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靜雯,劉陽陽,胡長容,周艷艷
(1.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院,河南 鄭州 450046;2.河南省中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2)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最常見的良性腫瘤,育齡期女性多發,發病率為25%~30%[1],以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下腹部包塊等為主要臨床特征。祖國醫學對子宮肌瘤無專篇記載,多將其歸屬于“石瘕”“癥瘕”等范疇。周艷艷教授,河南省中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中醫婦科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擅長應用中醫藥治療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多囊卵巢綜合征、卵巢早衰、圍絕經期綜合征等疾病,尤其對基于“陽化氣,陰成形”理論治療子宮肌瘤頗有心得。筆者有幸跟師學習,收獲頗豐,現將周艷艷教授治療子宮肌瘤的經驗介紹如下。
早在《靈樞·水脹》中就有關于“石瘕”的描述:“石瘕生于胞中,寒氣客于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衄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于女子,可導而下。”《諸病源候論》載:“癥瘕者,皆由寒溫不調,飲食不化,與臟氣相搏結所生也。其病不動者,直名為癥。若病雖有結瘕,而可推移者,名為瘕。瘕者,假也,謂虛假可動也。”“石瘕”“癥瘕”的描述與子宮肌瘤的下腹部包塊、經期延長、月經不調、不孕等臨床癥狀一致,故周艷艷教授認為子宮肌瘤可歸屬于中醫“石瘕”“癥瘕”等范疇。
“陽化氣,陰成形”首見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是對陰陽生理功能的總體描述[2]。張介賓在《類經》中對其注釋:“陽動而散,故化氣;陰靜而凝,故成形。”李中梓在《內經知要》言:“陽無形,故化氣;陰有質,故成形。”均揭示了人體的運行規律,即以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3],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中載:“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只有陽氣充足,氣化功能正常,才能向身體各部分源源不斷地輸送營養物質,使生命長久不息。《素問經注節解》曰:“形者血肉之所成,陰主血,故云成形。”可見人體成形的物質形式由陰氣主導,正如《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所云:“天主生物,地主成物。故陽化萬物之氣,而吾人之氣由陽化之;陰成萬物之形,而吾人之形由陰成之。”由上可知,人們想要健康長壽,人類想要繁衍生存,既離不開“陽化氣”推動人體生理功能,也離不開“陰成形”形成人體物質形式,如《靈素節注類編》中所言:“蓋陽化氣,陰成形,形氣相稱,則陰陽均平無偏,故壽,偏則必多病而夭矣。”
基于此,周艷艷教授認為子宮肌瘤的形成主要由于“陽化氣”不足,導致“陰成形”太過。“陽化氣”功能可將體內的精血津液等有形物質轉化為無形之氣,供養全身,“陰成形”可將無形之氣及自然界物質轉化為有形之體,支撐人體生理架構。但若陽氣氣化不足,則有形物質轉化無形之氣的功能減弱,則有形之體會在體內積聚,日久成癥。與此同時,“陽化氣”不足,則不能制衡“陰成形”,亦會導致無形之氣轉化有形之體的功能過于亢奮,有形之體亦會在體內積聚,日久成癥。
周艷艷教授認為,導致陽化氣不足、陰成形太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其一,外感寒濕之邪傷及人體陽氣。寒濕屬陰,侵襲機體,導致體內陰寒之邪過盛[4],“陰勝則陽病”,陽氣受損,氣化功能失司,精血津液輸布不暢,而成痰飲之變,久之氣血凝滯,經絡不通,因寒留積。正如《諸病源候論》所言:“積聚者,由寒氣在內所生也。”《靈樞·百病始生》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卒然外中于寒……溫氣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許博文等[5]認為,寒雖生積,但體內精血津液等營養物質之所以能周流全身,皆依賴于陽氣的溫化與推動,所以癥瘕積聚因寒濕形成皆為表象,主要內因還是機體陽氣不足。正如《靈樞·口問》中記載:“寒氣客于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振寒寒栗,補諸陽。”在陰盛陽虛,寒邪侵襲之時,補三陽則寒氣自祛。其二,飲食寒涼或內傷臟腑導致機體自身陽氣虛弱,則陽氣溫煦氣化功能減退,陰不得溫化而靜斂成形,水液積聚成痰飲,血液停滯成瘀血[6],瘀血久而化熱蘊毒,日久則成癥。《丹溪心法·積聚痞塊》載:“塊乃有形之物也,痰與食積、死血而成也。”另一方面,痰飲、水濕、瘀血等陰形太過,會進一步煎熬營血,毒熱蘊結,耗傷人體正氣。陽氣愈虛,陰形愈過,從而又使陽氣愈虛,循環往復,導致疾病纏綿難愈。
