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競艷
【摘要】實踐教學是高校教育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重要的一種教學形式。實踐教學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理論知識與學生實踐能力相結合,對藝術類大學生成長具有重大意義,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是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著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三種基本方式的形式創新,特別是校外社會實踐教學方式的形式創新。
【關鍵詞】藝術院校? 思想政治理論課? 實踐教學? 教學模式
根據教育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基本精神,嚴格落實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從本科思想政治理論課現有學分中劃出相應的學分,開展本科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學生既可通過參加教師統一組織的實踐教學獲得相應學分,也可通過提交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相關的實踐成果申請獲得相應學分。繼續強調“實踐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拓展,重在幫助學生鞏固課堂學習效果,深化對教學重點難點問題的理解和掌握。要制定實踐教學大綱,整合實踐教學資源,拓展實踐教學形式,注重實踐教學效果。”
一、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的涵義和創新的基本原則
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內涵分狹義和廣義兩種涵義,狹義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指利用社會實踐等空間組織的教學活動。廣義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指除了理論教學之外的所有與實踐有關的教學,它可以體現在課堂教學之中,也可以體現在課堂教學之外,尤其是體現在課堂教學之外。而“實踐教學模式”,就是指開展實踐教學所采用的基本體系、方法。因此,不論是從廣義還是狹義上定義“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都要求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注重系統性、模式性和計劃性。在新的時代下,藝術院校的思想政治課程內容要進行改革,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直接影響改革效果。
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的基本原則是:因地制宜和實效性原則。因地制宜原則是根據藝術院校自身實際情況和各門課程的不同特點,選取適當的實踐教學模式,以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效果。實效性原則,即“實施的可行性,是方案的創意設計、理念,以及使其操作的可行性,而實施效果則是目的的達到程度或結果。”在藝術院校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實效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
二、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的基本方式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基本方式分為:課堂上的實踐教學方式、校園內的實踐教學方式和校外社會實踐教學方式。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的著力點是三種實踐教學基本方式的形式創新,特別是校外社會實踐教學方式的形式創新。
課堂上的實踐教學方式。一般認為,課堂教學應以講授理論知識為主,事實上,課堂教學是完全可以引入實踐因素,從廣義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涵義看,課堂教學也內在包涵了一定的實踐成分。比如,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采取討論、評說等形式的實踐教學,在這一實踐教學中,教師布置選題,學生對所選的題目,進行思考、分析和研究,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這一過程對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實踐能力是有很大幫助的。課堂上的實踐教學方式創新的形式有很多,比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課堂教學實施十分鐘“時事熱點我評說”的課內實踐教學方式。抓住正式行課前的“十分鐘”,讓學生兩人一組,對近期國內外發生的熱點時事做一個評述,通過講授PPT與并與同學分享,然后任課教師再給予點評。這樣的方式不僅讓學生能夠了解當今國內外“正在發生什么”。同時,也讓同學們參與進來,讓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活起來。課堂引入“時事評說”的課堂實踐教學方式的創新非常好,學生養成了關注時政熱點的習慣,并且能夠運用政治理論去分析思考現實問題,客觀地看待現實問題,增加學生的獲得感。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可以嘗試哲學和藝術的結合,這種實踐教學形式創新旨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個部分與戲劇作品或學生的藝術創作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藝術作品中尋找哲學,使抽象宏觀的馬克思主義原理與學生實踐生活和藝術專業特點相結合,提高藝術院校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接受和認同度。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可以嘗試嘗試情景教學,立足本校特點開展實踐教學,如開展對校史的研究等形式。
校園內的實踐教學方式。校園內的實踐教學主要指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依托校內資源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形式。可以通過文藝活動、社團活動、各種興趣學習小組、競賽活動等校園文化活動來開展進行。新時代大學生應當心懷祖國、放眼世界,更多地關注時事,可以組織學生做時事評說的比賽,為學生提供了這樣的校內實踐教學的機會,同學們以馬克思主義理論詮釋時政熱點,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校內實踐方式的形式創新。
校外社會實踐教學方式。校外社會實踐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主要方式,是大學生真正了解國情民意、提升實踐能力和自身綜合素質的主要渠道。校外社會實踐教學是指根據課程內容安排,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進行實踐的一種教學形式。思想政治理論課校外社會實踐教學若從功能和主題上劃分,有以思想教育為主的實踐教學,如參觀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考察經濟發達地區等;有以服務社會為主的實踐教學。
校外社會實踐教學方式的形式創新是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實踐課教學模式創新的最重要的途徑,根據《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要求,本科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四門必修課相應都要開設實踐課。這種走出校園的“實踐教學”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實踐教學”僅僅停留于課堂內和校園內,那么效果是有限的。因此,為了更好地發揮出“實踐教學”的作用,就必須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真正了解我國的國情、社情、民情,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充分運用起來。藝術和生活是緊密聯系的,“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對于藝術類院校的學生,走進生活,走入社會,會更好的激發他們的藝術靈感,藝術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可以充分把握好這一特點,引導學生走入社會進行實踐。
三、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的保障條件
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還需要各種保障條件,要發揮好學校相關部門的協同聯動作用。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單靠一個部門很難完成的,在實踐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學校很多部門一起協同完成,比如,教務處、學生處、團委等部門。因此,在實踐教學中,除了學校上級領導部門要發揮好領導作用外,還需要學校相關部門一起聯動,共同實施好實踐教學。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
[2]王蘇蘇.高校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反思與重構[J].求知導刊,2016,(27):16.
[3]湯堃.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反思和重構[J].科教導刊,2017,(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