并檢測磷酸鹽、甲醇,其溶液的每分鐘流速為1毫升左右。最后在進行高效液相色譜儀,并將其基礎線一直處于平直狀態。
3.5繪制標準曲線
當高效液相色譜儀中的基線達到平穩之后,在每20微升中的濃度設定相應的咖啡溶液,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別進樣三次,直至其每個進樣色譜中的面積相同,通過相應的測試將其記錄下來,并在此基礎上繪制相應的曲線圖[2]。
3.6加樣回收率實驗
在進行實驗過程中,將每毫升含量50毫克以及100毫升的咖啡因標準溶液分別添加到不含咖啡因的飲料中,并根據實驗處理方法計算出實際空白的咖啡濃度中,最后在計算出空白介質中的咖啡因含量濃度,根據計算結果顯示,實驗中的誤差范圍在接受的范圍內,其中空白介質中咖啡因濃度分別是每毫升50.5微克、每毫升100.24微克,回收率分別是101%、100.2%。
3.7各樣品中咖啡因含量的測定
在進行樣品測樣分析時,要按照原有的時間找到咖啡因中的對應色譜峰,并記錄好各個時間段的峰面積。在測定過程中,要反復將其進樣三次,直到每次的峰面積達到一致后,在進行相應的數據統計。最后根據咖啡因中的溶液標準計算出樣品中的咖啡濃度,并根據相應的稀釋倍數將咖啡因中的濃度計算出來。
結論
綜上所述,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飲料中咖啡因含量測量在應用中具備一定的高效性,同時在進行檢測中,具備較高的敏捷度和靈敏度,因此,在測量飲料中咖啡因的含量時一般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進行操作,同時在應用中具備較好的實用價值,并為人們的身體健康提出了一定的安全保障。
參考文獻
[1]曾延靈,樸杰,全春梅.超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飲料中咖啡因含量[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8,9(21):5721-5724.
[2]李花覺.超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飲料中山梨酸、苯甲酸、糖精鈉、咖啡因、安賽蜜[J].現代食品,2018,11(21):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