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營
【摘要】在新新課程改革的進程中,建立“兩個模式”至關重要:一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模式,二是教育心智模式的變革。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是通過改變傳統“填鴨式”教學方式從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而教育心智模式變革是顛覆傳統教學思想,由“先見樹木,后見森林”到“先見森林,后見樹木”的改變。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整體——部門——整體”的過程。整體化學習和碎片化學習的方式,本質上的不同是在于思維方式不同,在于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方式的不同。通俗地講,就是面對學科知識的教學,我們是“先局部了解,再面對全局”還是“先全局把握,后各個擊破”。由傳統的碎片化教學方式向整體化教學方式的轉變,無論是對教師來說,還是對學生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這也正是我們在新一輪高考綜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在課堂教學外顯模式成功變革之后,在高效課堂內涵中提升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關鍵詞】化學課堂? 碎片化? 整體化? 教學方式
在新課改背景下,為打破“教師為中心,灌輸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探究激發學生興趣、訓練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素養,提高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升學校整體的教育教學水平是一項永無止境的研究課題。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主要是進一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強調思維訓練的主線,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而教育心智模式的變革是通過改變傳統東方人認識事物的順序,改變常用的看待事物的思維方式來實現高效學習的目的。因此,對同一個問題的認識與學習,我們既要考慮如何在課堂教學的操作方式上達到學習高效,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同時還要在認識這個問題的先后順序上實現根本性改變,即思考問題或看待事物是“先部分后整體”,還是“先整體到部分”。
教育要以培養孩子創新思維、良好的心智模式為核心,這種教育的心智模式就是整體把握、“先見森林,后見樹木”的教育。北歐芬蘭的教育,成果豐碩,卓有成效。芬蘭的教育就是一種先見森林后見樹木的教育,是一種整體化學習的教育,這種整體化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減少了學習過程中的盲目性,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充滿興趣,懷著探求精神。
化學學科知識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整體——碎片——整體”的過程。在化學學科的整體化學習探究實踐中,“整體”應該理解為一個主專題或一個單元所涉及到的化學知識點、具體的方法技巧、課程標準對該專題或單元知識的要求、考查的形式以及各知識點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系;“碎片”應該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小知識點以及在這個知識點下的具體方法和技能。整體化學習和碎片化學習在思維方式上大相徑庭,幫助學生建立化學學習的整體化思維模式,對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知識全貌,學會“居高臨下看問題”“先全局把握,再各個擊破”是非常重要,也是很有必要的。因此,由傳統碎片化教學方式向整體化教學方式的轉變,是我們一線教師在高效課堂內涵中提升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在高效課堂模式下,進一步研究學科整體化學習方式的轉變途徑,進一步探究學科整體化教學方式的有效操作,進一步探索整體化教學方式的提升,進一步探究思維導圖這一有效工具在在高效課堂整體化學習中的具體使用等等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化學學科如何在高效課堂模式下更好地實現整體化教學,化學學科在導學案編制中具體體現整體化學習的思考與研究,小組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展示困惑、展講心得體會的過程中怎樣借助思維導圖這一有效工具實現整體化學習發生的課堂有效落實,如何引導學生對構建起來整體的知識網絡進行合理的內化,學生課堂展示內容、思維過程的整體化思考,教師課堂精講點撥、矯正補充方式與方法如何與學科知識整體化有機結合的實踐與探究,等等。
碎片化向整體化教學方式的轉變主要在于教師的主觀意識。如果一位教師本身對傳統教學的碎片化教學思想根深蒂固,那么他從課前備課的設計,到課堂教學的內容,再到課后作業的訓練都會被瑣碎的知識點所束縛,不會使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碎片化的教學結果,學生得到的僅僅是學科知識中零散、細小的知識點,不能形成便于理解記憶的知識體系。下面,我以高中化學蘇教版《化學必修1》為例,談一談整體化教學方式與傳統知識點式教學方式的區別。《化學必修1》中專題四《硫、氮和可持續發展》分為《第一單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質和應用》和《第二單元生產和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第一單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質和應用》包含《二氧化硫的性質和作用》《硫酸的制備和性質》《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轉化》三個章節,《第二單元生產和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包含《氮氧化物的產生及轉化》《氮肥的生產和使用》《硝酸的性質》三個章節。我們的傳統做法是在新授課過程中,嚴格遵循“專題——單元——章節”的先后順序,先講《二氧化硫的性質和作用》,接著講《硫酸的制備和性質》,最后再講《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轉化》。這樣的授課流程,直接導致學生頭腦中所留下的僅僅是孤立的SO2的性質和應用、H2SO4的制備性質以及單質硫與SO2、H2SO3、H2SO4、亞硫酸鹽、硫酸鹽相互轉化等零散的知識點。而我們化學教師樹立整體化思想后,就會根據教學實際,合理調整知識教學的先后順序,先依據“元素化合價——物質分類”的二維模型,將單質(S)、氧化物(SO2和SO3)、酸(H2SO3和H2SO4)、鹽(Na2SO3、Na2SO4)等各類物質的性質介紹清楚,然后再結合學生已有的物質之間轉化關系的知識進行硫及其化合物之間相互轉化的探究。在學生已經形成含硫化合物及其轉化關系整體認識的基礎上,再展開《SO2的性質和應用》《H2SO4的制備和性質》的教學,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效果會更好。
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思維展示是非常重要,也是很有必要的。為實現學生課堂思維展示的整體化,教師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提供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參與活動、探究問題、展示思維。化學教學目的不僅是教會學生化學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和創新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時刻牢記化學學科素養,研究出題者的命題意圖,把題目的原理、過程、方法給學生講解清楚,幫助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科素養和創新能力。
總而言之,教師傳授學生的不僅是學科知識,還有分析方法、學科思想、學科素養等內涵豐富的東西。教學不能只是學科知識點的教學,還應有學科知識背后更為重要的學科素養。課堂是基于問題的解決,解決問題是一個邏輯思維過程。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落實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和綜合能力。我們一線化學教師要真正理解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在教會學生學會知識的同時更加重視學科思想方法的滲透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高祥.基于碎片化學習的遠程開放教育移動學習模式探討[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
[2]盛群力,馬蘭.走向3E教學——三述首要教學原理[J].遠程教育,2006,(04).
[3]郝文武.教學方式對能力發展作用的價值取向和實踐整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7,(03).
[4]王憲桂.現代教學新觀念探討[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1994,(01).
[5]王祖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必修)[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4.2.
[6]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