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
摘 要:《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是前蘇聯作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學經典著作。全書100條建議涉獵范圍廣泛,主要包括中小學教師的教師培訓、父母的家庭教育、中小學生及學齡前兒童的學生教育三方面內容。當教師、父母、孩子三方共同努力時,教育必定能潤物細無聲,助孩子茁壯成長。
關鍵詞:教師培訓;家庭教育;學生教育
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別、最奇妙、最需要時間的檢驗的事情。蘇霍姆林斯基以人道主義思想為核心,要求教師把家校、師生共同納入教育事業中,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創新,一齊修筑育人之路。
一、教師培訓——成人者必先自成
為師者,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想成為一名教師,需要接受全面系統的培訓。蘇霍姆林斯基就此給教師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議。
首先,教師應具備優良的品質。善意待人是教育修養的初步常識,教師要用心靈去感知兒童、了解兒童。不難想象,一個教師若是沒有善心和耐心,那么面對學習吃力、暫時落后的學生,就只有不滿和埋怨,而缺乏反思和幫助;面對一時犯錯誤的學生,就只剩懷疑、責備和教訓,而不見信任和關愛。教師首先要充滿善意,愛學生,信任學生,才不會陷入職業痛苦的怪圈,才能品嘗到為人師的樂趣,做到師生共成長、共克時艱。
其次,個性教育是深入人性的教育的基礎。“沒有教育者個人對受教育者的直接影響,就不可能有深入人性的真正教育。”個性教育的源泉是教師的知識、求知渴望和閱讀愛好。教師對學科的熱愛能夠感染學生,喚起學生的求知思想。蘇霍姆林斯基說“能力只能由能力來培養,才干只能由才干來培養”,那么熱愛也只能由熱愛來培養。教師熱愛知識、熱愛生活,那么學生在求學路上就更容易走得遠。
再者,教師的工作能力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業務的多個方面給出了建議。教材方面,教師在首次教授教材內容時,要把知識點講的很明確,且一定要讓學生清楚地理解后獨立完成作業,切忌模棱兩可;在課堂上進行家庭作業檢查時,不應只是簡單的復述知識。寫教育日記也是一個好教師應該具備的習慣,這樣的個人隨筆能促進對教學工作的思考,是教師創造力的源泉。
二、家長教育——一直在路上
教育不應只是學校教育工作者的事情,其他教育者(如父母)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家長們往往對孩子寄予厚望,當孩子表現出兒童的幼稚與缺點時,“虎爸”“虎媽”就會上線。但其實兒童的身心發展是分階段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家長也需要不斷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教育共產主義社會的人方面,沒有比母親和父親學會如何教育兒童更為重要的任務了。”家長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作為教師,要啟發父親、母親為培育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而自豪的情感。教師不要回避教育中尖銳的問題,如家校矛盾,遇到矛盾時最好不慌不忙、不卑不亢地解決。此外,教師對家長也要一視同仁,把家長放在跟自己同等的位置,開誠布公。隨著兒童的成長,加深對家長的教育工作,鼓勵家長營造尊重科學、文化、書籍的家庭氛圍。
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家長可能比教育兒童更為困難。因為家長多年來已形成自己的一套價值觀,難以再被教育和改變;教育孩子又是如此具有挑戰性的高要求的事情,所以家長教育任重道遠,家長教育一直在路上。
三、學校教育——培養大寫的人
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人的和諧全面發展,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我們要培養的人,不只是有知識,有職業,會工作的庸庸碌碌的人,而是要培養大寫的人,就是有高尚的精神生活,有理想、有性格、關心別人、關心集體的人。”
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首先離不開學習興趣、閱讀興趣的培養。蘇霍姆林斯基說:“認知本身是令人驚訝、感到神奇的過程,能激起高昂而持久的興趣。”求知興趣來源于教師對課堂講解的材料,和被分析的事實所采取的方法中;來源于學生運用知識、用智慧統帥事實的滿足感中;其次,教師最要操心的一件大事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在學習困難的腦力勞動中起決定性作用。通過閱讀發展教學大綱中最難部分的知識,讓學生多想、多思考。關于兒童的思維和智力的培養,開設專門的思維課很有必要;此外,還要培養兒童的繪畫、書寫、雙手工作的能力,促進兒童多方面學習技能的發展。
學生人格品性的培養,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更為高。首先,要記住的是“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因此對待兒童一定要因材施教(盡管這在實踐中是很困難的),不斷變換方式方法去培養兒童的良好品性;其次,教育兒童最要警惕冷漠無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庸人思想。教師要注重保護青少年內心的純潔激情,熱心社會、熱心公益,培養有良心、善于判斷、成熟的人;再者,要愛惜兒童的信任,學習兒童的語言,多跟他們交流,這有助于培養開朗、人格健全的人。總之,我們要培養的是培養有信仰、有理想、善于反思、能夠自我教育的人。學生總有一天會畢業,會離開學校進入社會,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無法緊跟孩子一輩子。只有理想信念和自我教育能貫穿人的一生,真正的教育也就是自我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用平實、簡易的話語,給廣大教師傳授了許多中肯、實用的建議。書的最后一句話說,要使教育兒童、熱愛和尊重兒童、嚴格要求他們、同他們交朋友成為一個教師精神生活的實質。當教師決定投身教育,培養和塑造人時,就要時刻警醒自己,手中有雕刻的刀子和利劍。寫好一個“人”字不易,教育是教育工作者肩上的一份重擔,更是全社會的責任。
參考文獻:
[1]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年
[2]陳余丹.《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J].教育教學論壇,2013(03):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