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巖
摘 要:玄奘畢生奉獻于佛經翻譯,其譯著不管是從數量、質量上都達到了中國佛經翻譯史上頂峰,譯論雖少但精華灼現,對后世影響極其深遠。本文以玄奘的為終點剖析對象來討論研究探索其現代意義。
關鍵詞:玄奘;佛經翻譯;翻譯觀
一、玄奘翻譯歷史背景及其深淵
玄奘(公元600-664年)經過西行17載,回國后潛心研究佛經翻譯,總共翻譯佛教大小經論75部1335卷,共計1千萬多字,玄奘的譯著從數量和質量上都達到了中國佛經翻譯歷史上的高峰,被譽為 “有史以來翻譯家中的第一人”。玄奘開創了中國譯經史的新風格和新局面,并為中國古代翻譯注入了新鮮血液。玄奘精通語言又申通佛理,譯文似為天成之作,正如梁啟超評論:“若玄奘者,則意譯直譯,圓滿調和斯道之極軌也”(參見周敦義《翻譯名義集。序》)從翻譯歷史上看,玄奘并非實踐第一人。但玄奘在譯經繁榮、譯家輩出的時代超凡脫俗終生獻與佛經事業。
佛經翻譯始于漢代,佛經譯論開篇當為三國時期支謙《法句經序》,在中國佛經譯論誕生初期,就已經有直譯、意譯之爭,支謙在直譯洪聲中,既有隨附也有抵抗,其譯文“辭旨文雅,曲得圣義”《高僧傳》。曾經當時也有眾多譯家引用老子和孔子之言為其直譯觀辯護,這一現現象明我國現狀從一開始便深植與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傳統文化和翻譯理論緊密結合。“棄文求質” 是中國翻譯早起發展歷史的必然結果,因為早起的佛經翻譯不僅受制于譯者的雙語水平,還受到了文化的阻隔,再加上人們對翻譯的認識不足,經文質樸而旨圣,譯經“畏懼失實”應該“得本緣故”(道安語),力求符合原文原意。由此得出,中國開篇議論孕育在直譯占主導風向的土壤中。隨著佛經文化的漸入,異質之言或徑入或文本飾,國內的佛經翻譯家也注意到佛家經典與中國本土的知識背景、學術思潮的融合進入社會的必要性,譯文多為“滯文格文”直譯觀。鳩摩羅什(344-413)以意譯為代表的“宗匠”其譯經質量受到很高的評價,從文本來看趨文飾,注重表現原文的文體和語趣,被享有譽名“有天然西域之語趣”(贊寧語參與《宋高僧傳》)隨著歷史文明的發展和進步,其后的高僧對于“文”、“質”兩者之見,多執中用兩,中國古典譯論已從論述翻譯方法擴展到對翻譯主體的關注。
由此可見,玄奘所處時代已是譯事興盛,各家譯論紛呈。玄奘在這一背景下致力于佛經翻譯成就千秋偉業,為中國翻譯歷史上創建了標志性的里程碑。接下來,將對其思想核心進行剖析,探究其譯論方法與原則精華。
二、簡析玄奘方法與原則
佛經翻譯至玄奘時已經異彩紛呈,各家觀點各有爭議但不相互排斥。在直譯意譯相互轉換的帶領下,各顯千秋。主要是以“質”者存其真而近與理,“意”者得其體而隱與形。佛經翻譯從古譯、舊譯、新譯到鳩摩羅什的一個新時代,又到玄奘將佛經翻譯引領到一個鼎盛時期。因為玄奘梵漢精曉,佛理深通,他所翻譯的譯文順理成章,一氣呵成。而在此之前的譯經都是以梵文逐字搬譯后再由漢語語法加以改寫修正,最后由筆人潤色。當中文字輾轉傳遞,加上個體之間認知和闡釋的差異,必定會造成語詞增減,原意走失。
印度學者伯樂天和我國學者張建木對玄奘的翻譯理論和方法進行過專門研究,在針對仔細對比研究《集論》、《俱舍論》后,總結出來6種翻譯技巧:補充法、省略法、變位法、分合法、譯名假借法、代詞還原法。玄奘翻譯方法豐富,但其論述留存極少,從后世零散整理出來的材料中歸納為“既須求真,又須喻俗”在這場直譯意譯的爭論中,玄奘既不偏“質”也不過“文”,因為“文過則艷,質甚則野”《大唐西域記》。玄奘翻譯擅長在于融化原文中的義理,熟練巧妙地運用一家之言來貫通原本。如果我們把舊譯比作是古譯的突破,那么玄奘開創的新理論譯經則是佛經翻譯新的里程碑。在后期他又制定了“⑤不翻”原則,更是對名詞和名稱的翻譯作出了具體的指導,他的理論研究深淵可以追溯到孔子“明從主人”之說,實際上,玄奘常引用孔子、老子等人之語辯護,思想根植中國傳統哲學古典文論。
三、玄奘翻譯譯論的現代意義
中國譯論始于佛經翻譯,在數百年的譯經歷史長河中,譯家的豐富經驗凝結而成的涓涓細流最終匯成各種理論大川,為現代譯論的開創奠定了決定性的根基。傳統譯論是現代譯論的奠基石,因此,我們必須要對傳統譯論的深刻反思便構筑成現代翻譯理論研究的寶庫。在譯經大師中,玄奘燦若星辰,尤其是在方法論上影響著后世極為深遠。如果將其翻譯理論原則置于現代,仍可見其光芒?,F代翻譯家嚴復“信達雅”原則,是對傳統譯論的總結升華,玄奘的“求真、喻俗”論及“五不翻原則”,在現代視野下,既有古樸忠實觀,又有新穎的功能觀,既強調存原文之原義,又注重譯文之效果。玄奘譯論雖不能與當今譯論家大作相比擬,但其理論精華及思想靈魂卻為后世依循探索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礎??v觀他一生,堅強的意志、精深的知識和嚴謹的學風是其成就事業的關鍵,也是我們追思先賢、以古益今之所在。
參考文獻:
[1]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6
[2]馬祖毅.中國翻譯簡史[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公司,1998.66-68
[3]張思潔.中國傳統譯論范疇及其體系[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4]Gentzler,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4
[5]Nord,Christia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