綜上,周艷艷教授認為子宮肌瘤的根本原因在于陽化氣不足,陰成形太過。不論外感還是內因,陽氣不足是發病之本,痰飲、水濕、瘀血聚結沖任胞宮形成的癥瘕積聚皆為陰形之產物,甚至有形病理產物之郁(瘀)化熱為毒,均為標。故治療以化瘀清熱祛其標,溫陽化氣固其本,達到陰平陽秘、化生有序的狀態。
周艷艷教授根據《黃帝內經》理論,臨床反復推敲,創建癥瘕活血方治療子宮肌瘤,療效顯著。該方主要由桂枝、干姜、桃仁、白芍、附子、麻黃、茯苓、牡丹皮、醋北柴胡、枳實、雞內金、蟲等組成。其中君藥為桂枝、干姜,桂枝味辛、甘,性溫,歸心、肺、膀胱經,可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干姜味辛,性熱,歸脾、胃、腎、心、肺經,可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兩者共奏溫陽通脈之功,使陽氣充足,得以化氣。臣藥為桃仁、白芍、附子、麻黃,其中附子、麻黃可增強君藥溫陽化氣之功,配伍桃仁以活血化瘀,白芍入血分通利血脈,增強君藥通脈活血之功。北柴胡、枳實、牡丹皮、茯苓、雞內金、蟲共為佐使,柴胡、枳實、白芍實為四逆散,能升肝脾之陽氣、通脈中之血氣;牡丹皮入血分,可活血散瘀,祛血分伏熱;茯苓利水除濕、祛除瘀血蟲味咸,性寒,有小毒,可破瘀血、續筋骨,用于消癥瘕痞塊;雞內金味甘,性平,《醫學衷中參西錄》載其“治痃癖癥瘕,通經閉”。諸藥共用,奏通經脈、除血痹、消癥瘕、化瘀滯之效。縱觀全方,以辛味助陽化氣,通行血脈,合以甘味辛甘化陽,使化瘀不傷正,清熱不凝滯,以達溫陽化氣、活血消癥之功。
患者,女,41歲,2019年10月7日初診。主訴:發現子宮肌瘤1 d。患者平素月經規律,周期25~30 d,經期5~7 d,量多,色暗紅,有血塊,經來下腹疼痛。末次月經2019年9月10日,7 d凈。患者自述平素乏力,眠差,夢多,偶見煩躁。門診彩超顯示:子宮增大,子宮肌瘤近后壁宮底(45 mm×30 mm),子宮內膜厚約13 mm,宮頸那氏囊腫。刻下癥:胸部輕微脹痛,小腹墜脹,腰酸軟,納可,眠差,舌質暗,見瘀斑,左側較重,苔白膩,雙脈沉弦。治則:扶陽活血,化瘀消癥。適逢經期,予以舉元煎加減。組成:黃芪50 g,麩炒白術20 g,升麻10 g,茜草10 g,炒紅花10 g,綿馬貫眾15 g,牡丹皮15 g,炒黃柏12 g,大黃6 g,大薊10 g,海螵蛸30 g,當歸15 g,艾葉10 g,人參片10 g,醋北柴胡10 g,炒桃仁10 g。7劑,水煎服。2019年10月22日二診:末次月經2019年10月11日,5 d凈,月經量較前減少,色暗,血塊減少,痛經緩解,睡眠改善,舌暗,苔水滑,脈沉細略滑。治則:溫陽化氣,活血消癥。予以癥瘕活血方加減。組成:桂枝10 g,茯苓30 g,炒桃仁10 g,白芍15 g,炒牡丹皮15 g,干姜6 g,麻黃6 g,黑順片6 g(先煎),醋北柴胡10 g,麩炒枳實10 g,炒白芍30 g,炒蟲15 g,雞內金30 g,炒苦杏仁15 g,陳皮15 g,炒芥子10 g。10劑,水煎服。囑其避風寒,暢情志,多運動,忌寒涼、油膩之品。2019年12月17日三診:用藥后經期腹痛減輕,經量、經期正常,訴腹瀉明顯,每日3~5次,瀉后身體輕松,無其他不適。后繼守二診方,經后服藥,共治療6個月經周期,月經基本正常,經期癥狀明顯改善。2020年6月3日復查彩超:子宮及雙側附件正常。
按語:患者月經量多,結合彩超結果、舌診脈象,西醫診斷為子宮肌瘤,中醫診斷為癥瘕(陽虛血瘀證)。患者平素乏力,腎陽不足,腰為腎之府,故經前易腰膝酸軟。陽氣不足,水濕津液運化無力,濕氣積聚,則苔白膩、脈沉弦。陽氣虛則不能固攝經血,出現月經量多。氣行則血行,氣虛則血行緩慢,經前氣血充足,血行緩慢易氣血壅滯,則出現經前胸部脹痛,經期痛經、血塊量多,伴有舌質暗,見瘀斑。體內瘀久化熱,偶見煩躁,眠差夢多。病機乃陽氣不足,氣化不力,血行遲滯成瘀,濕瘀互結,結成癥瘕,辨證為陽氣虛弱、濕瘀互結。周艷艷教授采取分階段論治的方法,在經期以益氣活血、化瘀止痛為主,予以舉元煎加減;非經期則溫陽化氣、活血消癥,以癥瘕活血方加減為主,兩者雙管齊下,療效顯著。
子宮肌瘤是一種激素依賴性腫瘤,癌變概率小[7],臨床診療方案良多。周艷艷教授師古而不泥古,追本溯源,認為陽化氣不足、陰成形太過是子宮肌瘤的根本病因,以溫陽化氣為治療大法,創建癥瘕活血方治療該病,臨床療效顯著。基于“陽化氣、陰成形”理論治療子宮肌瘤,拓寬了中醫藥治療子宮肌瘤的診療思維,可為臨床治療子宮肌瘤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